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年高中自主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答案一律用0.5mm黑色签字笔和2B铅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箪瓢/忌惮 滂沱/磅礴 伧俗/沧桑
B.蓦然/阡陌 篆书/椽子 生肖/不肖
C.通行/行业 怆然/创伤 街巷/巷道
D.情不自禁/衣襟 癖好/偏僻 笨拙/卓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坚如馨石 一筹莫展 物竞天择 相形见绌
B.迫不及待 并行不背 无边无垠 惮精竭虑
C.仗义执言 铤而走险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D.大器晚成 莘莘学子 中流坻柱 真知卓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玉蓉为了割肝救子,风雨无阻,每天暴走10公里,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终使重度脂肪肝消失,此举使天下父母的爱子之心昭然若揭,感动了全国。
B.美国总统布什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在华盛顿公开承认,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犯有无可非议的错误。
C.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D.美联社12月5日报道称,未来十年的中国很可能成为一个科技发达的大国,与美国和欧盟分庭抗礼。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3分)
A.今年的3月27日是“地球一小时”熄灯日,首都各界环保人士发出了当天20∶30至21∶30熄灯一小时。
B.开展“爱我朝阳,传诵经典”清明诗文的诵读活动,旨在以清明节为载体,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朝阳人民的文化素质。
C.据专家介绍,近期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造成的。
D.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往往与他的阅读量的多少有关。
5、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 )(3分)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现将先生的大作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D.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6.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斩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B.“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诗圣”杜甫的《望岳》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D.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8、默写(6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奖功罚过要一视同仁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稻田宽阔平坦,田边排列着整齐的房屋,令人不禁想起《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写出两句体现游子怀恋故土,思念家乡的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共33分)
(一)古诗鉴赏(共7分)
南柯子
范成大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9、词中“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中的“木兰舟”实指什么?(3分)
10、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词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试作简要赏析。(4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2分)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春,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春:夕阳。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杭人游湖 烨然若神人
B.多于堤畔之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与杏桃相次开发 惠子相梁
D.石篑数为余言 扶苏以数谏故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文以审美感受为线索,用平实清新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
B.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织,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
C.这篇山水游记,始终扣住西湖最盛,为春为月的春、月二字,腾挪变化,详写为月之美,略写为春之盛。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与常人不同的独到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共14分)
清水微香
泾河
天色还灰蒙蒙的,东方初升的亮白映在我家纸糊的九宫格木窗上时,母亲已起床。梦境里,我隐约听见院子里扁担钩子相互撞击的声音、水桶摇晃的声音。母亲又要去挑水了。
这个村庄依山而居。一道山泉从山谷潺潺流出,穿村庄而过。村里的人畜饮用水主要来源于这条小溪。乡亲们在村庄南头干净宽阔的高处架了一个石槽,溪水流经石槽,可以直接流进水桶,担水淘菜很方便。这个地方就叫水槽了。
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完成了她每天早晨的第一道功课,厨房那口赤褐色的大缸里已清水满盈。我计算过,按我家那对水桶的盛水量算,要担满这口大缸,是要挑四担水的。母亲要在水槽和我家往返跑四趟。母亲的额间浸着汗珠,身上散着热气,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而她的眉宇间却闪烁着明亮的精气神,有一股虔敬的威严和幸福感在里面。
多年来,她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从不饮用水缸里昨天盈余的陈水,而是每天必须从水槽那里挑来清新的鲜水。端详着圆月一样充盈的缸口,聚敛的清水沉静地与母亲对望着,清幽深邃,一股新鲜的清香扑向她的脸面。那缸水,成了母亲心头独一无二的圆月,明亮地照耀着她,在她的心头晃来晃去。
那水,流经清幽的山谷,带着山涧车前子、蒲公英百草的清香,红鼻血花、野黄菊千花的芳泽,草莓、樱桃、蓝梅子野果的甘甜;带着林间白桦枝头滚落的晨露;带着云卷云舒的雾霭的优雅;带着启明星的光辉,一路欢歌来到我家。这水是透亮的、清冽的、芬芳的。母亲说,喝上干净新鲜的水,心里是亮堂的,人一天是感觉不到乏的。
母亲像守护金子一样守护着那口缸,从来不许畜禽靠近,更不许小孩子们接近。小猫小鸡对那口缸是望而生畏的,每有靠近半步,就会遭至母亲的呵斥和追赶。为防意外,母亲特意让父亲做了两块厚重的木盖,重重地压在缸口上。那木盖我小时候是揭不起的,所以,也无从接近那缸水。
这缸水,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带着某种神圣的意味。我有时站在院子里,看见静静站立在厨房漆黑的角落的那口水缸,觉得它是那般清苦和孤独,又觉得它满腹高贵与清香。趁母亲不在的时候,我有时悄悄溜进厨房,用手摸着水缸光洁温润的赤褐色釉面,手掌上沾满了潮润与冰凉的水珠。再次轻抚,却意外感觉到缸体上传递出一股母性的柔情,那股柔情是那样宽广、熟悉、绵延不绝。
在流火的七月,放牛或放学回家嗓子冒烟的时候,我多想喝一口缸里的清水解渴。我静静地站在缸边,看着母亲郑重其事地揭开水缸上的木盖,舀出半瓢清水倒进瓷碗递给我。那半瓢水在碗里荡漾着微弱的涟漪,欢快而愉悦,像渴望鱼儿的小海洋。我迫不及待地饮了一口,一股透心的冰凉通过舌苔直达内心,一股从未有过的澄澈迅疾传遍全身。那口水在我看来,是甜过蜜汁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那半碗清水更甘醇甜美的了。包括我的父亲和哥哥们,从七、八月的“麦趟子”上下来,也都是大汗淋漓地先钻进厨房,饮半瓢甘洌的清水后,才惬意地坐在杏树下稍作休息,再洗漱吃饭。
岁月荏苒,清水为伴。我有时想,我这身子里面定然已被母亲悄悄注入下了一股小小的清流。它的样子应该酷似那条清澈的小溪,每时每刻都回旋萦绕在我的血液里,支支汊汊遍布我的全身。
(选自《散文选刊》)
14.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词句,从而理清这篇散文的思路。(3分)
______→家人喝水→______→清水的特质→母亲护水→______
15.题目“清水微香”点出了本文所写的水哪些特殊性质?(3)
16.这篇散文语言清新、形象,充满灵气,文中画线句子就是最好的佐证,请任选一题自选角度细细品析。(5分)
(1)端详着圆月一样充盈的缸口,聚敛的清水沉静地与母亲对望着,清幽深邃,一股新鲜的清香扑向她的脸面。
(2)那半瓢水在碗里荡漾着微弱的涟漪,欢快而愉悦,像渴望鱼儿的小海洋。
17.由这篇散文可看出,这个村庄的环境是怎样的?(3分)
三、写作(共40分)
“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一次座谈会上大家围绕着这话题一话题展开了讨论。一位同学说:“班上流行给别人取绰号,但我并不喜欢别人给我取的绰号,我希望大家多站在我的角度思考,不要随意取绰号。”另一位同学说:“我每次都责怪课代表公布没交作业的名单,但站在他的角度想,这是他的职责,其目的督促我们不偷懒。”
上述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年高中自主招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D(A“笑纳”是敬称;B“绵薄之力”是谦称;C“就正于读者”不合适)
6、B【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画面氛围。文段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寂静、荒凉、凄清的氛围,从描写的角度看,属近景描写。服从于画面氛围的要求,衔接句必须与之协调。从选项看,A.D两项显然从色彩上与文段的氛围不协调。C句虽然写了枯草、落叶,但整句话的中心却是突出夕阳下崖壁的高大形象,也是与文意不符的。从空间位置看,C.D两项属远景描写,也与下文衔接不上,只有B项所描写的角度(近景)和氛围(“冷”“萎落”“瘦削”)与文段相吻合。这类题目的特点是:整个文段所描写的画面、环境、氛围等是和谐一致的,因此,衔接句从内容、风格、氛围等方面都要与整个文段相协调。
7、【答案】D D.“花甲之年”指六十岁,五十岁称为“知命之年”;
8、(1)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只要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皆可)。
9、木兰舟代喻出游男子(答“出游的人”也可)
10、这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作品。作者通过“怅”、“可惜”点出了他们无法相见的残酷现实,“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全词没有一处用过“思”字,但字字句句却充满了思念之情,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主旨,这表明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底十分深厚。
11、D
12.答案:①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②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评分:每句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3、C(详写略写内容反了)
14.母亲清晨担水“我”悟水 清水润“我”心 每空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5.有花草的清香、野果的甘甜、晨露的晶莹、雾霭的优雅、启明星的光辉(1分)、滋补人的身体(1分)和滋养人的心灵之功效(1分)。意思对即可。
16.(1)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把“缸口”比喻成“圆月”,把清水当作人来写,你看清水“沉静地与母亲对望”(1分),这样就写出了清水的温润可亲、清香扑鼻,也写出了母亲的美丽(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里“欢快”“愉悦”是用来写碗里的水(2分),其实这写的是“我”的喜悦的心情(1分),写出清水能帮“我”解渴,润“我”心田的惬意(2分)。意思对即可。
17.要点:天蓝水清、山明花香、树郁竹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人品性高洁,淳朴善良。意思对即可,答一点得1分,共3分。
附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作品。
上阕从男主人公起笔,下阕则落在女主人公身上,两阕遥相呼应,如倾如诉。上阕描绘了男主人公的惆怅先是从描摹情态入手的,“怅望梅花驿”,是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典故,说欲得伊人所寄之梅(代指信息)而久盼不至,因而满怀惆怅:“凝情杜若洲”,取《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之意,欲采杜若(香草,也指信息)以寄伊人,却也无从寄去,徒然凝情而望。来鸿不见,去雁也难,终于,他从深思回到了现实:距离阻隔了一对情人,难以相聚。四个长短不一的句子,恰如一组逐渐推近的镜头,在令人失望的结局上定了格。
如果说男主人公的愁绪是悠长而缠绵的话,那么,女主人公的思念则显得炽热急切,字里行间,流露出思妇坐卧不宁百般无奈矛盾心理。“缄素”、“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远”、“秋”二字,巧妙地点出了她与情人之间音讯断绝的愁绪。最后,焦虑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着情人远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带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头的流水和着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终使这段爱情以悲剧作结。不过留在读者记忆中的,不是悲悲切切的叙事,而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恋歌。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认为:“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无论是表述两人不能相见的痛苦,还是诉说那无边的思念,作者都写得含蓄蕴藉。如“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高楼”指女子居处,木兰舟代喻出游男子:“高楼”与“木兰舟”的距离点出了他们无法相见的残酷现实,“不近”一词用在这里,给人一种语尽意不尽的境界觉。全词没有一处用过“思”字,但字字句句却充满了思念之情,这表明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工底十分深厚,既恰如其份地表现了主旨,又保持了词的特点——清远空灵。
作者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泛单调。如“梅花驿”、“杜若洲”都是虚指,但又与双方远隔,托物寄情密切相关,写女主人公无人传递书信所选用的“双鱼远”、“片叶秋”以及“江已东流”也都属虚拟,但却和她盼望与情人通信的现实十分吻合,这些虚实的统一,不仅有助于表达男女双方的真切情意,而且拓实了作品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运用典故也有创新,词中所用大多为常见的典故,但在作者笔下,别有一番情趣。如“双鱼”、“题红”两典的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
词中虽有典故,但却一样明白,“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两句,借鉴了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如同己出,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很妥贴地体现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附文言翻译: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下,一天之中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和傍晚的山光。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气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难得的景观。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公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红桃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声奏乐声像阵阵清风到处传扬,少女们混合着脂粉的汗水像道道细雨,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比堤边的草还多,美丽妖艳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湖,只是在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成绿色、山气用颜色描画的非常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阳出来才出来,夕阳还没有落下,才显得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调,山水的容颜和意境,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诉说呢?
附作文分析: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以“换位思考”为话题的材料作文。
材料第一句话点出话题“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暗示命题人意图: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的背后是什么?材料情境给了我们提示。于座谈会上第一个同学而言,不随意取绰号的“换位思考”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于另一个同学而言,明白公布名单是课代表职责的“换位思考”则是一份理解、一份承认自己错误的清醒与勇气。除以上两种情境外,“换位思考”还可以是什么呢?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自己的见解。但请记住动笔之前一定先用一句话回答好这个问题。而这一句话,就是你的立意,是你能够给人以启发的理。
“换位思考”是一个心理动作。如何写出过程?如何具体呈现?这是这个题的难点。或许以下这篇范文可以给到你一点启发。
【学生佳作】
换位思考,体谅他人
文/龙宁同学
中午的阳光很热烈,没有蝉鸣的世界更显焦躁,烦意在我紧皱的眉上疯长。
“我的人脸信息只是没录进去啊,现在我去哪找老师开假条?”我不耐烦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在保安室回响。
“那你就别出去!你们这些学生刷不出脸,出了事又赖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行吗?”保安的回答也重复单调。
我留下一个无语的眼神,转身回教学楼时心中除了悻悻,更有不解。
至于吗?
下午时的烦心被收进了天空上的阴云,每一片都沉重乏闷。
晚自习结束,莫约晚上十点。我还未走近校门处,便听到几个门外男生骂骂咧咧的抱怨声。
“你这个保安是不是有问题啊?我们只是落了作业,凭什么不让我们进去?这么不知变通来当什么保安?”言辞中还夹杂着“你算什么”之类的不屑语言。
仍是中午的保安,他紧皱着眉,训斥的语气同上午一般,严肃中掺杂着无奈。他慌忙地拦着那几个男生,却仍有要冲过他胳膊闯入的。
中午的场景重演,好像这是每日要演上几场的闹剧。只是那责备保安的语气更恶劣,行为更冲撞。听着不断的争吵,想到今日中午我的埋怨,那保安无可奈何又不可反驳的神情,像电影一样重合。
我有些愣住了。他是不是每日都要遭受这般的待见呢?是不是每天都被淹没在各式各样的抱怨与辱骂中呢?
我似乎从未真正地,站在保安的角度换位思考。我只知道我要出校,只觉得保安是顽固着无理取闹。但我忘了他为了什么,他只是为了我们的安全,他只是在坚持他的职业底线、履行他的义务。我们本不应该对真正关心我们的人大动肝火,更何况他每日面对的是一群并不理解,不会换位思考的暴躁学生,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从早到晚的值班,如果我是他又何要谈耐心呢?
那几个男生攘攘闹闹地离去,我走到门口,又刷了几次脸,只是这次我心中的不再是埋怨,而是体谅。
“谢谢啊,辛苦了。”保安似乎愣了一下,沉默中眼角却有微微欣慰和笑意。
想想,今日是在学校里,只是面对一个陌路的保安,从他的境遇中我却明白了换位思考,体谅他人是多么重要。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苦衷,可正因此,我们才要体谅他人,换位思考。因为换位思考不是迁就退让,它是看到他人的不易,是与他人和解,与狭隘的自我和解。若人人皆能如此,彼时,微笑体谅也代替埋怨吐槽。
云里有星星,温柔至极。
【说亮点】
1.立意深刻大气有升华。“换位思考不是迁就退让,它是看到他人的不易,是与他人和解,与狭隘的自我和解。”龙宁同学运用我们课堂上所讲的议论句式,层层递进地写出了“换位思考”的深刻意义。难以想象,“换位思考,是与狭隘的自己和解”这样微妙而深切的认识出于一位涉世未深的初中生。“若人人皆能如此,彼时,微笑体谅也代替埋怨吐槽。”结尾的这一句话,更是将立意再次升华拔高,脱离就事论事进入就事论理的境界。
2.换位思考具像化。文章画线段落是真正的换位思考。龙宁同学看到了保安在履行职责、保安的出发点以及保安的不容易。
【技巧迁移】
一:所谓“立意”,先要立住。
谈做法的文章,写出可给人启迪的做法。谈意义的文章,写出话题中心词的深刻意义。“做法”和“意义”可以不那么高级,但一定要有。有了,至少就立住了。至于立得是否稳且高,有技巧也要看造化。
二:没有“选材”,看看“材料”
若是实在想不出素材,看看材料给了什么情境。本篇范文中负责任的保安与材料中尽责的课代表岂不是有相似之处吗?当然,最好不要写与材料一模一样的素材,那是有扩写材料的嫌疑的。
三:真诚一点,话题词必须具像化
写换位思考,你具体怎么换位思考的?写坚持养成好习惯,你具体是怎么坚持的?写你学会了道歉,你具体怎么学会的?写你初中三年的美好,具体是什么美好?不要左顾而言他,大胆具体地描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