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0《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10《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7 11:2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10《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独创性:融入抒情。
2. 欣赏柳宗元的造境艺术:景与情的互动与交融。
3. 感受柳宗元的心境与人格 :痛苦与凄凉,悲怆与高贵。
教学重点
欣赏柳宗元的造境艺术:景与情的互动与交融。
教学难点
感受柳宗元的心境与人格 :痛苦与凄凉,悲怆与高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古代的文人喜欢游历山水,怡情养性。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安闲自得;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流连忘返。柳宗元静坐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经典常读常新,这节课我们再读《小石潭记》,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二、朗读——重游小石潭
师:这篇文章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老师先了解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我随机请四位同学背诵课文,每人一段。
(生背诵课文,每人一段。)
师: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师指导学生认读识记生字词。)
三、自读——点数美景
师:接下来请大家梳理文章前三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勾画。
(生自读课文前三段并勾画。)
生:前三段主要写了树、石、鱼、溪。
师:这是一个小石潭,“潭”字是什么偏旁呢?
生:三点水。
师:无水哪成潭?文章里哪些语句在写水呢?
生:“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与“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师板书“树、石、水、鱼、溪”。)
四、创读——体验感受
师:下面我们围绕“树、石、水、鱼、溪”,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要求是——
①找出相关语句。
②用四字词语概括景物特点。
③朗读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感情、语速、重音等)。
④假设你跟随柳宗元同游了小石潭,现在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你当时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合理运用联想想象,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师:请同学们把要求④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老师以“树”为例,做一个示范。写树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里的树枝青翠茂繁、充满生机,所以我觉得应该读出欣赏的语气,语调自然轻快。
我这样描绘画面:这满眼的绿啊,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树木青葱,绿藤缠绕,微风拂过,参差不齐的枝条轻轻摇摆着,好像想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个范例?
生:树长得很茂盛,让人看了心里很畅快。树枝在风的吹动下轻轻摆动着……
师:请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评价,第一个是要运用联想想象,体现在哪里?
生:体现在“好像想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师:这句同时还运用了修辞中的——
生:拟人。
师:对,请坐。一会儿小组活动时,大家可以自己写,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利用老师的这个提示。
先总后分
总写景物特点 + 具体描写 + 抒发感受展开联想想象
运用修辞
(生分成小组,围绕“石”——“水”—— “鱼”——“溪”展开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小组展示前老师强调几点:①小组全体起立,依次交流。②发言声音洪亮,自信大方。③仔细
倾听同学发言,准备评价。
生:写石的句子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生:石头的特点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
生:“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读的语速不能太快,“坻”“屿”“嵁”“岩”要重读,要读出欣赏和赞叹来。
师:很好,他准确抓住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看着这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石头,柳宗元如数家珍,惊奇、惊叹之情溢于言表。
生: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山水画啊。清水以石为底,石头翻卷着露出水面,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游历于山水之间,静坐在小潭旁边,聆听自然的声音,真让人流连忘返。
师:简短而规范,很好地扣住了写作要求,激起了我们对下一组同学优异表现的期待。
(另一组同学展示。)
生:写水的语句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以及“水尤清冽”。
生:水的特点是——水声清脆悦耳,水质清澈见底。
师:评价言简意赅,赞一个。
生:要读出喜悦之情,“尤”字要重读,突出强调。
生:隔着茂密的竹林,我听到清脆悦耳的流水
声。这声音如同美玉在互相碰撞,它牵引着我寻觅水的芳踪。看着这清澈见底的潭水,我真想像鱼儿一样在里面畅游一番。
师:他把听到水声“如鸣珮环”的惊喜,以及目
睹“水尤清冽”的一见倾心,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师板书“乐”。)
师:这样的水里会有怎样的鱼儿呢?我们听听下一个小组的发言。
生:第 2 段是对鱼的描写。
生:鱼儿的特点——轻快敏捷,活泼可爱。
生:“日光下澈”句稍慢,“俶尔远逝”句稍快。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生:鱼儿静止时读得慢一些,鱼儿游起来读得快一点,这样能区分动与静。
师:这在写法上叫作动静结合。
生:潭中的鱼儿在水里静默着。忽然它们向四面游动起来,有的互相追逐,有的上下盘旋,有的像在
嬉戏打闹,潭里立刻热闹了起来。
生:“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句式用得不错,写出了鱼儿的活泼欢快。
师:老师尤其欣赏“潭中的鱼儿在水里静默着”这一句。它让我想起了朱自清《春》里的句子——“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师:鱼的数量有多少呢?
生:一百来条。
师: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这只是大约的数字?
生:“可”。
师:“可”在文中还有其他用法,请你快速把它找出来。
生:“不可知其源”中的“可”是“可以,能够”的意思。
师:下面请最后一个小组展示。
生:写溪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生:溪水的特点是蜿蜒曲折。
生:因为不可知其源,所以我们要读得神秘一点。
(众生笑。)
师:有道理,难怪刚才他朗读时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原来是要营造一种神秘感。
生:小溪弯弯曲曲,像北斗七星,又如蛇在蜿蜒向前。溪岸的石头像狗的牙齿互相交错,使得溪水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师:他的描绘中有好几个“xiàng”字。老师想问一下,前面的“西南”在文中怎么翻译?这里的“犬牙”又该如何解释?
生:向西南方向,像狗的牙齿。
师:都有一个 xiàng,但是写法不同,一个是方向的向,一个是好像的像,大家要注意区分。
师:文中像“西南”“犬牙”这样改变了词语本来用法的例子还有哪些?
生(杂):“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空”,“日光下澈”里的“下”,“凄神寒骨”中的“凄”和“寒”……师:了解这些特殊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五、悟读——探究情怀
师:同样置身于优美的自然山水之间,王维“独坐幽篁里”安闲自得,李白“只有敬亭山”流连忘返,而柳宗元看过这水清、树茂、石奇、鱼悦、源幽的景象,却匆匆离开了。他为什么这样匆匆离开了呢?请你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师:“过清”是什么意思?“过清”到什么程度?
生:过于凄清,过清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生: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师:寒气都透入骨节了,不是身体上的冷,而是心灵上的寒冷。这寒意是如此深重,以至于明明有五个亲友,包括吴武陵这样的超级粉丝、至交好友陪伴同游,柳宗元仍感到“寂寥无人”。柳宗元这一时期还写了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歌《江雪》,同学们齐背一下。
(生齐背《江雪》。)
师:请大家找找诗里最能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
生:“孤”“独”。
师:寒江独钓,石潭静坐,柳宗元常含着忧郁,孤独与凄凉之感挥之不去。
(师板书“忧”。)
柳宗元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道:“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永州,常忧惧不安。)
师:请大家朗读大屏幕上的内容,先找出体现作者心境的句子,再抓关键词深入体会。
(生齐读。)
生:体现作者心境的句子是“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以及“恒惴栗”。
生:关键词是“暂”和“恒”。
师:二者是什么关系呢?试着把这两个词扩展成两个二字词语。
生:暂时——永恒,好像是形成对比。
师:对,欢乐是暂时的,更长久的是孤独寂寞。请大家再读第 4 段,努力读出清冷孤寂的感觉。
(生朗读第 4 段。)
师:什么使他即使游历山水,也只能得到暂时的欢乐,很快就又陷入长久的忧惧不安之中呢?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柳宗元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偏远的永州,并被宣布永远不可能得到赦免。
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没有处理公务的资格。
师:请大家默读并说说自己从资料中得到的信息。
生:我得到的信息是他被贬官而且有职无权。
师:古代有很多官员都曾被贬官,柳宗元和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他被宣布仕途永无希望了。这就是他的现实遭遇。
(师板书“现实”。)
师:政治前途既然已经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了,柳宗元何不纵情山水,了此余生呢?
出身显赫,家族历代身居高位者众多。志向远大,以能治理天下为最大喜悦。
师:唐高宗时,柳氏家族在尚书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做官的就超过 20 人。到柳宗元时,家道已经中落。他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说自己的最大喜悦是能治理天下。
(师板书“理想——矛盾”。)
师:他想要振兴家族,想要有所作为,但现实与理想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所以柳宗元虽游历于山水之间,内心却常含着忧郁。他在永州一待就是十年,随后他被贬官到了更加偏远的柳州,在柳州他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屏显。生齐读。)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余秋雨《柳侯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生:柳宗元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后英年早逝。
师:身处困境不得志时,柳宗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自己失落的内心;当有机会施展才能时,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所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老师将这句话送给你们,让我们以此共勉。
(屏显。)
作业布置:
查阅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中的第七讲《与大自然对话》,做摘抄或写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