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 七年级下册 5.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 七年级下册 5.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7 15: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或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和服饰特色,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和服饰文化,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了解我国傣族、藏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了解我国地方八大菜系,理解自然环境与饮食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自然环境对饮食和服饰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的资料,结合具体饮食和服饰特色进行有针对的分析。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片段,感受中国饮食文化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板书: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五、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师:观察这幅舌尖上的中国地图,你能从中找到那些美食?
生(可能的答案):能看到陕北黄馍馍,内蒙古的烤羊排、海南的菠萝饭、五彩汤圆等各种独具特色的美食。
师:这些特色美食深受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八大菜系,说出八大菜系分别是什么?在地图上指出这些省区分别位于哪里?
生(可能的回答):八大菜系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湘菜、浙菜、闽菜和徽菜。并在地图中指出分别对应的省区。
师:江苏菜是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苏菜口味鲜甜、讲究火候。松鼠桂鱼、清炒虾仁、蟹粉豆腐都是苏菜系的名菜。走在苏州古城,经常可以看到“鱼食饭稻”这几个代表地方饮食文化的字。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分析苏州饮食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可能从地形、气候和河流三方面分析当地的饮食食材多米饭、鱼虾蟹类。
点拨总结: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农业的分布,苏州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适合种植哪种粮食作物呢 水稻。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同时中国第一长河——长江流经此地,除了长江还有钱塘江、太湖等,河湖密布,水热条件充足,因此,适宜种植水稻,并且有很好的发展渔业的条件。所以当地地方文化特色关于饮食特色就有了这么四个字----鱼食饭稻。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也被誉为著名的“鱼米之乡”。看来,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师:分组调查新疆烤馕的饮食特点(从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考虑),完成下列问题:
1.该饮食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该饮食分布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3.该饮食的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1.主要是新疆维吾尔族居民的食物,原料有面粉、鸡蛋、牛奶等。
2.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年温差大。
3.烤馕含水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应新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师:分组调查酥油茶的饮食特点(从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考虑),完成下列问题:
1.该饮食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该饮食分布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3.该饮食的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1.酥油茶是青藏高原上的饮料。
2.青藏高原属于高原高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适合发展畜牧业。在河谷地区适合种植耐寒的青稞等农作物。
3. 酥油茶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青藏高原居民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使用。原料来自于畜牧业产品,热量高,适应当地的高原气候。
师:分组调查饺子的饮食特点(从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考虑),完成下列问题:
1.该饮食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该饮食分布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3.该饮食的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1.该饮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以小麦为主要粮食的地区。
2.该饮食分布地的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适宜小麦生长。
3.饺子皮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当地气候下的田地为旱地,适宜种植小麦,因此主食多来源于小麦。
师:分组调查火锅的饮食特点(从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考虑),完成下列问题:
1.该饮食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该饮食分布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3.该饮食的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火锅是几乎全国地区的人们都喜欢的美食,全国各地人们也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火锅,如麻辣红油锅、海鲜锅、椰子锅等等。
师:重庆火锅以麻辣、鲜香为主,重庆人无辣不欢,那么重庆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辣?我们来看一看重庆的气候特征。同学们,那你能从重庆的气温曲线图中估算出重庆冬季的气温是多少吗?高于零度,那看来重庆的冬季也并不寒冷啊,那他们喜欢吃辣是为啥呢?
生(可能的答案):重庆坐落在四川盆地,该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少,比全国其他地方都要低,说明气候湿润。
提示:这主要是重庆气候潮湿,重庆有6个月月均降水量都达到了100毫米以上,可见重庆降水比较多,我们再看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中,淡黄色表示年太阳总辐射量少,重庆及其周围的光照是全国最少的。所以重庆人吃辣,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气候潮湿,吃辣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
师:请同学们对照以下火锅类型和产地,连一连。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连线。
师:同学们,全国各地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影响下,经过劳动人民辛勤的加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饮食特色。接下来,我们通过抢答考考大家对饮食的了解,并说说分别收到自然环境怎样的影响。
师:你还能用哪些四字成语描述一下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饮食差异吗?
生(可能的答案):饮食是我们个体生命的物质需求,亦是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美食是大自然的馈赠,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美食与气候、人类与自然,总是密不可分!
小结:
过渡: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生活中的传统的民居、饮食,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衣着服饰。接下来我们研究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师:读课本第32页至第33页内容,了解服饰包括哪些?自然环境影响服饰的哪些方面?
生:读课本,找到相应答案。
服饰包括:衣、裤、裙、鞋、袜等,以及头、颈、胸、手等身体部位佩戴的饰物。
自然环境影响服饰的材质、样式、色彩等要素。
师:观察图片。图片中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生(可能的回答):衣服较厚实;面料以皮毛为主;款式:藏袍长袖、宽腰、大襟。能方便穿脱一只袖子,或将上衣系在腰间。是藏族服饰。
生(可能的答案):他们大多数穿着长长袍子,头戴帽子,可能是皮帽;腰间系上宽宽的腰带,脚上穿皮靴,衣服看上去比较厚重。可能是我国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因为后面是广袤的草原和湛蓝的天空,符合内蒙古高原的自然景观。
生(可能的回答):图片中的人们的衣服轻、薄、少;女士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士一般穿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身穿长管裤。可能是南方地区云南傣族的服饰。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心,读课本第32页至33页“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部分内容,思考问题。
1.这些服饰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这些服饰分布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3.这些服饰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的回答):我国藏族居民分布在青藏高原,他们的衣服较厚实;面料以皮毛为主。天气晴好时多袒肩、袒胸,将上半身衣服围于腰间。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日温差大,光照强烈。
生(可能的回答):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气候较寒冷。蒙古族的长袍、坎肩、皮帽、皮靴等服饰既有较强的御寒作用,又便于骑乘。
提示:在纬度高或海拔高的地区,服饰大多比较厚重,主要是抵御寒冷。
生(可能的回答):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气候为亚热带或热带季风气候,湿热,长夏无冬。傣族的服饰质地轻薄、便于通风散热,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
师:我们再来分析福建武夷山采茶女和东北猎人的服饰差异。
生(可能的回答):东北地区尤其是东北林区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图片中的人身上穿着厚厚的衣服,头上戴着厚厚的帽子。而右边的采茶女穿着较薄的中长袖的上衣,头上戴着用于遮阳的竹编帽,这是为了适应福建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薄长袖上衣能够防晒散热;竹笠帽檐大,能够遮日防雨散热。
小结:
我们这部分学习了自然环境对服饰特点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特有的服饰也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其实,不论是生活中的我们人类的服饰,还是民居、饮食,以及交通运输方式,无一不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人类长久以来就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堂总结】
【当堂练习】
1.川菜以辛辣著称,这种饮食习惯与当地气候的关系是( )
A.气候炎热,吃辣可以出汗降温 B.饮食习惯是传统习惯,与气候无关
C.气候潮湿,吃辣可以御寒去湿 D.全年低温,吃辣可以保持体温
2.下列地方文化中受社会因素影响明显的是(  )
A.南方地区竹、木结构的吊脚楼
B.质地轻柔、凉爽舒适的傣族筒裙
C.西南地区独特的运输方式“马帮”
D.回族居民饮食结构中对某些食品有禁忌
3. 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一天穿着藏袍的方式不同,是为了适应当地(  )
A.稀薄的空气,防止缺氧 B.日温差大
C.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要求 D.饮食习惯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下列哪个地区的服饰和饮食习惯?( )
A. 江浙一带 B. 东北地区 C. 新疆地区 D. 内蒙古高原上
【参考答案】1.C 2.D 3.B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