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18 08: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课时练习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 太阳 月亮
单元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太阳表面的概况,知道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并理解太阳的基本特点。 学生能够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月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一颗卫星,并了解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的不同。 学生应掌握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基本关系,理解它们如何共同影响地球上的环境和生态。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取并整理关于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科学知识。 学生应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例如通过小组测量,清楚表示太阳一天内高度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宙天文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待科学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推断。
第12课《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
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收集证据,验证地球的形状。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需要人类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概念。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地球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模型
船只模型或图片
观察记录表
实验材料(如桌面、雨伞等)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 简要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背景,引出课题。
(二)探究活动 观察现象:展示船只从远方驶来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如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提出假设: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地球可能是球体。 模拟实验:利用桌面和雨伞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表面的曲率。 实验步骤:将船只模型在桌面上移动,观察视角变化;再将船只模型在撑开的雨伞上移动,观察视角变化。 记录与讨论: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这些现象如何支持或反驳他们的假设。 3. 知识讲解 讲解地球的形状:结合地球仪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 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现代的航天观测,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 4. 拓展延伸 展示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与壮观。 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知识总结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概念。 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继续探索地球的奥秘。
四、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 地球的形状最接近哪种形状?
A. 平面 B. 圆形 C. 椭圆形 D. 球形
2. 地球仪上的蓝色部分代表什么?
A. 陆地 B. 海洋 C. 云层 D. 大气层
3. 下列哪个现象可以用来证明地球是圆的?
A. 太阳的东升西落 B. 四季的变化 C. 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D.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二)、填空题
1. 地球表面大约 _______% 是由海洋覆盖的。
2. 地球是在 _______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
3.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 _______。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天体,因此答案是D。
2.【答案】B
【解析】地球仪上的蓝色部分代表海洋,因为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因此答案是B。
3.【答案】C
【解析】在海边观察远方来的船时,总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这是因为地球是圆的,导致船身部分被地球曲面遮挡,因此答案是C。
(二)、填空题
1.【答案】71
【解析】地球表面大约71%是由海洋覆盖的。
2.【答案】椭圆形
3.【答案】行星
(三)、简答题
1.【答案】
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影响。首先,地球的球形使得我们有了重力的概念,我们能够站在地面上而不会飘起来。其次,地球的形状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模式,比如海洋环流、季风等。此外,地球的球形也影响了地球上的时间和日期的计算,比如时区的划分。总的来说,地球的形状是地球科学研究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
五、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球体:地球是一个球体,围绕太阳运转。 证据: 海边观察:先看到帆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 月食现象。 麦哲伦环球航行。 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古代认识 古代印度人、中国人、苏美尔人的不同观点(如天圆地方说、世界由两个半球组成等)。 技术发展推动认知 航海技术的发展:如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三、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科学探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 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六、教学反思
第13课《太阳和月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的原理以及产生的影响,月亮的轨道、月相的形成及变化规律等。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关系。
3. 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关注天文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二.教学准备:
1. 准备地球仪、月亮模型等直观的教学道具,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地球和月亮的形态和特征。
2. 收集相关的天文视频或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天文知识。
3. 准备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如小球、绳子、台灯等,以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感受地球和月亮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在课堂上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地球和月亮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1. 认识地球 (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征。 (2)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利用地球仪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运动状态。 (3)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帮助他们建立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直观认识。 2. 认识月亮 (1)展示月亮模型,让学生了解月亮的形态、大小、表面特征等基本情况。 (2)讲解月亮的轨道和月相变化原理,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月相的样子,让学生感受月相的变化规律。 (3)引导学生进行月相变化的模拟实验,利用小球、绳子和台灯等材料模拟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过程,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月相的变化过程。 3、加深理解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地球和月亮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他们对地球和月亮的认识。教师根据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 介绍天文知识和观测技巧: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和观测技巧,如如何观测星空、如何识别星座等,鼓励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活动。 (2). 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通过展示一些太空探索的成果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以及太空探索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帮助他们认识到太空探索对于推动人类科技进步、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知识总结 自转与公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月相的变化: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四、板书设计
地球和月亮 地球 形状与大小 蓝色星球 赤道、两极 自转与公转: 昼夜交替 四季变化 地球上的生命:多样化的生物 人类与环境的互动 月亮 月相的变化: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月亮圆缺的周期 月球的特征:无大气层 明暗分区(月陆、月海) 环形山 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 影响地球的潮汐
五、作业设计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1.月球围绕着地球运转一周大约为( )天。
①7 ② 30 ③ 60
2.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 )经过潜心钻研,用风琴管和透镜制造出能放大30多倍的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
①伽利略 ②达尔文 ③牛顿
3.太阳的直径约为( )万千米。
① 139.2 ②140.2 ③ 136.2
4.我们应该用( )观察太阳。
①肉眼 ②望远镜 ③护目镜
5.如果太阳是中空的,里面大约可以装下( )个地球。
① 100 ②1万 ③ 130万
6.月球是一颗本身不能发光、围绕地球运转的( )
①恒星 ②行星 ③卫星
(二)。下面的动物说的话对吗 对的画“√”,错的画“×”。
1.太阳、月球和地球都是球体。( )
2.太阳到地球的距高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近。( )
3.太阳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发热的一颗恒星。( )
4.月球表面不是平的,有许多高低不平的山脉、大面积的平原和大大小小的坑 穴。( )
5.月球上的环形山肯定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三).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异同点

六.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一)
② 2.① 3.① 4.③ 5.③ 6.③
√ × √ √ ×
出现白天 都是球体 出现在白天和夜晚
会发光发热 都会东升西落 不会发光
体积大 都有一定的寿命 体积小
距离地球元 距离地球近
表面有黑子 表面有环形山
第14课《月相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理解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知道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记录月相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习惯,体会到长期记录有利于证据的积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能够简单描述月相的变化过程,并将典型月相的出现时间与农历日期对应起来。
科学态度: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相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
难点:月相形成原因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月相变化模型、月相变化挂图或PPT。
学具:观察记录本、笔、简易月相观察器(可选)。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天空中的月亮形状会发生变化,引发学生思考。 简要介绍月相的概念,并展示月相变化的挂图或PPT,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探究月相的变化 活动一:观察记录月相 分发观察记录本,指导学生如何记录月相的形状和对应的农历日期。 强调观察时间和地点的选择,确保观察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活动二:小组分享与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讨论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如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 3. 揭示月相变化的原因 利用月相变化模型,向学生展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照射角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月相。 解释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相实际上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4. 应用与拓展 活动三:制作月相变化日历 指导学生根据已学的月相变化规律,制作一个月相变化日历。 学生可以利用日历来预测未来几天的月相,并进行实际观察验证。
(四)知识总结 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强调长期观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月相的变化,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七、板书设计
月相的变化 定义:解释什么是月相,即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原因:简要介绍月相变化的原因,即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导致的。 月相的变化规律 新月: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几乎看不到月亮,此时为农历初一。 蛾眉月:月亮逐渐显露出弯弯的细钩形状,出现在西方天空。 上弦月:月亮呈现出半圆形状,出现在天空西方。 满月:月亮呈圆盘状,出现在东方天空,此时为农历十五或十六。 下弦月:月亮再次呈现半圆形状,但出现在天空东方。 残月:月亮逐渐变小,最终再次回到新月状态。
六.作业设计
1. 观察与记录
要求:每天晚上观察月相,并记录月相的形状和位置。连续观察一个月,绘制月相变化图。
2:什么是月相?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请描述一下从新月到满月的过程中,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4.拓展应用
要求: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月相现象,如为什么农历的十五通常是满月?
八、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示例记录表:
日期 时间 月相形状描述 月相位置
5月1日 19:00 新月,几乎看不到月亮 东方地平线附近
5月2日 19:00 微微可见的弯月 逐渐升高 ... ... ... ...
知识问答
1:月相是指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的形状。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动的结果。
2:从新月开始,月亮逐渐从地球的阴影中露出,呈现出细细的弯月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被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多,形状也逐渐变圆,直到满月时,整个月面都被照亮。
3.答案提示:农历的十五通常是满月,这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地球和月球大致排成一条直线,太阳的光正好可以照亮整个月球表面,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