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12《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其大意速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字斟句酌精读,反复体味意境。
3.波澜壮阔泛读,感悟深沉情怀。
【教学重点】
结合词句内容,运用多种角度分析词之“壮”。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词人人生经历和泛读辛词,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
一代伟人毛泽东最欣赏的词人;
骁勇善战,斩获外号“大青兕”;
与苏轼双峰对峙各具风流;
非要替陆游盖大房子;
名字和一代战神霍去病神似。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写得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起走进一代天骄辛弃疾的璀璨人生!
二、学习目标
三、题解
我们先来看题目,这么长的一个题目什么意思呢? 破阵子:来源于唐代乐曲《破阵乐》,是描写战争的乐曲,作为词牌名,它与乐曲的情调是很相宜的。 陈同甫:是辛弃疾的友人陈亮。有这样一个故事,辛弃疾在江西隐居的时候,附近有座山峰叫“鹅湖”。一天 ,有人骑马来访,马到桥头,跳三次退三次。此人大怒,拔剑斩断马头,徒步前进。辛弃疾在楼上看到后大惊,派人去打听此人为谁,他就是陈亮,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本词就是二人诗词酬和之作。 赋:写作。
四、读诗,品诗韵
学习诗词,讲究诵读,沉浸其中,才能悟出真味。请同学们齐读本词,要求读准字音并关注易错字。(老师看是否有读错,正音,红色标注易错字。)
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读音准确。接下来难度增大,不光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我们来看断句。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争取每一个字都读出感情!稍后请同学示范朗读。哪一个同学想挑战自己?生配乐读。学生齐读。(老师也可示范几句,再学生齐读。)
五、品词之“壮”
(一)雄壮
同学们,全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字展开的? 壮是什么意思——雄壮。“壮”是本词的文眼,词中的“壮”体现在何处呢?请同学们结合词的内容具体分析“壮”体现在何处?
方法指导:
从词语的选用、意象的撷取、句子的赏析、人物的形象、情感的抒发等角度分析,去找寻“壮词”。大家自由朗读诗词,可以在书间标记。(同学们自主思考3分钟,然后回答。)
示例(1)词语的选用:弓如霹雳弦惊一句中,运用比喻修辞,弓弦的声音说成是雷声,表现了当时战斗场面的激烈。
(2)意象、场面:剑、角、五十弦、的卢马、强弓箭雨等,有形有声,仿佛看到激烈的战争场面。撼人心魄,非常雄壮。
(3)句子赏析:三至五句,每句一事,与将士分食酒食,听塞外曲,秋场点兵,指挥战斗,句句写动作,表现战场的激烈。
(4)人物形象:好像看到一位豪迈爱国的将军,和将士们分食烤肉,奏响军歌。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只用五个字沙场秋点兵,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
(5)情感:豪迈、壮美,又苍凉、悲愤,以壮写悲,悲中见壮。
追问:
1.你能猜想将士们此刻的心情吗?(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2.“沙场秋点兵”该读出怎样的气势来?(雄壮之势) 为什么是“秋点兵”?秋字表现出了季节,塞外秋风萧瑟,气候恶劣,反衬了将士的艰苦和自身的坚毅,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
古时以五行配四时,秋属金,和兵戈有关,主杀戮,又以仁义礼智配四时,秋配义,所以讨伐叛逆乃至处决奸恶这些和兵戈、大义有关的事情都在秋天。所以古人才有“秋后处斩”的说法。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
3.朗读指导:读出热烈,雄壮之情。(同学个别朗读)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通过对马和弓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将士们英勇杀敌的激烈场面)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怎样的志向?(收复中原,赢得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味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词人看到大功告成,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朗读指导:读出词人奋进之情。
5.词人辛弃疾为何喝酒?喝醉酒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灯”,为何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些无言的动作,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系战场,渴望报国)——他心心念念的是他最喜欢的。正如陆游一样,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
总结:题材: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思想感情: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语言风格:壮丽而不“纤巧”。
(二)悲壮
诗人梦中回忆自己金戈铁马、征战疆场的往昔,最后又为什么 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慨呢? 这首词写于作者49岁时,中年的辛弃疾,已经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扶剑长叹——“可怜白发生”。
同学们,读到现在,你还觉得这首词雄壮吗?——悲壮!带着这种悲壮的理解,我们一起再读一读下阙。所以这首词壮在场面宏大、语言雄浑、情感悲壮。 辛弃疾在题目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情极为复杂。
六、知人论世
辛弃疾为什么会有这样复杂的情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词人壮阔的一生。 辛弃疾(1140-1207年),最早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还自号稼轩。
非常简单的一句介绍。坦夫、幼安、稼轩的字号的变化,正是词人人生境遇的映射。
(一)坦夫篇(23岁以前)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很崇拜西汉的名将霍去病,希望他成为大将之才,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疾”,取字“坦夫”也是希望他健康、人生平坦。只是长辈的这番苦心终究是要被辜负了。
青年时期的辛弃疾,孔武高大,文韬武略样样在行。1161年,南宋与金烽烟再起,起义军涌现,21岁的辛弃疾,迅速拉起两千人的队伍,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并受命联络南宋政权,以期遥相呼应,一举打败金军。 就在辛弃疾完成联络任务返回义军部队的途中,没有想到的是,耿京在海州抗金时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噩耗传来,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大怒,亲率50名骑兵连夜赶往5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敌军,活捉张安国后,又立即狂奔千里,把张安国押到临安,交给南宋朝廷处置,还顺手策反了金国万余名士兵归宋,轰动宋金两国,成一时传奇。
看到辛弃疾,我们仿佛看到了赵云在世,出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此时,同学们是否觉得,此后的辛弃疾在战场上将会取得更大的业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辛弃疾第一次上战场,但也是最后一次,也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 此时南宋士气正盛,正应乘胜追击,然而,这时,朝廷的保守派反对再起战事,南下归宋的辛弃疾很快被解除了武装,授予了文职,北伐的事也渐渐没了动静。这一时期,他正式改字为“幼安”,再次表明自己要像霍去病一样保家卫国的志向。(幼安取谐音,即“佑安”护佑天下安康)
(二)幼安篇
没了刀剑,笔便是武器。辛弃疾不停给朝廷进言,《美芹十论》《九议》横空出世,却杳无回音。一个秋日午后,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遥对古秦淮河,愁从心来,写下: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的每一首词、甚至每一句话都能收获无数粉丝。比如说我国著名作家、光明日报记者、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他的散文脍炙人口,但是他最让大众推崇的文章就是《把栏杆拍遍》。
没有一刻不想驰骋疆场的辛弃疾,南归以来却一直被委派各种文职且都是闲职,这一闲,便是二十年。满心郁闷无处抒发,只能登高望远,怀古追今,提笔写词,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文人,做一个文人,是他最最无奈的一种选择。我们所熟悉的他的词,也多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同学们知道哪些他的词?(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辛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只能与青山对话,写下: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他只能回归田园生活,写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他还写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就是辛弃疾,可以豪情万丈,也可以儿女情长。
一言以蔽之,他一言不合就动笔。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写恋人,写田园,写民俗,写读书,看啊,一个提刀杀敌宛如子龙一般的天生将才,活生生的闲成了一个诗词儒生,不管他手中拿的是剑还是笔,战斗从未停息。
(三)“稼轩”篇
41岁时,辛弃疾又被调任为知隆兴府,已知朝廷意图的辛弃疾失望之下,有了归隐的考虑,即在上饶着手修建“带湖庄园”,打算今后与家人长住于此。便为之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他又写下: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为什么只得种树书呢?因为在焚书坑儒的时候,只有三种书可以留下来,医药、占卜和种树也就是农业生产之书。辛弃疾心中的抑郁不平可见一斑。 1188年,49岁时,辛弃疾写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腔家国情怀,不能化作利刃以安天下,不能化作良策以修政绩,也要全部倾注于纸笔之间,警策世人。
从南归回来,三十多年的时光,一个意气风发的热血少年,如今已是两鬓苍白的老朽,辛弃疾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没有在自己最憧憬的战场之上。然而初心未负,他心中的火却从未灭过!
1206年,南宋不堪金军挑衅,绝地反抗,然而溃不成军,一败涂地,辛弃疾曾经上书中的预言终究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 朝廷终于想到了辛弃疾,六十多岁的辛弃疾平生之中第一次拥有了一只正统军队,可此时的辛弃疾,已不复当年骁勇了,卧病在床,无力再战。
那一年,66岁的辛弃疾登上镇江北固山,写下千古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抚今追昔,字里行间,充满了老之将至,英雄末路的悲叹与壮志难酬的愤懑。
两年后的一天,病榻之上的辛弃疾忽然睁开双眼大喊:杀贼!杀贼!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喷薄。
随后,归于沉寂,带着千古遗憾和无尽的悲愤。
——辛弃疾沉寂了,但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这句话的背后是龚自珍、林则徐、谭嗣同、林觉明、鲁迅,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这就是辛弃疾,他若是生到另一个时代,其成就恐怕难以估量,正如康熙评价所说:
现在,同学们再回头来看这首词,再来看辛弃疾,他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是一个“立”在“十”字路口的人,但是他身形笔直,比谁立得都稳,站得都高。但是命运却不由他做主,他的人生只能“辛苦心亦苦”。(板书:辛苦心亦苦”)人生在世,生年不满百,辛弃疾在有限的生命中燃烧着无限的激情,纵然四十年饮冰,可心中热血却未曾凉过半分,他的心中有一团火,而我们不光看到了烟,还切切实实感受到了那份炙手的热!
最后,老师借用辛弃疾送大家一句话:若现实冰冷,那就眼含热泪;若现实黑暗,那就心有微光。
我们来齐读这首词,读出词人的壮与悲!读出对词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