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5-17 09:2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课题 11.1 功 单元 第十一章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结构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功”的基本概念,包括功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功的概念,然后详细解释了功的公式和单位,最后通过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材特点 1. 贴近生活实际:教材中的例子和图片都来源于日常生活,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并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 重视实验和探究:教材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功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强化应用意识:教材在介绍功的概念后,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功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物理概念,帮助他们建立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2新课标要求 一、核心知识与理解 1. 知识与技能: 深入理解功的基本概念,明确做功的两个基本条件: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理解功的单位,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二、探究与实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够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并解释其原因。 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理和分析的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功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强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相互支持和合作。
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功的基本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学会使用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 能够区分不同情况下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以及做功的多少。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学会利用公式进行功的计算,提高运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理解物理学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 物理观念:建立功的基本观念,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形成对功的定量认识,并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会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
学情分析 1. 学生知识储备:在八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速度等。这些概念为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打下了基础。然而,功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需要学生将之前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 2. 学生理解能力:功的概念相对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法、讨论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3. 学生学习态度: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可能会因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对于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功的学习中;而对于对物理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挫败。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学生应用能力:学习功的概念不仅是为了理解它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学生可以使用功的公式来计算物体所做的功,或者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堂活动和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应用能力。
重点 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功的计算。
难点 对“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理解。
材料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刻度尺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开启新的学习之旅,进入物理的第十一章第一节《功》。在开始前,我想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这将为我们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记得在力学中,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当我们说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立功;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事半功倍……同学们还可以列举别出的含义。如丰功伟绩是贡献的意思,如大功告成有成绩、效果、成效的意思;力学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 那么,如何描述一个力所做的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功。 聆听教师讲解。 通过对“功”的含义的介绍,引入物理学中机械功的学习。
讲授新课 功的定义 演示PPT:叉车举高货物。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货物在叉车的托力作用下,上升了一段距离s,托力的作用显现了成效。我们就说托力做了功。 组织同学阅读教材62页内容。 提问:什么是功? 解释“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PPT演示图片: 教师:如图,物体在拉力的作用下,从斜面的底端运动到顶端,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分析, 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有没有移动距离?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没有移动距离? 物体沿着斜面的方向上有没有移动距离? 很好,我们接下来分析下面的例子: 起重机的钢绳拉着物体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物体在钢绳的拉力的方向上有没有移动距离? 教师:很好,因为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升高,也没有降低,因此,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提问:请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一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的含义。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除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互相垂直,其他情况下,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移动了,我们都认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PPT演示以下图片: 教师:请观察第一幅图,用力搬石头,石头纹丝不动,力有没有做功呢? 教师:请观察第二幅图,足球被踢出去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脚对球的力做功吗? 教师:请大家观察第三幅图,手提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手的提力对滑板车做功吗? 总结:不做功共有三种情况,第一,有力,没有距离,“劳而无功”;第二,有距离,没有力,“不劳无功”;第三,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垂直,“垂直无功”。 请大家阅读教材63页内容,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总结: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讲解:有时候为了叙述方便,也把力做功说成力的施力物体做的功。比如,人推车,推力做功,也可以说成人对车做功。 功的的计算 功的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3页内容,总结功的计算方法。 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提问: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例题 PPT演示教材64页例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计算功的方法,接下来大家拿出练习本,利用功的计算公式来完成例题。计算的过程中,注意计算题书写格式。 巡视指导。 讲解例题,强调注意事项: ①首先要弄清楚是哪个力做功,然后分析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②公式中的力和距离必须是对应的同一个物体。 ③力应该一直作用在物体上。 ④如果做功过程中,力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应该分段计算。 观察图片。 聆听老师讲解。 阅读教材。 回答: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观察、分析并回答: 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距离为s;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为h;物体沿着斜面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为l。 思考并回答: 物体在钢绳的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回答:当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相反或成一定的夹角时,物体就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当里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互相垂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观察图片。 回答:没有做功。 回答:没有做功。 回答:没有做功。 聆听讲解。 阅读教材。 回答:一、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阅读教材。 回答: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回答: 公式:W=Fs 单位:焦耳 聆听讲解,记笔记。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总结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培养笔记能力。
课堂练习 PPT演示练习题。 教师巡视。 请同学作答,并对学生发言讲评。 讲解在解题思路及方法。 习题内容: 1.下列有关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推车而车未动时,人对车的推力对该车没有做功 B.用相同的力F拉着同一物体运动时,拉力F做功相同 C.用相同的力对不同物体做功时,速度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多 D.货物被提升的过程中绳子对货物的拉力没有做功 2.以下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某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km/h B.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温度约为-3℃ C.中考考场上学生用的签字笔长度约为30cm D.中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克服自身重力所做的功约为3×10 J 3.现有甲、乙、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m甲>m乙),在相等的恒力F作用下,分别在水平方向、沿斜面向上通过了相等的距离s,如图所示。F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两者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W甲>W乙 B.W甲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有关知识,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再一次强调知识点。 谈收获,听教师讲评。 巩固新知。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 11.1 功 一、功的定义: 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力做了功。 做功的表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功的计算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里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单位:焦耳 知识点视觉化。
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内容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教学反思 首先,在引入功的概念时做得相对较好。通过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如推箱子、拉绳子等,我帮助学生理解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就是功。这样的引入方式既直观又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授功的计算方法时,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尽管反复强调了公式中的每个部分代表的含义,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准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另外,在引导学生理解功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列举了一些实例,但可能没有足够深入地解释这些实例背后的物理原理,导致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功的实际应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这一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 在教授功的计算方法时,我可以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如动画演示、实物模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2. 在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实际应用时,我可以更加深入地解释实例背后的物理原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还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