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7 09: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社会主义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美国学者马尔库塞于1970年指出:“过去的20年,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可能和更有必要了,但西方的无产阶级似乎没有能力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革命阶级的这种‘疲软’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历史事实。”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无产阶级仍然在艰难地探索出路 B.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缓和了矛盾
C.生产力水平限制了生产关系变革 D.社会主义运动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2.1991年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希望西方国家每年向苏联提供300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帮助苏联继续经济改革,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表示,在苏联经济改革成果未明朗之前,拒绝给予其大规模的财政援助。由此可以得出苏联( )
A.改革仅限经济体制改革 B.作为主权国家名存实亡
C.将终止私有化改革进程 D.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3.1953年,苏联爆炸首颗氢弹;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首座核动力发电站;1957年率先发射人造卫星上天;1961年实现人类首次宇宙航行。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 )
A.反映出计划体制效率较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4.如表为1971年至1980年南斯拉夫的人均GDP增速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南斯 拉夫 8.29 1.06 1.88 13.84 —0.50 4.32 7.58 8.08 3.95 1.42
(以201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单位:%)
A.社会主义改革一度取得成效 B.冷战导致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发展冲破苏联模式 D.经济衰退引发国家解体
5.赫鲁晓夫为了改变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面貌,于1953年开始推行他的“处女地”计划。他动员来了5万台拖拉机,6000辆卡车,在西伯利亚广袤的草原上播下了几十吨的种子。结果冬小麦全部被冻死,到1960年,“处女地”几百万英亩的土地,变成了沙漠。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主观行政命令违背自然规律 B.科学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
C.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D.缺乏明确具体的改革思路
6.如下表所示,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A.国防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B.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D.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7.苏联某一时期,领导人给文化界、思想界、知识界以种自由,政府放松了书报检查,在爱伦堡的小说《解冻》发表之后,出现了解冻文学和集中营文学,专门揭露苏联内部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例子是20世纪60年代让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公开出版,此书描绘斯大林时代劳改营里人们遭受的苦难。据此可知该时期( )
A.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 B.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C.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D.改革重点放在文化界
8.1918年匈牙利、波兰成立共产党,1919年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共产党,1921年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相继诞生。这些政党都加入了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这体现出( )
A.共产主义运动取得全面胜利 B.大多数国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C.民族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D.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9.1953年,苏共对于农民个体副业生产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1958年,由于苏联农业大丰收,赫鲁晓夫又宣称“个体副业经济将会逐渐失去意义”,从而大幅压缩个体副业;1961年,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强调发展个体副业的意义。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 )
A.推动了农业改革不断深化 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D.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
10.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是( )
A.照搬苏联模式 B.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D.西方国家渗透
11.下图为1931—1933年苏联年度计划增长目标(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注:数据来自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
A.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迅速 B.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
C.借鉴了西方工业发展经验 D.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12.1965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新经济体制,下面所列是其部分内容。这表明新经济体制( )
撤销按地区原则建立的国民经济委员会,重新按部门原则建立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专业部。 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从1965年前下达给企业的30多个计划指标减少为9个,后来又增加到12个。 改革前的工业品批发价格是在1955年核定的,从1967年起全面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A.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B.力图调动企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C.打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D.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13.右图是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化
B.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经济发展
D.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4.1980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尚不知晓苏联的真实军费。直至成为总书记,他才发现每年军费高达八百多亿卢布,占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掌握真实开支的国防负责人和军工负责人提醒戈尔巴乔夫世界大战的风险,反对削减军费。这段历史反映了( )
A.利益集团依附国家体制 B.苏联极细密的情报工作
C.计划经济约束财政开支 D.美苏冷战愈发胶着激烈
15.1966年7月起,苏联按照国营农场相应工种职工的工资标准,对集体农庄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即发给货币与实物。与此同时,还开始对农庄庄员实行社会保证金与保险制度。这说明当时苏联( )
A.改革以农业领域为重点 B.试图提升社会生产积极性
C.国民经济比例渐趋合理 D.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赫鲁晓夫后期忽视农业科学所带来的教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就强调农业科学“有特殊的意义”。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
——摘编自陈义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
材料二 2001年,中国政府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十五”以前,中国近80%农业科技人员和投入集中在提高农产品数量方面;“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初步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摘编自吴忠泽《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相比,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之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制于20世纪初国家意志和整体工业水平的低下,苏联在20年代所生产的飞机和发动机多是进口飞机的复制或改良版。而斯大林认为,苏联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须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1930年初,航空工业托拉斯改组为苏联国民经济委员会全苏航空工业联合体。随后,一大批飞机和发动机生产和设计单位陆续成立。1936年,赴美学习的代表团提交了有关美国飞机制造及管理经验的报告。1933—1938年,苏联航空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使飞机性能得到了根本性突破,研制出飞行速度超越外国同类机型的新一代高速战机。1945年战争结束后,苏联一跃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一流航空大国。至60年代中后期,除部分民用航空器外,苏联在军事飞机各领域的设计和制造的技术水平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凡、华盾《苏联航空工业的兴衰及启示》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飞机修理厂。1960年,随着苏联撤走援华航空专家,中央军委下达通知,建立统一的中国航空研究院。此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三线建设”的调整中,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但航空人对航空产品研制的热情依旧高涨。1975年,我国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技术,并于1980年实现国产化。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航空工业实现了向市场主体的转变。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中苏航空工业发展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欧洲。在战争中没落的大英帝国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对于在自己身边出现的日益强大的苏联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他们十分担心贫困、寒冷和饥饿会引发欧洲的“革命”,并认为“虎视眈眈”的苏联正在等待这一时机。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很多言行和政策选择,不但没有消除美国和西方的不信任感,反而助长了他们对苏联的战略性疑虑。美苏之间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致使双方的战略互疑不断升级,美国重返欧洲与苏联形成对抗。
——摘编自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
材料二 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统计表格中数据为年均增长率 单位:%
时期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1966—1970年 7.7 8.4 4.2
1971—1975年 6.3 7.4 0.5
1976—1980年 4.3 4.4 1.7
1981—1985年 33 3.6 1
——摘编自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
材料三 苏联同美国军费开支比较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军费 国内生产总值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1985 2770 2580 21180 40540
1986 2870 2800 22500 42780
1987 3030 2880 23480 45440
1988 3190 2930 25070 49080
1989 3030 3040 26480 52670
1990 2920 3060 26600 55630
1991 2600 2800 25310 57410
——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
(1)材料一中,作者强调什么因素引发了冷战?
(2)据材料二,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3)分析说明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冷战进程的联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下图)。
材料二 1928—1937 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 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但是从20世纪 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向,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如下表:
年份 国民收入增长率 工业产值增长率 农业产值增长率 投资额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81—1985 3.2% 3.6% 1.0% 3.7% 2.7%
1986—1989 1.8% 2.6% 0.5% 0.3% 2.0%
1990 -4% -1.2% -2.3% -19% -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1940—1960年经济发展的共同政策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是西方的无产阶级没有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可知在西方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资产阶级的力量强大,社会主义运动的条件不够成熟,D项正确;在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排除A项;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2限制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1年7月初(苏联)。根据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体现了其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政治和经济领域,排除A项;此时苏联还未解体,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改革,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结合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在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计划体制的效率高低,排除A项;苏联为世界两极格局的一极,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至1980年(东欧主要国家)。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71年至1980年南斯拉夫的人均GDP增速不同程度的获得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南斯拉夫沿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一系列弊端,南斯拉夫改革在经济上表现为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中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扩大地方自主权;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清除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A项正确;材料中南斯拉夫的人均GDP有所发展,且材料未涉及美苏冷战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南斯拉夫的人均GDP衰退状况,整体上升,无法得出经济衰退引发国家解体,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6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忽视西伯利亚的自然环境,最终导致草原变成了沙漠,说明主观行政命令违背自然规律,A项正确。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改革失败,说明其并未科学运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排除BC项;根据材料“他动员来了5万台拖拉机,6000辆卡车”可知赫鲁晓夫并不缺乏具体的改革思路,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年(苏联)。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D项正确;国防建设表现在核武器、导弹、飞机、坦克等方面,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肉、蔬菜与瓜类实际产量与目标相差较大,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并无明显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突出的例子是20世纪60年代让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公开出版,此书描绘斯大林时代劳改营里人们遭受的苦难”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此《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才能公开出版。赫鲁晓夫改革期间,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改革后期逐渐陷于僵局,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1918-1921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东欧一系列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建立,结合所学知识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项正确;A错在全面胜利,是部分胜利,排除A项;B是东欧国家加入,而不是大多数国家加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民族民主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1958年,由于苏联农业大丰收,赫鲁晓夫又宣称‘个体副业经济将会逐渐失去意义’,从而大幅压缩个体副业;1961年,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强调发展个体副业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赫鲁晓夫对个体副业的态度不断变化,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苏联从1953年—1961年的农业改革,A项只是对题干的简单复述,没有揭示本质,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苏联政府对于个体副业的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材料主旨“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不符,排除B项;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没有坚持下去,“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末(东欧)。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导致政局动荡,这是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B项正确;A项是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排除A项;C、D项是东欧剧变的外部因素,排除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31—1933年(苏联)。从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制定经济发展目标计划,且以重工业为中心,反映出苏联在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B项正确;图中展示的是目标,不是现实,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相反,排除C项;“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苏联史实不符,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苏联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5年的苏联。根据材料“1965年9月”“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从1967年起全面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及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的这些改革举措意在扩大企业自主权,B项正确;材料缺乏相关对比信息,看不出轻重工业的比例,故无法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排除C项;材料中的举措仅仅调整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行政和经济关系,体现不出对民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8年(苏联)。根据图示1953—1958年苏联的GDP增长率由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变为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说明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GDP增长率,不能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排除B项;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苏联)。材料中苏联的国防和军工负责人明白真实的军费开支巨大,仍以防范世界大战的理由反对削减军费,因为削减军费会使本集团利益受损,由此体现利益集团依附于国家体制之上,A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的军费情况,与情报工作细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苏联国家体制下的受益集团反对削减军费,无法体现计划经济对财政开支的约束作用,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美苏冷战较之前趋于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1966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对国营农场进行改革,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社会保证金与保险制度,有利于提升庄员的劳动积极性,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但1964年赫鲁晓夫已经下台,排除A项;苏联一直都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排除C项;苏联历次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措施:增加农业科研资金;肯定农业专家价值;增建农业高等院校;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
意义:提高了农业产量;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
(2)不同之处: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经验;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联时期。第一问,根据材料“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得出增加农业科研资金。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得出;肯定农业专家价值。根据材料“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得出增建农业高等院校。根据材料“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得出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第二问,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得出提高了农业产量,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得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材料“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得出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经验。根据材料“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得出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17.(1)初期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依赖于进口;具有强烈国家意志;航空工业发展速度迅速。
(2)原因:早期依托于苏联援助;科研部门人员的努力;坚持技术引进与独立科研相结合。
意义:有利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完善,提升了工业化水平;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中国商用航天飞机的技术创新。
(3)政府加强重视与政策支持;坚持自主研发。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60年代。根据材料“受制于20世纪初国家意志和整体工业水平的低下,苏联在20年代所生产的飞机和发动机多是进口飞机的复制或改良版。”得出初期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依赖于进口;根据材料“航空工业托拉斯改组为苏联国民经济委员会全苏航空工业联合体”具有强烈国家意志;根据材料“1933—1938年,苏联航空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使飞机性能得到了根本性突破,研制出飞行速度超越外国同类机型的新一代高速战机。1945年战争结束后,苏联一跃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一流航空大国。”得出航空工业发展速度迅速。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及影响类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朝鲜战争爆发后,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飞机修理厂。”可以得出早期依托于苏联援助;根据材料“,中央军委下达通知,建立统一的中国航空研究院”得出国家体制优势与政策扶持;根据材料“航空人对航空产品研制的热情依旧高涨”得出科研部门人员的努力;根据材料我国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技术得出坚持技术引进与独立科研相结合。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航空工业实现了向市场主体的转变。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完善,提升了工业化水平;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中国商用航天飞机的技术创新。
(3)本题是启示类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苏)。根据材料一“航空工业托拉斯改组为苏联国民经济委员会全苏航空工业联合体。”以及材料二“中央军委下达通知,建立统一的中国航空研究院。”得出政府加强重视与政策支持;根据材料一“苏联航空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使飞机性能得到了根本性突破”及材料二“随着苏联撤走援华航空专家,中央军委下达通知,建立统一的中国航空研究院。”得出坚持自主研发。
18.(1)大国间的怀疑、恐惧与不信任。
(2)问题:表中国民收入、工农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尤其农业增长最缓慢,趋于停滞,说明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3)联系:美苏军备竞赛是冷战的重要表现,使冷战局面日益紧张。但,苏联总体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军备竞赛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困境日益严重,最终解体,美苏冷战结束。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因素:根据材料“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很多言行和政策选择,不但没有消除美国和西方的不信任感,反而助长了他们对苏联的战略性疑虑。美苏之间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致使双方的战略互疑不断升级,美国重返欧洲与苏联形成对抗”得出大国间的怀疑、恐惧与不信任。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苏联。问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从国民收入、工农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尤其农业增长最缓慢,趋于停滞,从而说明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苏军备竞赛和冷战的关系、对冷战的影响、美苏的实力对比最终导致的冷战结束的角度说明即可。
19.(1)共同政策因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态势: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
【详解】(1)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0—1960年、二战以来的美国、苏联。第一问共同政策因素,由材料“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及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国家对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两者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第二问解读,由材料“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1886—2002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及所学可知,分别从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至1990年的苏联。第一问态势,由材料“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可得出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
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1—1990年时期苏联正处于斯大林模式后期,这时期随着苏联改革陷入困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导致这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这时期苏联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等导致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