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7 12:13: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大多追求个性,较自我,不愿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缺乏对集体的关心,而本文则能给他们一次思想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本班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除了达到对他们进行一次思想教育目标外,还要掌握基本知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  
2.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工具
合作探究法 讲解法 希沃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2.背景介绍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解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三)新知讲述
1.文体知识
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论点: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议论文基本结构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四)课文解读
以设问开头,引出“最苦的事”,使人思考。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提出论点
(五)合作探究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更简单易懂,层层深入,紧承上文,引出“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
3.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4.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六)拓展探究
1.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六、课堂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七、课堂评价
学生思考:读完了文章想一想,你的责任是什么?
学生在课内完成,交流后发言。
八、课后练习
1.必做题:完成学法练习
2.选做题:仿写本文,尝试写一写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