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5-11-27 08:40:29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四节 地壳变动 2005-2006年,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王晓鸣博士,与中科院几位古生物学家一起,在青藏高原上发现了奇特古代海洋鱼的化石,该鱼全身遍布着超常粗大的骨骼,几乎没有多少空间可供肌肉生长,科学家将它命名为伍氏献文鱼,并开始长达两年多的探寻之旅,破解该鱼的身世之谜。青藏高原上发现伍氏献文鱼化石为什么会在青藏高原上发现古代海洋鱼类化石?思考与讨论建立假设:1.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2.地壳是变动的 材料1
台湾海峡: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和古河道(是人工运河的一部分)的痕迹。
支持地壳变动材料二
东非裂谷不断加宽
红海在不断扩张
地中海在缩小支持地壳变动材料三 火山喷发与地震支持地壳变动材料四
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白天出现,晚间又消失了
小岛白天出现,晚间消失,运动时间过短,且现象明显,具有周期性,不是地壳变动,更可能是潮汐带来的变化,白天退潮,晚上涨潮的结果。不支持地壳变动材料五: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变化请你分析当地人判断这三根大理石在公元79-15世纪是在下降的依据是什么?1.大理石上火山灰覆盖的部分消失了
2.人们看到大理石变短了活动
利用科学书、泡沫板或自选物品,做一个褶皱和断层的模型
褶皱和断层支持地壳变动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的弯曲,叫作褶皱。
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使岩层断裂错开,两侧岩层发生相对运动,形成断层。
地壳变动的证据证据1:海陆变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台湾海峡的形成
证据2:东非裂谷不断加宽,红海在不断扩张,地中海在缩小
证据3:火山喷发和地震
证据4: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的升降
证据5:岩石弯曲,形成褶皱
证据6:岩层的断裂,形成断层山
请根据地壳变动的特点,将上述证据分一分类地壳变动的分类分类依据1:地壳运动的方向
1.水平运动:地中海在缩小、褶皱、断层和裂谷
2.垂直运动:海陆变迁、三根大理石的升降、火山喷发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垂直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分类依据2:地壳运动的剧烈程:
(1)剧烈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
(2)缓慢运动:地中海在缩小、褶皱、断层和裂谷海陆变迁、三根大理石的升降
根据上述地壳变动的现象,推测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的主要来源。思考与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圈层示意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的
地壳是“漂浮”在软流层之上,软流层主要由呈熔融态的岩浆物质组成,会向上喷发,流动,使得地壳发生运动。
地壳运动的原因检测与评价请你从地图中找出地壳变动的证据谢谢学习任务单
班级 姓名
学习任务:阅读下列的文本和图片材料,,找出支持地壳变动的证据,并说明你是如何从材料推断出地壳是变动的。
材料一:台湾海峡: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和古河道(是人工运河的一部分)的痕迹。
材料二:根据测量,东非裂谷不断加宽,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材料三: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
材料四:在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白天出现,晚间又消失了
材料五: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的变化
材料六: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但有时在山区所见的裸露岩层常常是弯曲,称为褶皱。
褶皱
材料七:有些岩层出现断裂,有些山特别陡峭,形成断崖
思考:1.上述材料中哪些是支持地壳变动的?材料中各种现象的产生与地壳变动存在什么联系?
2.上述材料中哪些是不支持地壳变动的?你是如何做出该现象与地壳变动无关的判断的?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
瑞安市马屿镇中学 詹素琴
第1课时
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自主地进行研讨活动,完成知识和经验的意义建构,而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所代替的。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以青藏高原上发现古代海洋鱼类化石作为情景导入,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通过阅读七个典型的地壳变动的材料,要求学生寻找证据检验猜想是否合理。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需要实证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构成上看,本节课主要通过图片、文字介绍地壳变动的证据,它是地球内部结构的延续与深化,同时也为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很好地起到了过渡作用。
从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上看,开始从喜马拉雅山区上发现古生物化石,提出地壳变动。紧接着时呈现了岩层的弯曲、断裂和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图片,以及文字描述了其他的地壳变动的痕迹,进一步证明了地壳是变动的。教材最后讨论了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不断变动的。
从教材组织的探究层面上看,通过现象提出猜想,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样的教材内容就渗透了科学探究的味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材中呈现了一些现象,说明与地壳变动有关,但没有学生活动,难以体验地壳的变动的这种现象。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起点看,学生已经知道地球内部的大体结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学习已经对地球表面的地貌一定的认识,为这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是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从认知技能上看,初中生的思维虽然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逻辑思维水平和空间思维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因此,从地貌特点推导出地壳变动,对于空间思维较弱的学生,这样的推导会存在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学生活动,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某些地貌是如何形成,便于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初一学习运用模拟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巩固提出猜想,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熟悉的自然现象的探讨,发现地壳是在变动的活动中,学生能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在习以为常的校规中发现不一样的的科学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寻找地壳变动的证据。
难点:学习任务单中材料是如何支持或不支持地壳变动。
六、教学方法
问题研讨法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讨论
【情境】青藏高原上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伍氏献文鱼的化石。根据这段材料,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问题】为什么会在青藏高原上会有古代海洋鱼类的化石?
学生讨论,思考。请学生具体来分析下。
如果学生只是说鱼类化石,还要追问有鱼类化石就能推出青藏曾经是海洋吗?提醒有些鱼是生活在湖泊中。青藏高原上也有大的湖,青藏湖、纳木错等。
【假设】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
【讲解】除了这个假设,还有其他假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比如,会不会是某人把这个化石带到青藏高原上呢?你支持吗?不支持,你会想到如何去反驳呢?
学生交流。
【补充】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鹦鹉螺等30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通过青藏高原变迁的事实,我们发现,证据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会留下多种证据。我们需要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去支持自己的想法,让它变得更有说服力。
【问题】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现在是高原,你猜测这是如何形成的?请你具体的来说明下你是如何提出这样的假设的?
【假设】地壳是变动的。
【寻找证据】青藏高原上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支持了地壳是变动的。如果地壳真的是在变动,应该是普遍存在在地球上,会在很多地方留下证据。单一的证据,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接下来我们就来寻找更多地壳变动的证据。
【阅读材料】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份活动单,活动单中有七个材料,请你们仔细阅读材料,判断这些材料是否支持地壳变动,并说明理由。
学生阅读材料5分钟,之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该材料是如何体现了地壳是变动的这一观点。
材料四是不支持地壳变动的。引导学生去证伪,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相互质疑。
分析材料5。
【讲述】这幅图片描述了4个时期那不勒斯的三根大理石的位置。图中的斜线表述火山灰,小点表示的海洋生物钻孔。那不勒斯大理石的变化是否支持地壳是变动的?
学生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
【追问】你是如何从三根大理石的变化做出地壳是变动的判断呢?你认为大理石的升降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思考,交流。
【归纳】公元79-15世纪,15世纪-18世纪大理石上升,18世纪-1955年大理石又下降。大理石的升降是由地壳变动引起得。
【追问】你猜测公元79-15世纪那不勒斯海岸这个地方的地壳是处在什么运动状态?
学生阅读材料。
【归纳】下降状态。依据是大理石下降了
这位同学从图片中容易就发现在公元79年到-15世纪那不勒斯三根大理石柱是下降的,所以就推断这段时间那不勒斯海岸是处在下降,支持了地壳变动。推理的逻辑很严谨。老师想再问个问题:你认为当地人是如何发现三根大理石是下降的?
请学生说明理由。评价或者质疑,要说出其他证据。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海岸线以下给遮了,引导学生思考证据。
【设问】当地人看到18世纪的三根大理石,是如何判断他们曾做了上升运动?
学生 2
【讲述】大理石柱上出现火山覆盖的痕迹、海洋生物钻孔,哪个现象更能说明该海岸处中上升运动
在这个讨论环节中,每个推断都是根据证据做出判断,这样证据意识的形成非常棒。在下面的讨论中继续体现这样的思想。
【讲述】在分析材料6和7是否支持地壳变动之前。我们先要明白褶皱和断层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先做一个活动。活动的材料是科学书和一块泡沫板,利用它们做出褶皱和断层的样子。
【活动】4个同学一组,完成活动
【设计】学生小组设计3分钟,接着小组展示.
【归纳】从同学刚才的活动可以发现,一本科学书两边受到挤压,会隆起,与我们看到的褶皱类似。一块平整的泡沫板在拉力的作用下断开,上下移动,变成断层的样子。根据这个活动让你想到褶皱、断层的形成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分析,交流
【PPT展示】展示断层和褶皱形成的图片。
/
【讲述】 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的弯曲,叫作褶皱。
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岩层断裂错开,一侧的岩块相对上升,另一侧的岩块相对下降,形成断层。
(三)小结归纳,梳理知识
要求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壳是会变动的。在变动的过程中,会留下很多的证据,如何海陆变迁、断层褶皱、红海扩张、非洲大裂谷形成与扩张。
我们也进一步学习了假设和分类的科学方法。假设不是胡猜,它是有根据的形成某种想法,如根据青藏高原上发现古代海洋鱼类化石,可以假设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假设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
做出假设后,我们要不断的寻找证据支持来支持它。我们要树立证据的意识。
(四)布置作业,教学反馈
请你从地图中找出地壳变动的证据。
/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查找更多地壳变动的证据。
完成作业本第四节(一)。
八、板书设计
地壳变动
提出问题 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吗
建立假设 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
台湾海峡
东非裂谷
寻找证据 火山和地震
三根大理石
褶皱
断崖
结论 地壳是变动的
第4节 地壳变动
青藏高原海陆变迁
建立假设:地壳是变动
台湾海峡
东非裂谷
寻找证据 火山和地震
三根大理石
结论 褶皱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