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通过搜集材料了解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形成和演变、习俗中蕴含的文化观念。 2. 通过传统节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传统节日的演变及相关习俗所蕴含的文化观念。
2. 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1. 理解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同学们猜一猜诗词中描写的分别是我国什么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二、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寻中国传统节日起源 1、认真自习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历程: 2、依据上述资料,说出传统节日习俗的来源与哪些因素有关? 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年”字起源的解释:“年,谷熟也”。 乙:在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爱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传说尧死后,舜帝将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为“元旦”或“元正”。 丙: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仪式,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端午节起源于先民对龙的崇拜。 丁: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3、以清明节为例,探寻中华传统节日起源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请同学们看北宋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视频中的清明节,画作的是什么史料类型? 5、依据下述材料,可以提取关于清明节的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则清明风至。”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 材料二:“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材料三:“三月三日(上巳节)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第二部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依据下述材料,说出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材料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材料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展示其他习俗的历代图片,过程中提问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例如踏青、放纸鸢、荡秋千、插柳等。 2、在清明节的“不变”与“变”中,展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三部分:扬中国传统节日美德 展示春节“国际化”、中秋节在世界许多国家也在过、我国申遗成功节日名录、韩国申遗的与中国节日有联系的节日等现象 1、面对春节“国际化”、众多国家都在过中秋节、韩国端午祭申遗等现象的出现,说说其中的“喜”与“忧”。 2、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可从国家、社会、学校、学生等角度选择两个角度思考) 活动结束语。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滋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2022年6月2日人民日报 课后作业:你知道重庆有哪些少数民族节日吗?请课后收集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