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7 15:1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规律。
2. 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包括火山喷发、地震、河流侵蚀、沉积等。
3. 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地理角度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规律,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 准备相关地理实验器械,如地球仪、模拟火山喷发的道具等。
3. 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课外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
4. 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关海陆变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考。
2. 讲授新课:
(1)地壳运动:通过展示地壳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观点、类型和影响。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地壳运动。
(2)板块运动:通过展示板块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板块运动的观点、类型和影响。可以介绍一些闻名的地震带和火山带,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板块运动的干系。
(3)海陆变迁:通过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实际情况。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你曾经在什么地方见过海陆变迁的实例?请分享一下。
(2)如果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发生变化,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3)如何珍爱地球上的海陆环境?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珍爱地球上的海陆环境。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环保实践活动,如参与环保组织、宣传环保知识等。
5. 安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查找一些有关海陆变迁的案例或钻研报告,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及规律。
2.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及规律。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PPT,包括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准备地球仪或模型,用于演示板块运动。
3. 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讨论海陆变迁现象。
4.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引出新的观点:火山和地震。
3. 播放一些火山地震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教学
1. 讲述火山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改造,进一步引入板块构造理论。
2. 讲述板块的挪动和碰撞,引导学生想象地球的历史面貌。
3. 展示一些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
三、实践活动
1. 分组讨论:列举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海洋和陆地,以及此刻的位置。
2. 搜集资料:搜集有关板块构造理论钻研的最新效果,并在教室上交流。
3. 模拟实验:模拟板块运动,观察地表形态的变化。
四、教室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性。
2. 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3. 安置课后作业:搜集有关海陆变迁的案例,并分析其原因。
五、课后延伸
1. 推荐阅读:推荐一些有关地球科学和海陆变迁的书籍和文章,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2. 互动交流:在班级微信群或QQ群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增进同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初中地理课程《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 理解大陆漂移的理论,尝试运用大陆漂移的理论诠释有关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第一课时,介绍海陆在地球表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息变化着的。重点知识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上的几幅图,包括喜马拉雅山的变化、红海的形成、太平洋板块构造图等,加深学生对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观点的理解。对于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确切位置,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理论来诠释这些火山区为什么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至于“大陆漂移说”,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知识储备不够,要求不宜过高。在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后,可以简单介绍这种学说,让学生知道地球表面的一些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由于地壳运动能发生相对的挪动而逐渐分离,各自演化成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
三、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本节课继续学习海陆的变化,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图。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水平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并且对造成地形变化的地壳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教室表现来看,学生们对大陆漂移的理论很感兴趣,并且很乐意运用这一理论去诠释一些地理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教室气氛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并且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大陆漂移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神去准备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以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此外,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探究的结果。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诠释一些地理现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