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学习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背诵。
二、理解《天净沙 .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小曲所展示的画面。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一、走近作家
二、了解常识: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曲”分类
杂剧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三、读好课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四、图文结合、探讨问题
1、小令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2、小令中的景物各自有何特点?所描绘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
3、面对此情此景,旅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4、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夕阳
枯藤
老树
昏鸦
萧瑟荒凉
小桥流水人家
旅途所见景象
内心向往 精神家园
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指秋风。
“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古”破旧之意。
“道”,象征人
生之路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烘托
思乡
苍凉
荒凉
恬静
游子思乡图
写 景
抒 情
断肠
对比反衬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凄凉萧瑟的
晚秋郊野图
飘零之凄
孤寂之愁
思乡之切
旅途之苦
烘托作者的羁旅愁思(游子思乡图)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想象的空间:改写小令为情景交融的散文
六、考考自己:诵读课文
1、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河楼》
7、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七、课外拓展(思乡主题的诗句)
谢谢合作(共31张PPT)
文学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
近体诗
绝句
律诗
词
曲
散曲
戏剧
小令
套数
(唐)
(宋)
(元)
律诗
绝句
五言
七言
五言律诗的特征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中国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一种样式。其格式是全诗共8句,每句5个字,有仄起、平起二格。三四句、五六句均为对仗句。代表诗作有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李商隐《蝉》等。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五言律诗
作者
简介
王湾(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
作者简介
客 路 青 山 外,
行 舟 绿 水 前。
潮 平 两 岸 阔,
风 正 一 帆 悬。
海 日 生 残 夜,
江 春 入 旧 年。
乡 书 何 处 达,
归 雁 洛 阳 边。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ian
淡淡的乡愁 自然的理趣
1、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2、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和所压的韵。
首联
颔联
尾联
颈联
所在
所见
所见
所思
3、你能够感觉到全诗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吗?
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补充注释红色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风顺
江上的红日
【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译诗
旅途通向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间。
春潮与岸相平,江面更加宽阔,恰遇顺风,一桅白帆高悬。
残夜尚未退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没逝去,江上已露出一丝春暖。
思乡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洛阳?只有寄希望于北归的大雁。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读欣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品读欣赏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这一句说明作者正在干什么?
“青山”指什么山?
“绿水”指什么水?
说明作者正在旅途中。
“青山”指北固山;
“绿水”指长江。
2、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诗歌鉴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品读欣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说明当时是什么季节?
“潮平两岸阔”说明春天到来,春雨增多,春潮上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诗歌鉴赏
“风正一帆悬”
说明当时的风是怎样的?
“风正”说明风顺,而且平和。
只有“正”,帆才“悬”。风太大,帆就“鼓”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思考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境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想象为: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江水直流,船行水中,和风徐徐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置身于这幅画面之中,我们的胸襟应该是开阔的,心情应该是舒畅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品读欣赏
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诗歌鉴赏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2、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品读欣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读欣赏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诗歌鉴赏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读欣赏
诗歌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小结: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首联:写行程。暗含羁旅思乡之情
颔联:写景。平静开阔
颈联:写景。点明时令,又暗含理趣。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
见、行
感:
青山外,绿水前
两岸阔,一帆悬
海日生,江人年
乡书
达
洛阳
(对偶)
(设问)
(充满春意)
(思乡之情)
(景中含理)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到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有为江春做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夜将尽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以是春天——时间太快,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最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相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意。
每联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作者
简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春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课外积累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考点归纳
古诗
新唱(共30张PPT)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两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观
沧
海
曹
操
曹操,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了解作者】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 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zāi
以:连词,来。
何:副词,多么。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代词,指大海。
以:介词,用。
掌握字 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课文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
海:渤海。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至,极点。
志:思想感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 卷, 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内 容 分 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整体感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头两句起得很平稳,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这里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接着写诗人观海所见,是实写。
(1)“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
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俯视全景】
(2)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3)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里写草木,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这景象欣欣向荣 。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里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里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这里写诗人观海所见,是实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
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虚写,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
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古往今来,登山观海的人无可计数,但能如此写出大海气魄的,千古一人而已。
观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日月
星汉
澹澹
丛生
丰茂
萧瑟
涌起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竦峙
虚景
实
景
苍芒动荡
欣欣向荣
波澜壮阔
统领全篇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小结】
“诗言志”,这里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请你欣赏】
观沧海《三国演义》.f4v
主 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虚实结合的写法
实写的八句用白描的手法,勾画汹涌的海水、耸立海中的山岛、岛上繁茂的草木,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1)抓住特征,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
(2)点染烘托,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总结】
接着的四句,以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壮阔气势,使全诗显得气势磅礴,也使读者从中领略到诗人的开阔的胸襟、博大的情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
2、借景抒情。
(1)诗歌描绘了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苍茫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岛屿高山耸立,草木葱茏,秋风吹来,惊涛拍岸,这是多么辽阔、壮观的景象!又把日月星汉的形象加进去,似乎整个宇宙都在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就更加显得气势非凡。
(2)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诗人那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从铿锵的音节中流露出来。
诗人不是一位普通的游客,而是立志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征讨乌桓的途中经过碣石山,登高望海,这时的心情一定是不同寻常。
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如今诗人站在古代天子所到之处,雄视天下,心情又该是何等激奋!
【课堂训练】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答:“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意思一致即可)。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尤能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搏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请你多读、多背优秀诗歌!愿你在诗歌的熏陶下,做一个爽朗正直、有情有义的人,
【结束语】(共30张PPT)
*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苏堤春晓
*
曲院风荷
*
平湖秋月
*
断桥残雪
*
柳浪闻莺
*
花港观鱼
*
雷峰夕照
*
双峰插云
*
南屏晚钟
*
三潭印月
*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 “诗魔”。
白居易简介
*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继杜甫之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著有《白氏长庆集》。
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暮江吟》《忆江南》《问刘十九》等。
*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七言诗句的节拍: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考一考:解释诗中红色词的词义
1、水面初平云脚低
(重叠的云彩与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很低)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向阳的树 )
3、乱花渐欲迷人眼
( 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
4、浅草才能没马蹄
( 刚刚能够 )
5、最爱湖东行不足
( 不够 )
*
合作对学,展示成果(渗透快乐)翻译全文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堤岸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 。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觉得玩赏不够!因为那绿杨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
*
比一比,看谁找得快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 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早春景象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初春
湖水,垂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杨柳 白沙堤
*
说一说: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用自己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西湖的美景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钱塘湖畔。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孤山寺的北面,前方不远处立在水边的亭子就是贾亭。春雨刚过,大家看,淡淡的云气同湖面上的微微荡漾的水波连成了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这水真清啊,跟镜子一样呢。大家再听,不远处是谁在唱歌?原来是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歌唱家们,在嬉戏追逐,正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去。哇,还有几只新来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呢,它们干嘛呢?看,正忙着衔泥筑巢呢。大家看到路边的繁花了吗?东一簇,西一丛,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小草真可爱,嫩嫩的,绿绿的,一定是刚钻出来的吧。大家现在可以在草地上尽情玩耍,享受一下春天的美好。不知不觉我们到湖东了,这里绿杨成荫,真美啊,再看这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我们留连忘返了。
*
品一品:诗中妙笔
思考: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写“争暖树”“啄春泥”?
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了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
我也能找到:
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
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拟人,写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鸣叫。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
争
啄
渐欲:
乱花:
因为是早春,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是东一簇,西一丛,所以用“乱”形容。
初平:
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碌情景。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
想一想:1、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行”?
颈联写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
想一想: 2: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爱
*
想一想:
3、本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写景小短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