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七》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帚、抹”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扫”。联系生活实际,认读有关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的词语,培养在生活中识字的能力。 2.用多种方法猜字的读音和意思,并查字典验证,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3.发现““又、土等字作偏旁时的笔画变化,发现车、牛”等字作偏旁时的笔画及笔顺变化,写好“劝、转”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积累文学常识。
二、评价任务 1.正确认读两组与日常清洁活动有关的词语,在语境中认识“扫、圾”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扫”,将识字、学词和认识事物有机的结合。(目标1) 2. 借助汉字的结构特点,会用先猜字音,后用字典查字验证的方法识字。(目标2) 3.了解某些字作为偏旁时笔画的大小、形态以及笔顺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目标3) 4. 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节气歌》的对应情况。
三、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从劳动用品、家务活中识字。字词句运用引导学生猜测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并结合字典,检查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意在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识字、理解字义;书写提示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字变成偏旁后,笔画的大小、形态和笔顺发生的变化。日积月累让学生熟记《二十四节气歌》。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在阅读时时常会遇到一些没有注拼音的陌生汉字,除了请教老师和父母,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识字方法和工具书自主识字。词句运用中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在日常书写中,学生容易忽视书写提示中汉字变成了偏旁后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喜欢凭借自己已有的书写经验写字。在实际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自主观察和教师范写,并结合书写提示,体会书写要领写好汉字。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识字加油站。(指向目标1)1.还原生活场景,学生看图提取信息,逐个说出图中的打扫工具,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读准字音。注意书面注音和口语读音,读好轻声。 3. 学生交流用清洁工具做清洁的体验。认读表示清洁活动的词语: 扫地、擦玻璃、倒垃圾、摆桌椅。读好多音字“扫”。 4. 学生认读去拼音的清洁工具标签,读对一个清洁工具名称,将词卡移到对应的图片上面。 学生自主选择说说自己爱做的清洁活动。联系生活说一说。1.大屏幕出示图片,提问:摆放在“卫生角”里的这些清洁工具你们认识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依次出示清洁工具名称,全班反馈认读。教师重点范读指导:“扫帚”的“帚”、“簸箕”的“箕”读轻声,提示学生书上虽然标注的是本音,但在这两个词里面读轻声。 3. 采访唤起生活体验。提问:“卫生角”里的清洁工具,你用过哪些 干什么 (1)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扫”。出示短语“用扫帚扫地”,提示注意短语中“扫”的读音不同。 (2)指导读好轻声的字“璃”。 出示词语“擦玻璃”,提示注意“璃”读轻声。 4. 设置趣味活动,巩固认读词语。 活动一:找工具贴标签。活动要求:读准清洁工具标签,标签就能贴到对应的清洁工具上。 活动二:选工具说清洁活动。活动要求:选择一个清洁工具词语,借助语言支架“我用什么干什么”,说清清洁活动。 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有关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轻声变调。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在词语语境中认识9个生字,将识字学词和认识事物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认识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环节二:字词句运用(指向目标2)1.学生自由读句子,先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2.猜“摸”字,学生先自由猜,再引导联系本单元学过的“寂寞”的“寞”借助形声字的特点猜读。猜字义:学生先自由猜,再引导看字形,借助提手旁,猜“摸”的意思是“用手轻轻地碰”。 查字典验证:用部首查字法查“摸”字,验证猜测。 3. 猜读音:学生先联系熟字自由猜“读、揭”两个字的读音,再查字典验证。 猜字义:学生先自由猜,再引导看字形。 借助言字旁,猜“读”与“语言、说话”有关。 借助提手旁,猜“揭”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要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 最后查字典验证:用部首查字法查“读、揭”字验证猜测。1. 大屏幕出示三个句子: (1)这床被子摸上去很柔软 (2)他挑了一本书,认真地读了起来。 (3)他揭开来缸的盖子,发现里面没有粮食了。 2.方法引路.猜“摸”字。 小结学法:一读句子;二看字形;三联系熟字,猜字音和字义;四查字典验证。继续猜猜下面两句话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3.方法迁移,猜“读、揭”字。 引导学生猜“读”的读音时,结合句中的“书”字思考,并联系晨读”“读书”等学习活动。 猜“揭”的读音时, 借助提手旁联系与手的动作有关。 读句子,感知要猜的字在句中的位置。 利用熟字、结合语境、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胆猜想字音和字义,并能运用查字典的方法去验证猜想。活动意图说明:先猜后查,旨在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力,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环节三:书写提示。(指向目标3)1. 学生对比观察:发现“又、土、车、牛”作为偏旁后,“又”的捺变点;“土、车、牛”长横变提。 2.学生反馈交流:又字旁的字有:双、欢、邓、鸡、戏。土字旁的字有:地、块、坏、坡、场。车字旁的字有:轻。牛字旁的字有:物。 3. 学生先观察并自读“泡泡”中的书写提示。 4.自主练写,生生互评。1. 我们的汉字作为偏旁时,也会有变化!大屏幕出示两组字,比较发现。“又、土、车、牛”作为偏旁后,有什么变化 (1)课件出示: 又 土 车 牛 劝 堆 转 特 2.迁移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又、土、车、牛”作为偏旁的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双、欢、邓、鸡、戏,地、块、坏、坡、场,轻,物。 3.借助提示,范写指导。 (1)课件出示:“劝、堆”“转、特”。交流书写要领,教师书空“车、牛”偏旁的笔顺。 (2)小结:有的字变成偏旁后,某些笔画的大小和形态要发生变化,笔顺也发生了变化。 (3)范写两个字“劝、转”,学生书空。 4.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对生生评价给予补充。通过对比观察发现有些字变成偏旁后,大小和形态发生能改变,能说出哪一笔变成了什么。 能够拓展学过的相同偏旁的汉字 按照正确的笔顺和占格,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汉字。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教师范写,并结合书写提示体会书写要领。拓展学过的同一偏旁的汉字,运用书写要领写好汉字。 环节四:日积月累(指向目标4)1. 学生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再读儿歌,看看《二十四节气歌》里究竟藏着哪些节气,分行找“二十四节气” 3.默读儿歌,看一看这二十四节气”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4.学生记节气,整体读儿歌,尝试背诵。 1. 教师正音,指导读好多音字“处”。 2.PPT出示节气学生找《二十四节气歌》里有哪些节气:弄清“二十四节气”。提问:你知道什么节气 学生交流,相机引导回忆识字单元第2课《传统节日》说说对“清明”的了解:清明既是传统节日,又是一个节气。 3. 引导看第一列和第四列,发现是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的。引导看每一行发现每个季节有6个节气,是按时间先后顺排列的。 4.品节气:了解部分节气的特点。 (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引导发现一:这四个节气都是每个季节的第一个节气引导发现二:这四个节气都含有“立”字,“立”的意思是开那么“立春”表示是春天的开始,依次推想“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是夏天、秋天、冬天的开始。 (2)“春分”和“秋分”。 引导发现一:这两个节气都含有“分”字,“分”的意思是“一半”。 引导发现二:这两个节气很神奇,它们像一把神奇的小刀把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白天、黑夜平分,一样一半。(3)(3)“夏至”和“冬至”。 引导发现一:这两个节气都含有“至”字,“至”的意思是"到”。 引导发现二:还有两个神奇的节气,让在地球北半球的我们可以知道--到了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到了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4)小和大暑、小雪和大雪、小寒和大寒。 引导发现一:每组节气都有“小,大”两个字,意思相反。引导发现二:联系生活体验,对比感知“小暑和大暑、小雪和大雪、小寒和大寒”节气中天气冷热程度的变化。读准多音字“处”,在此处读第三声。 知道二十四节气歌里有哪些节气。了解有关清明节的故事。 知道儿歌是按四季顺序和时间顺序编排的。 积累和节气有关的知识素材。
活动意图说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自主发现“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主动探究节气的特点。学生亲历阅读全过程,在积累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迸发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七 清洁工具 清洁活动 猜字学法 1.读句子; 2.看字形; 3.联系熟字,猜字音和字义; 4.查字典验证。
养小动物思考板
想养的小动物
养小动物的理由
《写话:养小动物》自评表
作者: 得分:
评改标准 分数 得分
1 写清楚了想养的小动物是什么 15
2 养小动物的理由有几条?是否有三条及以上。 15
3 围绕想养的小动物叙述理由。 写出了外形 20
写出了习性(比如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 20
写出了如何照顾...... 20
4 读者可能会觉得这篇写话中哪些理由最打动人?
5 在哪一点上我还需要改进?
《写话:养小动物》他(她)评表
批改者: 得分:
评改标准 分数 得分
1 写清楚了想养的小动物是什么 15
2 养小动物的理由有几条?是否有三条及以上。 15
3 围绕想养的小动物叙述理由。 写出了外形 20
写出了习性(比如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 20
写出了如何照顾...... 20
4 你觉得这篇写话中哪些理由最打动人?
5 你认为作者在哪一点上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