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 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 通过篇章训练,明确具体的解题思路;
3. 阅读拓展,在实战演练中内化表达。
学习目标
遇到概括文章内容这类题目,我们总结
了一套“四字心经”,一起去看一看它到底 是什么吧!
“四字心经”你能参透吗
摘
串
扩
合
阅读小提示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
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 体上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概括它的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
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找出文章中提示了主要内容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
句、中心句等,稍加引用或修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
方法一:句子摘录
内容。
方法二:课题扩充
对课文的题目进行扩充,从而写出文章的主要内
容。 这些文章有一个特点,即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 内容。
即先将课文理清层次 ,把每段的意思归纳出来,再将每段大
意综合起来 ,加以概括、整理,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 首先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并且在合并 的过程中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方法三:段意合并
方法四:要素串联
写人记事的文章, 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
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结合相关课文去学
一学“四字心经”的方法运用吧~
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
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
很穷苦。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坚强地进行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把马克思的
生活困难看做自己的困难,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1863年
初,马克思一家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
方做工去,自己和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
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
时度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 “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
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人对你的感激之情。”
碰到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
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因为走时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马克思知道了,连忙
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
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
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 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
行激烈的争论。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散步。后来他们住在两个地
方,就经常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他们时时刻刻设法帮助对方,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
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恩格斯从事
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助他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使恩格斯悲痛万分。朋友们劝恩格斯去旅行,散
散心。但他想到马克思生前用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还没完成,就谢绝了朋
友们的劝说,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着手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最后两卷。
他日以继夜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几次累得生病。花了整整11年时间,
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恩格斯说: “这是我喜欢的劳动,因为这时我又和我
的老朋友在一起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40年里,在
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分析:这篇文章是总(①) — — 分(② - ⑦节) — — 总(⑧节)式结构,第④节是
全文的过渡句,从中可知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在生
活上互相关心,在事业上亲密合作。结合文章①和⑧节的内容,可以把这篇文章的
主要内容概括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
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亲密合作。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
谊。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
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
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
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
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 (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
么办呢 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
《彭公案》 《济公传》 《施公案》 《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
呢 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
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
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
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 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
材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
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
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
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
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 一个小孩起码
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
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
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 (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从这篇文章的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
人的对话,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 他们交谈了什么内容 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可概括为: 课文记叙了一个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 围绕阅读“闲书”、偏科、学习外语以及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展开对话,彼此交流 看法。
松 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 驯 (xùn) 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
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 (zhēn) 子、榉 (jǔ) 实和橡栗
(lì) 。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 (jiǎo) 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
常机警。玲珑 (lóng) 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 (yīng) 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
亮。尾巴老是翘起来, 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
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
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
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
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
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
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
巴当作帆和舵 (duò)。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 一到冬天就蛰 (zhé) 伏不动。它们是
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
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
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
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
捷, 一棵很光滑的高树, 一会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
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权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
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 (tái) 藓 (xiǎn) 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
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
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 (xiá) 窄,勉 (miǎn) 强可以进出。窝口
有一个圆锥 (zhuī) 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
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
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
的。
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分析:这篇文章层次清晰,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因此,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可
以采用“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整合起来。文章第①节从面容、眼睛、身体、四 肢和尾巴几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第②节从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方面介绍了 松鼠驯良的性格特征;第③-④节从行动和搭窝两方面介绍了松鼠乖巧的行为特征;
第⑤节从生育特点、换毛时间、喜欢洁净三方面介绍了松鼠的部分生活习性。所以,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课文主要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 驯良的性格、乖巧
的行为以及它的部分生活习性。
钓鱼的启示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
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
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
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 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
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
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
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
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
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
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 ”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
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
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
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
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
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
着身子, 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
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
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
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问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文章,我们罗列出这篇文章的“四要素”——时间:三十四年前
的一个夜晚;地点:湖中的小岛上;人物: “我”和父亲;事件: “我”和父亲去钓
鱼,由于没有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父亲让“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
使“我”获得受益终身的启示。所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我”在三十四
年前的一个夜晚和父亲去钓鱼,由于没有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父亲让“我”把好不
容易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使“我”获得受益终身的启示的事。
光说不练可不行,下一个环节我们
去阅读考场上实战演练一番吧~
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①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往往是我们的优势。
②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个旅店。早上出门时, 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
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③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
却安然无恙。于是,另外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 “你怎会没有事呢 ”
④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 “你为什么会淋湿而不会摔伤呢 ”
⑤拿伞的旅行者说: “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
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坦的地方
走,所以没有摔伤。”
⑥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 “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
⑦拿拐杖的说: “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帶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
练习
==
又然元志。于是,另外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 “你怎会没有事呢 ”
④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 “你为什么会淋湿而不会摔伤呢 ”
⑤拿伞的旅行者说: “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
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坦的地方
走,所以没有摔伤。”
⑥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 “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
⑦拿拐杖的说: “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帶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
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摔跤。”
⑧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 “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
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
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⑨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
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案: 本文记叙了三个旅行者带了不同的工具或是没有带工具,遇到了不同的结果,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失误者
都是跌倒在了自己的优势上。
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文章,可以采用“要素串联法”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 “时间”和“地点”可以不罗列,只把主要人物和事件写清楚即可。
人物:三个旅行者;
事件:三个旅行者带了不同的工具或是没有带工具,遇到了不同的结果,原因是失误者都是跌倒在了自己的优 势上。 (第一个旅行者,带了伞,没有跌倒,淋得浑身是水;第二个旅行者,带了拐杖,身上没有湿,跌得满 身是伤;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带,既没有淋湿,又没有跌倒。)
下次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