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个旧市第二中学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茵茵的草地,踩在上面软软的,空气里弥(mí)漫着青草味儿,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
B.展览馆里,一只泥塑小猪半蹲在地上,眼珠瞥向一侧,嘴角露出狡黠(xié)的微笑,显得俏皮又灵动。
C.优秀的传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历史沉淀物,而是亘(gèng)古绵延的长流,这是不言而喻的。
D.北京世园会5G体验馆里,高清投影投射的画面上,老人笑脸上的褶(zhě)皱清晰可见,给人极大的视觉震撼。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之妙,在你的心境,读如春,你心便无冬;读如秋,你心中便挂满果实。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__________。从枯黄读出__________,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意境。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__________,这样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
A.霞云 翠绿 灵魂 B.光明 翠绿 生命
C.霞云 丰润 灵魂 D.光明 丰润 生命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某些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混淆视听,对某些史实作断章取义的理解,甚至肆意篡改历史,他们的阴谋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B.李华的妈妈看着来家访的老师,激动地说:“您能不顾疲劳,三顾茅庐,太令我感动了。”
C.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有力促进了城市良好生态格局的形成,它对宜居美丽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D.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郑重其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中国之声》微博推出的“正能量益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发现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点滴美好。
B.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C.年轻人一定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到学习社会科学、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
D.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推出了关于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话题,意在提高未成年人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
5.下列表述或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C.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并列关系复句)
6.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__________,;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____________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_____________;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________。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一中国!
①叱咤时代的风云 ②挣脱千年的羁绊③唤醒黎明的沉默④舞动大地的雄风
A.④①③② 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①③④②
7.根据要求,完成名句默写。
(1)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其一)》中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无限悲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种送别是长久的伫立,无言的凝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的就是这种意境。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角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1)阅读《骆驼祥子》有关情节,回答问题。
在小马儿身上,祥子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很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
发生在此情节前后决定祥子命运的情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每个情节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阅读艾青的《礁石》,联系《我爱这土地》,回答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和《我爱这土地》都运用了象征手法,“土地”象征_______________,“礁石”象征_______________。
学校将举办“为祖国献礼”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积极参加,来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吧!
(1)【家国文 我传承】汉字,是当今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写好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汉字有篆体、隶体、草体、行体、楷体等字体。以“家”字为例,A为篆体,________为行体,________为楷体。
(2)【家国事 我探究】人生重要关头,需要我们做出选择。请综合探究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从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材料一 钱学森经历了重重的艰难险阻后,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受到了最高规格的待遇,毛泽东主席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国家以后的发展。毛泽东主席曾经问过钱学森,为什么要执意回国,美国的待遇这么好,回来后悔吗?钱学森异常认真地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八个字掷地有声,听者无不为其鼓掌。
材料二 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大喊:“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我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选择。”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儿,对雷场救下战友这个选择,从未后悔过。
主要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国吟 我推荐】学校将要组织一场“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汇演,班主任张老师想排演爱国诗歌吟诵节目,他想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三部作品中,选取一部进行吟诵。从作品内容或情感上看,你会向他推荐哪一部?(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你向张老师推荐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古诗词阅读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费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乙】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史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10. 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11.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吕氏春秋,楚庄王欲伐陈》)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xù):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衰竭。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中间) B.肉食者鄙(指目光短浅)
C.楚庄王欲伐陈(想,要) D.何故(缘故,原因)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必以分人
B.乃入见 乃悟前狼假寐
C.登轼而望之 广起,夺而杀尉
D.惧有伏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4.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四处。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15.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16.阅读上面两段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1)从【甲】文鲁国取胜和【乙】文陈国失败中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
(2)【甲】文鲁庄公和【乙】文中楚庄王有何相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人如何拜年
①春节有很多习俗,从年前的大扫除、放鞭炮、祭祀祖先到除夕夜的守岁与团聚,都是镌刻在每个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春节的重要符号,拜年则是新年第一天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
②据记载,最早的拜年起源于大年三十。人们因为担心年兽的袭扰而选择躲在家中,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开门互相拜访,以恭贺新春并庆贺没有被年兽吃掉。
③自古以来,拜年的习俗就分为两种;一种是向长辈叩岁的,叫拜年;另一种是平辈之间的相互道贺,称为贺年。
④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亲族之间便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祝贺。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复,进椒柏酒,进屠苏酒。"意思是说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无论是长者还是晚辈都要整理农服和帽子,晚辈要按次序向长者进椒柏酒和屠苏酒。从这段记载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南北朝时期亲族之间年年的规矩。
⑤社交性质的拜年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上层士大夫就有用名帖互相拜年的习俗。宋朝上层社会中,倘若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幅"两字。
⑥古人的"拜年帖"上通常都会写些什么呢 其实,古人的"拜年帖"上写的字并不会很多。唐贞观年间,国泰民安,唐太宗在新年时大宴群臣,曾用赤全压制贺年卡,镌刻御书"普天同庆"作为赐赏,恭贺佳节。普通的文人墨客通常是在纸片上绘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图案,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送给亲友,以此贺岁,一张贺年卡往往就是一帖精美的书法作品。
⑦宋代的"拜年帖"只是流传于上层社会人物的一种拜年方式,直至明代,通过"拜年帖"拜年的方式才渐渐进入市井生活。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文征明曾在《拜年)诗中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可见当时贺卡起到了联络感情和互相拜年的作用,既方便又实用。
⑧明代的"年年帖"已经从士大夫阶层走进普通人家,包装也更加精美繁复。比如有的"拜年帖"用红绫(一种红色丝织品)制成,上面撒赤金形成文字;有的"拜年贴"所用的材料是整幅织锦,上面的吉祥话语是预先织成的。
⑨到了清代,帖子上不但要署名,还要用印,而且有了专门盛放"拜年帖"的拜匣。它是一种用料名贵的木盒,上面雕刻花纹,甚至还装饰着全银等物。匣子里除了放一张"拜年帖"外,通常还会放一些古玩珍品、金银珠宝,有的甚至直接放银票。
⑩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连年谊,以敦乡情。"大家欢聚一堂,拱手相拜,省去了到处奔走拜年的劳累。不过,在团拜之后,很多人仍要去上司处拜年,借机送上一份礼品。亦有志同道合的同僚,登门拜年,你来我往,把盏品茗,倾心交谈,吟诗作对。
(本文选自《百科知识)2021.02A,有删改)
17.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在春节的众多习俗中,拜年是新年第一天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
B.现在所说的拜年包括两种,一种是向长辈叩岁的,叫拜年;另一种是平辈之间的相互道贺,称为贺年。
C.据史料记载,亲族之间拜年的规矩最早兴起于南北朝时期。
D.社交性质的用名帖互相拜年的习俗是兴盛于宋代上层社会中的一种拜年方式。
18.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唐宋时期,文人墨客都会在拜年帖上绘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图案,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送给亲友,以此贺岁。
B.文征明有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可见拜年帖拜年的方式在明代已进入市井生活。
C. 清代,拜年帖都要放在拜匣里,而且匣内必须要附带放一些贵重礼品甚至是礼金。
D. "团拜"不仅可以让大家欢聚一堂,而且省去了劳累,人们以后不必再到处奔走拜年了。
1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我国"拜年"习俗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B.第②段中加点词"据记载"和第⑦段中加点词"只"在去掉后均不会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
C.第⑩段引用《侧帽余谭》中的文字是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团拜的时间、地点和特点,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学色彩。
D.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向贤彪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中华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有删改)
【注释】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20.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海猿
矫健
我在小岛上,教孩子们自然地理。我热爱自然科学,常躺在沙滩上沉思冥想感觉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一天,驻军战士挖水池,挖出些古人的东西。我的脑袋轰响:古人是怎么上小岛来的呢?坐机器船来都要六个小时!这里将有一个重大发现!可能人类有些秘密还没解决;这些秘密有可能在小岛上解决。
果然小岛的发现越来越多,很快震动了全国!
在这个时候,我心中老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我虽只读过几本通俗的科学小册子,但是总能隐约感受到最高深的学问。我在深夜躺在沙滩上,总听见有人叫我,轻轻的,我把耳朵埋在沙子里,听见呼声来自大海的深处。
科学家们严肃地工作着,使我崇拜又迷惑。他们说:岛上的古人距今七千年左右,小岛原来与大陆连成一片,海水上涨,小岛就远离了大陆。我心中空荡荡的,古人从大陆走来的结论,未免叫我失望。没有想象与神秘,我心底那一丝微妙的感知,却无法从中满足。后来来了一个老头,他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模样有些古怪。他细细地考察了出土诸物,喃喃道:没找到,没找到,还是没找到……他昂起头,小的那只眼睛流露出失望和迷惘;而大的那只眼睛越过渔村山崖和礁石,向茫茫的大海投去灼灼的一瞥。
当面大家叫他“六一老”,恭恭敬敬,但他一转身就流露出隐微的讥笑。他的知识一定渊博,但他某种异想天开的念头使他们受不了。他对面前的古物有些漫不经心,他到底要寻找什么呢?我得跟上他。
一天,正喝着我熬的鱼汤的六一老忽然走出屋,仿佛有人叫他。月光下,他躺在沙滩上,像我常做的那样,耳朵埋在沙子里。我惊呆了!我挨到他身边,低声问:“您听见了吗?”他回答说:“什么?”
“有人叫我。”
“人?”
我说:“请您给我讲讲人吧。”
六一老的声音平静、缓慢,从埃及古猿到腊玛古猿到南方猿人再到智人。他一边说,一边用一根树枝在沙滩上画人类进化的图,他画出一棵树来。我望着这棵树,半天没言语。“您好像在找东西!您在苦寻什么呢?”许久,他缓缓地说道:“从腊玛古猿到南方猿人,有四百万年是人类发展史的空白。这时期全世界没有发现一块猿骨化石,好像古猿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它们到哪儿去了呢?”
这时,我觉得他和我处境一样,既感到存在的巨大的奥秘,又无法将它抓住。他既要理智地思索,还要冥冥地感觉,把这两者结合为奇妙的想象力去勾画失去了的四百万年的人类生活。
“他们都不相信,我要找证据,可是一直找不到。但我知道,我知道它们闪到哪里去了!”
我激动地问:“到,到哪里去了?”六一老伸手一指:“大海!”
他说:由于某种原因,人无法在陆地上生存,迁移到大海里过类似鲸鱼的生活,人类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海洋动物的特性。比如,陆地动物多食一点盐就会引起生理机能紊乱,但人对盐的适应性极强。还有,哺乳动物除了鲸类,人的潜水能力最强。猿人鼻孔朝天可能与浮出水面换气有关……
“海猿——”我叫起来,“海猿!”
“是啊,为什么不可能呢?一切生物来自大海,猿人为什么不能返回大海?冰川期等大灾难可能把猿人逼进大海,他们适应了大海,我认为在腊玛古猿和南方猿人之间,还有个海猿时代!”
六一老大眼小眼一起瞪圆,射出炯炯的目光,他语言洪亮激昂,包藏着火一样的热情。我闭上眼睛,我惊喜地看见:大灾难来临,惊慌的古猿们奔向大海,在温暖的海水里它们得以自由,和鲸鱼一起并驱巡回。我又听见有人叫我名字,声音仿佛从海底传来……
我想,我和六一老是同类,我和他一样常在冥冥中感觉着最高秘密,我们都相信真正的创造总是起源于那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和执着!
科学家们走了,再也没有听过六一老的消息,大约他仍瞪着一大一小的眼睛,徒劳地绕着大海奔波。
我还在小岛上教自然地理。那天,清晨我忽然想起六一老在沙滩上画的那棵树。我想,把它画下来讲课用,我急急地奔向海滩。
阳光下,海浪冲向沙滩,它们抹掉了那棵树。但_______________
我们都是水珠,大海是不乏水珠的。
(有删改)
23.阅读小说,请仿照示例将以下情节补充完整。
(1)开端:发现古物,“我”内心冲动。
(2)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结合全文,说说六一老是个怎样的人?
25.下列选项,哪一项更适合填入倒数第二段的横线处?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A.但我看见海浪在朝霞里跳跃,变幻出五颜六色的光彩,那么生机盎然、那么朝气蓬勃时,我不由得笑了。
B.但我看见海浪在晩霞里怒号,那深不可测蓝色让人透不过气了,压抑着你,让人绝望。我不由得忧郁了。
26.有人说,小说中的“我”无足轻重,完全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三、作文
27.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套作。
(1)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一说享受,就会想到舒适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物质待遇。其实,相聚是一种享受,离别也是一种享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一种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一种享受;我们享受别人给予的帮助,也享受给予别人帮助带来的快乐。
请以“享受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之前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答案
D 2.A 3.B 4、C 5、B 6、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8、(1)虎妞逼婚 孙侦探抢钱
(2)士地象征着生他养他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礁石象征了无比坚定的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祖国、人民均可)
9.(1)EB (2)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青年一代要牢固树立这样的理想和信念,要像钱学森那样为祖国做贡献,要像杜富国那样在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甘于奉献和牺牲。 (3)示例:我推荐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历经磨难后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歌颂和赞美,感情沉郁、凝重,也有清新和昂扬,很契合这个活动和场合。
10.示例:甲诗颔联通过莺、燕这两种对春天敏感的、有代表性的鸟来描写早春。“几处”说明莺尚不多;“争暖树”说明天气尚冷;“谁家”说明燕刚到且少;“啄春泥”说明燕刚开始建巢,春来尚早。这些词句和“早”“新”一起用,无不透露着早春气息。
11.示例:抒情方式:两首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2.A
13.C.14.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15.(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衰弱),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2)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
16.(1)取信于民(人和、得人心) (2)虛心听取他人意见(善于纳谏)
17、C 18、B 19、A
20.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1.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3. (2)发展:科学考古,“我”崇拜迷惑。 (3)高潮:六一老寻证。“我”既惊又喜 (4)结局:考古结束,“我”笑对生活。(意对即可)
24.①六一老是一个长相奇特行为怪异的人,从他长着一大一小的眼睛,模样古怪可以看出。②执着于自己的科学猜想,不断求证的人,从他讲诉的人类起源及疑感探求可以看出。(意对即可)
25.选A。首先根据语境这是清晨的朝霞:其次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要展现“我”积极充满希望的心理活动;再次虽然六一老画的那棵树不见了,但“我”的科学梦想却近了,应该用充满生机的面面来表达。(意对即可)
26.不同意(不可删去)。①“我”的形象和小说主题密切相关,讲述的是普通人物同样可以有科学梦想这一主题,删去后仅靠一个落寞的科学家是不足以表现的。②“我”是小说的叙事视角,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通过自己迷茫探知的过程并巧借六一老之口讲诉人类进化史,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意对即可,仅有判断没有阐述不得分。)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