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陆游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任务一:知作者、悉背景
入仕艰难 宦海沉浮
29岁考中第一名,遭到秦桧压制,未被录取。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34岁的陆游才有机会走入仕途,任些小官。
36岁担任京官;
39岁被赶出京城
42岁被罢官
46岁任夔州通判
48岁到南郑抗金前线,不久抗金军队被朝廷撤回,战马出征的梦想就此破灭。
54岁时,在地方做官,因开仓赈济百姓,遭罢免,在家闲居六年。
后至严州,写了大量爱国诗篇,刺痛当权的主和派,被革职,又回乡。
仕途坎坷,有才华,但不受重用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
作品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任务一:知作者、悉背景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写作背景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宋室南迁,定都于此,升杭州为临安府,称为“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
①寓有“君临即安”之意;
②南宋偏安江南,有“临时安置”之意。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临
雨
初
霁
春
安
解读题目
品读诗歌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朗诵诗歌
首 联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①运用比喻和反问。诗人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不但不提授职一事,反而说谁让自己到京城里来做客呢!(这也是讽喻的笔法。)
②直抒胸臆。“谁令”表明他不得已而来京,表达了作者对官场污浊的厌弃和客居京城的无奈伤感。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也奠定了全诗抑郁惆怅的感情基调。
—自问自悔
举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近年来)人世情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而来客居在京城。
赏析:“谁令”——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既是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为何有此语?
①诗人壮志未衰一心北征,收复中原。
②看到南宋统治者在浮华的临安偏安一隅的悲愤,深深的无奈,彻底的绝望,
③透露出自己此时客居京华的懊悔,也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失望。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选取典型的春日意象,用清新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临安春雨初晴时的春光图。
绵绵春雨后的卖花声里,透露着明艳生动的春光,饶有情趣。
春雨初霁
住在小楼听一夜春雨淅沥,第二天清早听幽曲的小巷一声声叫卖杏花。
颔联
颔
联
一夜——暗示诗人一夜未曾入睡。
春雨——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深巷——达官贵人多居深巷,忘却亡国之危。
卖杏花——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
颔联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住在小楼听一夜春雨淅沥,第二天清早听幽曲的小巷一声声叫卖杏花。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颔
联
借乐景抒哀情
①抒发了自己的郁闷与惆怅。“一夜”意为“整夜”。 诗人在“小楼” 整夜“听春雨”,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含蓄深蕴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②表达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落寞情怀。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颔联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的郁闷与惆怅。
颈
联
①小楼:本就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
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小楼”的意象将离愁别绪、国难家仇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陆游也是如此。
②春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意象常与“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相互联系。
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诗人在“小楼”听了一夜春雨,内心的郁闷与惆怅正如春雨般悠远绵长,诗人听的不是春雨,而是寂寞和孤独。
③杏花:宋诗中的杏花幽韵冷香,迷离空灵。而此时陆游的杏花是郁闷孤寂,表现了诗人旅居京城时壮志难酬的感伤与无奈。
赏析“小楼”“春雨”“杏花”等意象。
颔联
在这明媚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颈联
在短纸上从容写下几行倾斜的草书,在明亮的窗前细细的烹茶、试着品茶。
吟咏诗韵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作草:
此处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多写楷书。人问其故,他说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工夫写。
吟咏诗韵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分茶:
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闲适恬静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此刻的心境真的如笔下这般闲适、恬静么?
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自己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茶消磨时光,所以以日常细节含蓄来表达自己不得重用、蹉跎岁月的愤懑之情。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惆怅,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
无聊...
细节描写
颈联
颈
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
作者不结交权贵,厌倦官场的黑暗,实则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无聊可悲。
颈联
①用典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很少写。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
②细节描写 : 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茶,用日常细节含蓄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愤懑之情。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颈联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颈联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运用“素衣化缁”典故,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表明心志:作者反用其意,“莫起风尘叹”表明作者不愿受京城坏风气的影响,洁身自好。
自我解嘲:回家本非诗人之愿,但因京中闲居不得重用,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明写羁旅之苦,实际上是说官场的浊恶及归乡避世的愿望。
表明诗人持守清洁、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志向难伸的不满。
尾 联
以典明志
不要有白衣被京城的风尘染黑之叹,事毕后返回,还来得及在清明节到家。
总结
手法 情感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比喻
虚实结合、
以乐景衬哀情
用典、
细节描写
用典
世态炎凉的无奈
郁闷、惆怅
壮志难酬、蹉跎岁月的无奈和悲愤
京都官场恶浊的厌倦有志难伸的愤懑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本诗表面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
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隐藏着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
明媚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
1.《临安春雨初霁》中用独具易懂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的一句是“ ”。
世味年来薄似纱
2.《临安春雨初霁》中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如此形象而又深致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临安春雨初霁》中诗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诗人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4.《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自己的日常消遣——练书法和品茶。这两项都是需花费精力慢慢去做的,表面上闲适悠然,实际上可以看到诗人无事可做、消磨时光的焦灼的心。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课堂巩固
临安
课堂检测
1.下列对《临安春雨初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写出了这位长期宦海沉浮,命途坎坷的老人的悲叹,说出了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B.颔联点出“诗眼”,写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带给他抚慰,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
C.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在作书品茶中消磨时光.。“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指品茶。
D.陆游的众多诗篇,大多为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而该诗没有豪唱,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B 项,“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表述有误,颔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用明媚的春光和比较明快的字眼表达出自己的郁闷与惆怅。故选B。
2.下列对《临安春雨初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诗句,诗人以自责的语气带起全篇。“世味”,实际就是“宦情”,如此措词,较为含蓄委婉。“薄似纱”,用确切的比喻总结了诗人多年来的感受。
B.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联为传诵名句。它歌颂了生活的美好,诗意醇浓,韵味隽永,字无虚设。并通过联想,写出了杏花春雨的清丽。
C.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承上而来,用浓笔重墨渲染生活的闲情逸致。含有志士不遇、只能如此之意。其中的“戏”是戏作待客之情,带有自嘲意味。
D.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这是自我安慰的语气,估计清明节还能赶回家乡,拜祭先人并与家人团聚,借此与首联构成呼应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力。
B.“它歌颂了生活美好”错误。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且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虚实结合,“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写得更为含蓄深蕴,可见不是在歌颂生活的美好,而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选项主旨情感分析不准。
3.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开篇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B. 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
C. 颈联“作草”“分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但背后却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 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的心情。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理解错误,“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也就是说,诗人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故应是“惆怅所至,抒发了自我落寞的情怀”。
比较阅读: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所选意象及情感表现重点上的差异。
书愤 (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书愤》
意象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 细乳、茶、素衣
意境 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风格 含蓄蕴藉
情感 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
手法 主旨 山、楼船、夜雪、铁马、
大散关、长城
雄浑壮阔的战争图
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以“愤”为意脉,希冀报国
用典
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报国无门、
渴望建功立业、对南宋苟且偷安的不满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笻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高考链接
①直抒胸臆。“看破”“放轻”“身闲心太平”,意思是词人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不被尘世、浮名牵绊,体现出词人自然豁达、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②通过记叙、描写闲适之举表现闲适之情。词人穿蜡屐登山、真率饮酒、悠闲作诗、遥闻菱歌,在对行动的叙述与描写中表现闲适的心情。
③借景抒情。“廉纤细雨初晴”通过描写细雨初晴的清新之景,寄托闲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