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有浓厚的崇拜英雄的意识,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导 入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学习目标
1.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
作背景。
2. 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及其叙述角度。
3. 鉴赏对比、用典的艺术手法。
4. 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笔力雄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 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诗歌成就
1. 边塞诗
高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他的边塞诗,笔力浑 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歌颂了战士 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 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 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 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 《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
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 有游侠 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 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 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 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
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 因 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2.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
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 《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 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 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 从 “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 定的进步作用。
3. 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 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 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 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4. 咏怀诗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效古赠崔二》
《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对现实有所不满。
解 题
燕歌行并序
燕:“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白居易《长恨歌》。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高适《燕歌行》。
“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
序:一般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唐玄宗年号
小序
唐玄宗
交代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张守珪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主持北边第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高适作此诗之前不久,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状况的了解却更具体、更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听读感知
思考: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简要概括。
人:
事:
景:
将帅、战士、少妇
战争(出征——失利——被围——死斗)
深秋时节,大漠边塞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士兵戍边的各个方面,请分层概括。
整体感知
第一层八句
第三层八句
第二层八句
第四层四句
被围
苦斗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两地相思
死斗心愿怀念李广
研读第一层(1- 8句)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提金伐鼓下榆关,旌旒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译文】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将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纵横驰骋,天子又特别赐予他们褒奖和恩宠。军队敲钲打鼓前往榆关,军中各种旗帜在东北沿海一带连绵不断。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瀚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
研读第一层(1- 8句)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旒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交代战争的方位及性质,即卫国战争
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
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描写部队行军时威武壮观的场面
“飞”字突出传羽书速度之快,写出了军情危急;
“照”有照亮之意,战火把山都照红了,写出了敌人的来势凶猛,战斗的激烈和规模之大。
这两句通过炼字,交代了战争的紧迫激越。
思考: “榆关” “碣石” “瀚海” “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 作用
顺序是空间上由近到远,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的历程;
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
研读第二层(9- 16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译文】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凌来势凶猛又夹杂狂风骤雨。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 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之围。
研读第二层(9- 16句)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战士们作战的不利条件: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杂风雨:天气恶劣。
对比
战士的为国死战VS将领的寻欢作乐
使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充满了对将领的愤怒和讽刺,暗示了兵败的原因。
营造了边塞荒芜、衰败、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 烘托出战士们殊死抗战的悲壮气氛和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
研读第三层(17- 24句)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译文】士兵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很久,妻子落泪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少妇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回首故乡。边地动荡不安,哪能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荒凉的人世间绝无仅有。早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凄凉的刁斗声叫人听了悲伤。
研读第三层(17- 24句)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问题: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①写士兵的痛苦
②边疆的荒凉
③战争的酷烈
研读第三层(17- 24句)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问题2:这一层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①借代、比喻
铁衣代指士兵,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战阵比喻云层。
②对比
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研读第四层(25-28句)
【译文】战士们互相看着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 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难道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的战斗多么惨苦,直到现在还思念着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研读第四层(25-28句)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反问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 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突出和强调了表达的语气和力度,升华了全诗的主旨。
为什么“忆李将军” 呢?
一是以李将军为楷模,为军人的气节而死;
二是与带军打仗的将军形成对比,李将军有勇有谋,且体恤士卒,令士兵死得其所;
三是寄寓了诗人对现实(将军的无能)的一个委婉间接的批评;
四是间接表达了自己想成为李将军的志向,越是“沙场征战苦”,越需要李将军那样的人。
高适《燕歌行》
抒出征之豪情;
惜战士之辛苦;
怜思妇之断肠;
赞战士之死国;
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
集大成
这首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
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
“第一大篇”
拓展延伸
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
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 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
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
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 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施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③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施:旌旗。③争: 疑问
代词。怎么,如何。
问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
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首先: 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关、塞上、塞下、 征口从军”等字词或边塞地名。
其次: 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 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 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 感类术语。
最后: 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 “对比、夸张、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抒胸臆、借 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施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③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施:旌旗。③争:疑问
代词。怎么,如何。
译文:古老的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
楼上随风翻卷。座骑后的土地正是桃花盛开的春天,
问:“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①运用了对比
“马后桃花”,指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上,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②运用了借代手法(象征也可)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知识积累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 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 全面成熟。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 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 战争频繁。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 一般是不反 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
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 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相关链接:边塞诗 可
1. 形成背景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
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 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 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 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 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2. 主要内容
①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②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③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④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⑤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⑦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3. 常用意象
①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 云、雨雪、风沙。
②战事意象:金鼓、旌旗、铠甲、烽火、狼烟、长云、 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③地名: 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 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 山、阳关、凉州、楼兰。
④乐器: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4. 风格特点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5. 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李颀、卢纶等。
6.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虚实、比喻、夸张、用典等。
7. 诗句形式
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