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7 19:3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十八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时 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第1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一系列的科技文化成就。本课内容不仅承接上一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自然展现出我国从国防外交到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还为下一课《社会生活的成就》作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有效治理疟疾传染病。文化事业领域也取得显著成就,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越来越大。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先前已经学习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中国走向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防建设与文化成就等知识,这有助于学生运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此外,学生先前也了解过“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知识,也知道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对国家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这为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培养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品质,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等等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基于2022年新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时间轴和表格,梳理不同新中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成就,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了解“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概况,分析研制成功的意义;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弹一星”,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屠呦呦与青蒿素、文化事业的发展。 2.难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树立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习方法:讨论法、表格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出示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不难发现逐梦苍穹,中国载人航天三十载,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今日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讲授 第一篇 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知识点一:含义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两弹一星”吗? 【学生回答】“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补充】(出示“两弹一星”相关课件)“两弹”中的一弹最初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两弹”现即指:一弹是指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知识点二:成就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课本90页,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期间都经历了哪些重要成就呢? 【学生回答】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教师补充】(出示课件)我国是第4个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第5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知识点三:原因 材料1:1945年美国首次试爆原子弹;1949年苏联首次试爆原子弹;1952和1960年英法两国相继试爆原子弹。美苏英法都已经有了原子弹,联合国“五常”当中就只有中国没有。在整个50年代,中国曾经三次面临美国赤裸裸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材料2: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3: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同学【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学生行为】合作探究后回答原因:①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②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③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知识点四:代表人物 【教师讲授】(出示邓稼先、钱学森人物相关介绍课件)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 【学生行为】通过教师介绍和课本的人物扫描部分,了解“两弹一星”的代表人物。 知识点五:两弹一星精神 材料1: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陈广胜,王翠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2:“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张蕾《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想一想,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回答】环境艰苦、设备落后、缺技术、缺指导、缺设备…… 【教师引导】(出示图片)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你们知道“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了吗? 【学生回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知识点六:意义 材料1:……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材料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同学【合作探究】依据材料归纳“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学生回答】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②打破了当时有
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知识点七:载人航天 【教师提问】(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观看载人航天艰辛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事迹,你们能从中感悟到什么样的“载人航天”精神? 【学生回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第二篇 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知识点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教师提问】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你们知道“两平”指什么吗?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回答】“两平”指邓小平、袁隆平。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补充】(出示图片)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袁隆平珍贵的700多株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凭借在一口废井里找到仅存的5根秧苗,他依旧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同学们,袁隆平取得什么成就? 【学生回答】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xi ā n)型杂交水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教师补充】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教师行为】(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图表结合,了解杂交水稻的优势。 知识点二:屠呦呦与青蒿素 【教师提问】(出示“疟疾”相关课件)你们知道什么是“疟疾”吗? 【学生行为】知道“疟疾”是当今危害人类的流行病杀手之一。 【教师提问】在抵抗“疟疾”中,屠呦呦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课本94页,屠呦呦都作了哪些贡献? 【学生回答】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教师补充】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知识点三:钟南山 【教师讲授】(出示钟南山相关图片)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更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202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学生行为】了解、学习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 第三篇 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教师讲授】(出示材料)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学生行为】了解“双百”方针。 知识点二:文化发展成果 【教师提问】“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改革开放前都取得哪些优秀成果? 【学生回答】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教师讲授】(出示改革开放后的成果)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外文化交流增多。 【学生补充】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教师行为】(出示课件)出示莫言的相关信息。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师讲授】(出示材料)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从杂交水稻到青篙素,从“双百”方针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青年一代,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前辈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和作业设计
1.随堂训练:(出示五道选择习题)随堂检测,检验提升。 2.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至此,学案同步教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