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高频考点选择题特训卷1(中国古代史)(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高频考点选择题特训卷1(中国古代史)(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7 19:45: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 年中考高频考点选择题特训卷一 中国古代史
高频考点 1 原始农耕生活
1.下面为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出土的距今约 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等级秩序的确立
B.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C.社会组织的复杂
D.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2.《淮南子》记载:“尧之治天下也……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
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
A.生产环境恶劣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
高频考点 2 商代考古遗址、夏商周早期国家
3.(新考法·“月”字的各种写法) “月”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
各种写法如下,这说明甲骨文( )
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 B.对后世的文字写法产生重要影响
C.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4.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在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
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的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D.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
高频考点 3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商鞅变法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
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据此可知( )
A.春秋时期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
C.战国时期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 D.战国时期诸侯以“尊王攘夷”名义征战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新视角·中华文化圈)下图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
A.同步发展 B.泾渭分明 C.封闭独立 D.多元包容
7.美国学者认为,商鞅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
政府制度,比西欧早两千年。据此可知,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目的在于维护平民利益
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高频考点 4 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
8.由右图可得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
A.中央内部权力相互制约
B.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C.皇帝是整个制度的核心
D.秦始皇是此制度创立者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9.“该措施最妙的是,让诸侯王割自己的肉,他们却找不出任何抵制的理由,又深受诸侯王的子弟
们的拥护,所以执行得相当顺利。”该措施的实施( )
A.稳定了汉初的政治形势 B.增强了地方豪强势力
C.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高频考点 5 丝绸之路
10.他是一名普通的郎官,却凭借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忍受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苍凉,不畏艰
险、勇于开拓,历经 13年完成了“凿空”的壮举。这一“壮举”推动开辟了( )
A.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 B.中日的海上交通要道
C.亚非之间的陆上通道 D.南北地区的水上通道
11.龟兹五铢钱是丝绸之路北道流通的一种铜币,铸有汉文和婆罗谜文(古印度文字)两种铭文,在
新疆轮台、库车等地均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吐蕃与汉文化往来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国家钱币规范进程 D.丝绸之路开通原因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6 两汉时期的文化、科技、社会发展
12.[新素材·驷马安车]驷马安车(如图)是秦汉时期卿、侯、王等高官才可以乘坐的马车。其华
盖饰顶,并配四匹同色马。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 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这一变
化得益于西汉实施了( )
A.统一车轨
B.休养生息
C.反击匈奴
D.重文轻武
13.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灾荒不断。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暴发流行的现象,中医学必须在
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由此问世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高频考点 7 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
14.[跨学科·音乐]“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
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
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15.(新素材·皇帝名的变化)下面表格中皇帝名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朝代 皇帝名及尊号 在位期间年号 公元纪年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 466—467年
北魏 皇兴 467—471年
孝文帝元宏 延兴 471—476年
承明 476年
A.军事政变,朝代更替 B.改用汉姓,民族交融
C.北方战乱,政权并立 D.江南开发,经济发展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8 盛唐气象
16.[跨学科·物理]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唐朝( )
直辕犁(左)和曲辕犁(右)受力分析
A.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B.民众审美标准变化
C.商业活动范围扩大 D.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17.[新素材·马球运动]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
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还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
运动的流行体现了唐朝的( )
A.国家统一与强盛 B.社会繁荣与开放
C.民族交往与交流 D.都市生活的繁华
高频考点 9 隋唐时期的政治
18.[核心素养·历史解释]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社会经济出
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农民大起
义,隋王朝最终瓦解。这反映出( )
A.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 B.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治国理念
C.隋朝和秦朝一样,历经二世而亡 D.隋朝皇帝均以武力手段开疆拓域
19.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
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的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持续了一
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高频考点 10 宋代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
20.北宋四大书院既是古代思想大家的集散地,也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地。当时书院如雨后
春笋般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城市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D.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人口增减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汉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统计表”中的
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朝代(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2年) 262 21.2 974 78.8
唐朝(742年) 405 45.0 495 55.0
南宋(1187年) 1 154 63.0 679 37.0
A.江南经济开发 B.北方经济崩溃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经济平衡
22.[新素材·《武经总要》]下图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记载火药武器制作过程的书籍。书中描绘
了炸药从弹弩发射的机械原理,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军用火器,分火球类和火箭类。该书成书时
间最有可能是( )
《武经总要》关于火药的记载
A.汉朝中期 B.唐朝前期 C.宋朝前期 D.元朝后期
高频考点 11 元朝的统治、元朝的经济发展与交通
23.忽必烈在《中统建元诏》中称:“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
之乾元。”材料体现了他( )
A.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治理 B.促进各族经济发展
C.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4.“其地(澎湖附近地区)属泉州,晋、泉县土人煮海为盐……至元初,设巡检司。”这反映了元
朝( )
A.有效管理台湾 B.重视发展经济 C.加强地方监察 D.关注社会民生
25.元朝疆域广阔,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建
设,开凿运河、修建驿道,形成了全国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历代之最;交通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
的国家,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主要反映元朝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发展 D.民族交融形成了新民族回族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12 明朝的科技
26.[新考法·中外对比]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 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
书”,1637年初刊时不受士大夫待见,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
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造成上述科技成果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是
( )
A.研究的领域不同 B.科技成果的价值不同
C.生活的时代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27.下表内容反映出明代科技著作的相同特征是注重( )
作者 作品 地位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 《农政全书》 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中国 17世纪的工
艺百科全书”
A.经验总结 B.理论创新 C.中外交流 D.实验分析
高频考点 13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28.[新视角·《起居注》]《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启了观看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起居注》成为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
由下令停止编纂《起居注》。这说明( )
A.历代皇帝重视史书编修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起居注》不够真实
29.北宋皇城四周是繁华的商业圈,热闹非凡;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是百
姓不可接近的禁地。这种变化凸显了明清时期的( )
A.阶级分化 B.政策开放 C.皇权尊严 D.经济萧条
30.清政府 1759年颁布条例: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
不准雇用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
A.完全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B.关心西洋商人的安全
C.对西洋商人的防范心理 D.盲目自大的心理表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D
2. D“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的意思是让住在水边的人从事渔业,让住在山
林附近的人从事林业,让处于山谷或河谷地带的人从事牧业,让住在平原地区的人从事农耕生产。
据此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生产因地制宜。故选 D。
3. B
4. D
5. C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七国”“绝不言礼与信”“绝不言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
期,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无力控制诸侯,C项正确。春秋时期,西周的各种制度虽然逐渐
遭到破坏,但是周王并未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 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周王对
地方不再具有绝对控制权,排除 B项;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
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排除 D项。故选 C。
6. D依据图片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包括中原文化圈、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吴越文化
圈、秦文化圈等,各相近地区文化圈相互交流,体现出多元性和包容性。故选 D。
7. A
8. C 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政治建制。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
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
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因此,皇帝是整个政治建制
的核心。故选 C。
9. D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让诸侯王割自己的肉”“深受诸侯王的子弟们的拥护”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
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
小。由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选 D。
10. A 依据题干材料可以判断,“他”是张骞。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贡献。丝绸
之路是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故选 A。
11. B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龟兹五铢钱是丝绸之路北道流通的一种铜币”“铸有汉文和婆罗谜文(古
印度文字)两种铭文”等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B。
12. B 由题干中“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 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皇帝的马车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
行只能乘牛车。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
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定下来。故选 B。
13. B 由材料中“东汉末年”“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可知,材料
所述著作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据此分析备选项:
A 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 ╳
期成就
B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 √
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倡预防疾病
C 《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著作 ╳
D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所著的科技著作 ╳
14. B
A 不符合史实 ╳
B 由题干中“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 √
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
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在各民族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清乐不断发展
C 与题干材料无关 ╳
D 不符合史实 ╳
15. B朝代:北魏,人物: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拓跋弘,元宏,改汉姓,B符合
题意
16. A 依据图片可知,相对于直辕犁,曲辕犁在操作时能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便于精耕
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据此可知,该图反映了唐朝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技术)的进
步。故选 A。
17. B 由材料中“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
期社会繁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故选 B。
18. A 隋文帝建国后实行的统治政策: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结果社会经济出现繁
荣景象。
隋炀帝即位后实行的统治政策: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结果引发了农民大起义。
得出结论:统治政策影响王朝兴亡
19. C 根据题干信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持续了一千
多年”可知,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选 C。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A 由题干中“书院既是古代思想大家的集散地,也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地”,回归教材
可知,宋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政府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发展,
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C、D三项与题干中材料无关。
故选 A。
21. C 依据表格可知,自唐朝至南宋,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人口增减是衡量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水
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故
选 C。
22. C 注意题干信息“书中描绘了炸药从弹弩发射的机械原理,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军用火器,
分火球类和火箭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中期,火药还没有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
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因此该书成书时间最有可能是宋朝前期。故选C。
23. C“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的意思是以继承祖宗的陈规为前提,附会汉法,建立与中原
经济基础大体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忽必烈
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故选 C。
24. A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澎湖”“元初,设巡检司”,回归教材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
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
构。故选 A。
25. C 根据材料中“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元朝……开凿运河、修
建驿道,形成了全国一体的交通网络”“交通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
化交流”可知,元朝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巩固了统一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说明交通建设
促进国家统一和发展。故选 C。
26. D
27. A 由表格中关键信息“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
“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可知,这三部科技著作都是对传统科技的经
验总结。由此可以排除 B、C、D三项。故选 A。
28. B 由题干中“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唐朝开启了观看的先例”“到宋朝……成为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停止编纂”可知,自唐至清皇帝权力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 B。
29. C 由题干中“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可知,明
清时期,皇城已不再是商业中心,而是政治中心,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凸显了明清时期中央集
权、皇权至上的理念。故选 C。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0. C 由材料中“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
仆妇”可知,这体现了清政府清朝实行闭美锁 0关锁国政策,为防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权受到西
方殖民者侵祀,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西洋商人的防范心理。故选 C。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高频考点选择题特训卷一 中国古代史
高频考点1 原始农耕生活
1.下面为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等级秩序的确立
B.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C.社会组织的复杂
D.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2.《淮南子》记载:“尧之治天下也……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
A.生产环境恶劣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
高频考点2 商代考古遗址、夏商周早期国家
3.(新考法·“月”字的各种写法) “月”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各种写法如下,这说明甲骨文( )
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 B.对后世的文字写法产生重要影响
C.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4.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在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的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D.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
高频考点3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商鞅变法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据此可知( )
A.春秋时期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
C.战国时期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 D.战国时期诸侯以“尊王攘夷”名义征战
6.(新视角·中华文化圈)下图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
A.同步发展 B.泾渭分明 C.封闭独立 D.多元包容
7.美国学者认为,商鞅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政府制度,比西欧早两千年。据此可知,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目的在于维护平民利益
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高频考点4 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
8.由右图可得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
A.中央内部权力相互制约
B.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C.皇帝是整个制度的核心
D.秦始皇是此制度创立者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9.“该措施最妙的是,让诸侯王割自己的肉,他们却找不出任何抵制的理由,又深受诸侯王的子弟们的拥护,所以执行得相当顺利。”该措施的实施( )
A.稳定了汉初的政治形势 B.增强了地方豪强势力
C.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高频考点5 丝绸之路
10.他是一名普通的郎官,却凭借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忍受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苍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历经13年完成了“凿空”的壮举。这一“壮举”推动开辟了( )
A.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 B.中日的海上交通要道
C.亚非之间的陆上通道 D.南北地区的水上通道
11.龟兹五铢钱是丝绸之路北道流通的一种铜币,铸有汉文和婆罗谜文(古印度文字)两种铭文,在新疆轮台、库车等地均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吐蕃与汉文化往来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国家钱币规范进程 D.丝绸之路开通原因
高频考点6 两汉时期的文化、科技、社会发展
12.[新素材·驷马安车]驷马安车(如图)是秦汉时期卿、侯、王等高官才可以乘坐的马车。其华盖饰顶,并配四匹同色马。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汉实施了( )
A.统一车轨
B.休养生息
C.反击匈奴
D.重文轻武
13.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灾荒不断。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暴发流行的现象,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由此问世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高频考点7 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
14.[跨学科·音乐]“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15.(新素材·皇帝名的变化)下面表格中皇帝名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朝代 皇帝名及尊号 在位期间年号 公元纪年
北魏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 466—467年
皇兴 467—471年
孝文帝元宏 延兴 471—476年
承明 476年
A.军事政变,朝代更替 B.改用汉姓,民族交融
C.北方战乱,政权并立 D.江南开发,经济发展
高频考点8 盛唐气象
16.[跨学科·物理]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唐朝( )
直辕犁(左)和曲辕犁(右)受力分析
A.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B.民众审美标准变化
C.商业活动范围扩大 D.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17.[新素材·马球运动]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还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运动的流行体现了唐朝的( )
A.国家统一与强盛 B.社会繁荣与开放
C.民族交往与交流 D.都市生活的繁华
高频考点9 隋唐时期的政治
18.[核心素养·历史解释]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这反映出( )
A.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 B.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治国理念
C.隋朝和秦朝一样,历经二世而亡 D.隋朝皇帝均以武力手段开疆拓域
19.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的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高频考点10 宋代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
20.北宋四大书院既是古代思想大家的集散地,也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地。当时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城市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D.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
21. 人口增减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汉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统计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朝代(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2年) 262 21.2 974 78.8
唐朝(742年) 405 45.0 495 55.0
南宋(1187年) 1 154 63.0 679 37.0
A.江南经济开发 B.北方经济崩溃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经济平衡
22.[新素材·《武经总要》]下图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记载火药武器制作过程的书籍。书中描绘了炸药从弹弩发射的机械原理,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军用火器,分火球类和火箭类。该书成书时间最有可能是( )
《武经总要》关于火药的记载
A.汉朝中期 B.唐朝前期 C.宋朝前期 D.元朝后期
高频考点11 元朝的统治、元朝的经济发展与交通
23.忽必烈在《中统建元诏》中称:“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材料体现了他( )
A.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治理 B.促进各族经济发展
C.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4.“其地(澎湖附近地区)属泉州,晋、泉县土人煮海为盐……至元初,设巡检司。”这反映了元朝( )
A.有效管理台湾 B.重视发展经济 C.加强地方监察 D.关注社会民生
25.元朝疆域广阔,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开凿运河、修建驿道,形成了全国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历代之最;交通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主要反映元朝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发展 D.民族交融形成了新民族回族
高频考点12 明朝的科技
26.[新考法·中外对比]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637年初刊时不受士大夫待见,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造成上述科技成果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是( )
A.研究的领域不同 B.科技成果的价值不同
C.生活的时代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27.下表内容反映出明代科技著作的相同特征是注重( )
作者 作品 地位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 《农政全书》 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经验总结 B.理论创新 C.中外交流 D.实验分析
高频考点13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28.[新视角·《起居注》]《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观看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起居注》成为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下令停止编纂《起居注》。这说明( )
A.历代皇帝重视史书编修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起居注》不够真实
29.北宋皇城四周是繁华的商业圈,热闹非凡;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这种变化凸显了明清时期的( )
A.阶级分化 B.政策开放 C.皇权尊严 D.经济萧条
30.清政府1759年颁布条例: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
A.完全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B.关心西洋商人的安全
C.对西洋商人的防范心理 D.盲目自大的心理表现
参考答案
1. D
2. D“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的意思是让住在水边的人从事渔业,让住在山林附近的人从事林业,让处于山谷或河谷地带的人从事牧业,让住在平原地区的人从事农耕生产。据此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生产因地制宜。故选D。
3. B
4. D
5. C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七国”“绝不言礼与信”“绝不言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无力控制诸侯,C项正确。春秋时期,西周的各种制度虽然逐渐遭到破坏,但是周王并未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周王对地方不再具有绝对控制权,排除B项;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
6. D依据图片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包括中原文化圈、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吴越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各相近地区文化圈相互交流,体现出多元性和包容性。故选D。
7. A
8. C 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政治建制。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因此,皇帝是整个政治建制的核心。故选C。
9. D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让诸侯王割自己的肉”“深受诸侯王的子弟们的拥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由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选D。
10. A依据题干材料可以判断,“他”是张骞。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贡献。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故选A。
11. B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龟兹五铢钱是丝绸之路北道流通的一种铜币”“铸有汉文和婆罗谜文(古印度文字)两种铭文”等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
12. B 由题干中“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皇帝的马车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选B。
13. B 由材料中“东汉末年”“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可知,材料所述著作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据此分析备选项:
A 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 ╳
B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倡预防疾病 √
C 《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著作 ╳
D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所著的科技著作 ╳
14. B
A 不符合史实 ╳
B 由题干中“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在各民族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清乐不断发展 √
C 与题干材料无关 ╳
D 不符合史实 ╳
15. B朝代:北魏,人物: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拓跋弘,元宏,改汉姓,B符合题意
16. A依据图片可知,相对于直辕犁,曲辕犁在操作时能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便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据此可知,该图反映了唐朝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技术)的进步。故选A。
17. B 由材料中“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繁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故选B。
18. A 隋文帝建国后实行的统治政策: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结果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隋炀帝即位后实行的统治政策: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结果引发了农民大起义。
得出结论:统治政策影响王朝兴亡
19. C根据题干信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可知,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选C。
20. A 由题干中“书院既是古代思想大家的集散地,也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地”,回归教材可知,宋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政府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C、D三项与题干中材料无关。故选A。
21. C 依据表格可知,自唐朝至南宋,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人口增减是衡量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故选C。
22. C 注意题干信息“书中描绘了炸药从弹弩发射的机械原理,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军用火器,分火球类和火箭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中期,火药还没有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因此该书成书时间最有可能是宋朝前期。故选C。
23. C“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的意思是以继承祖宗的陈规为前提,附会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大体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
24. A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澎湖”“元初,设巡检司”,回归教材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选A。
25. C 根据材料中“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元朝……开凿运河、修建驿道,形成了全国一体的交通网络”“交通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元朝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巩固了统一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说明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和发展。故选C。
26. D
27. A 由表格中关键信息“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
“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可知,这三部科技著作都是对传统科技的经验总结。由此可以排除B、C、D三项。故选A。
28. B 由题干中“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唐朝开启了观看的先例”“到宋朝……成为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停止编纂”可知,自唐至清皇帝权力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
29. C 由题干中“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可知,明清时期,皇城已不再是商业中心,而是政治中心,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凸显了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的理念。故选C。
30. C 由材料中“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可知,这体现了清政府清朝实行闭美锁0关锁国政策,为防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权受到西方殖民者侵祀,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西洋商人的防范心理。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1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