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专项训练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专项训练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5-17 17:1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专项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可以依靠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从而对声音世界有立体的感觉。如图,舞台上利用左右两只扬声器(喇叭)A、B来形成立体声效果,如果从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是A强B弱,人会感觉到这个声源在A、C之间某位置,这里人作出判断主要利用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2、小明和小华读出a、o、c三个拼音字母,利用软件采集到的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  )
字母 小明 小华
a 109.2Hz 261.2Hz
o 115.4Hz 279.0Hz
c 120.5Hz 282.8Hz
A.小明声音音调低
B.小明声音响度大
C.小华声音音调低
D.小华声音响度大
3、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如图所示是智能机器人和人进行互动交流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与人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机器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
C.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
D.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5、关于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宇航员登陆月球,由于表面没有空气,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声音的传播在______中最快,______中最慢(选填“固体”“气体”或“液体”)。
2、如图所示,使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用小锤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移近并轻触乒乓球,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可以说明的问题是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重复上述操作。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弹开幅度___________,此时音叉发出的声音也变响,以上实验说明的问题是声源振动幅度越大___________越大。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____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要保证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dB。
4、口琴是用嘴吹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是一种自由簧气鸣乐器,它有上下两排小方格孔,装有多组自由振动的簧片,气流强迫通过时,灵活的金属舌簧振动发声,来回移动,吹吸不同的孔时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如图所示是将口琴拆开后其内部的琴芯结构,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A区的较薄、较短,而C区的较长、较厚。
(1)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时,发生变化的是声音的 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 __ (选填“快”或“慢”),频率较大的为 __ 区,图中低音区为 __ 区,高音区为 __ 区。
(3)演奏时,声音通过 __ 传入人们耳中,人能听出是口琴演奏的,这是依靠声音的 __ 辨别的。
5、某中学八年级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以后,A同学只听到一次响声;B同学听到2次响声;C同学听到3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若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分别为,则它们的大小分别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请按照的顺序填空)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今年国庆节期间,小滨从遵义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m。途中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滨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1min5s。
(1)旅途中小滨观察到的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什么?
(2)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米?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秒?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铁桥长153m,在它的一端用锤敲一下,另一端某人将耳朵贴在桥上听到两次敲击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42s,求声音在铁桥中的传播速度。(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3、如表所示为几种介质中的声速。一人用锤子敲击铁轨,另一人在铁轨另一端经过1.5s后听到第一次声响,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听次声响。(假设环境温度为15℃)。
物质 声速(m/s) 物质 声速(m/s)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求:
(1)请你根据表中信息,写出两条信息能体现出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2)这段铁轨的长度;
(3)大约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第二次声响。(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1位小数)
4、一辆汽车向着山崖以17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0.8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5、寒假,晓宁同学和爸爸妈妈去桂林游玩,在漓江泛舟,若船以5m/s 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晓宁开心的大喊一声,经2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求:
(1)2s时船和声音走的距离各是多少?
(2)晓宁大喊时与高山的距离是多少?
(3)晓宁听到回声时与前方高山的距离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明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______。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B.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进一步推理:若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说明_______。
2、下面是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_____的现象,说明_____。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_____。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响度与声源的_____有关,而且是_____越大,声源响度越_____。
(4)在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法。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声源所产生的声音通过扬声器发出的声音A强于B,则说明声源与A的距离小于与B的距离,这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受传播距离的影响,传播距离越大,响度越小,所以此处人是据响度作出判断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
表中单位是Hz,所以测的是频率,反映了音调,小华声音频率高,音调高,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由扬声器发出,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有传递信息和传播能量的作用,机器人与人用语言交流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正确;
C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机器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
A.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减弱噪声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A.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都是由于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是错误,符合题意;
D.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 振动 空气 固体 气体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鼓声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振动 越大 响度 放大振动 转换法
【详解】
[1][2][3][4]用小锤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移近并轻触乒乓球,乒乓球会被弹开,可以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弹开幅度越大,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
[5]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3、 无规则振动 70
【详解】
[1]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计量噪声强弱常用分贝(dB)做单位,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不受影响,要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4、 响度 慢 A C A 空气 音色
【详解】
(1)[1]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时,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发生变化的是响度。
(2)[2]口琴在发声时是铜片在振动,较厚较长的铜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3][4][5]由图知A区的较薄、较短,而C区的较长、较厚,振动频率较大的为A区,振动频率较小的为C区;故C区发出的音调最低,为低音区;A区发出的音调最高,为高音区。
(3)[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演奏时,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们耳中。
[7]不同的乐器即便演秦相同的乐曲,发出的音色也不相同,故人能听是口琴演奏的,这是依靠声音的音色辨别的。
5、
【详解】
[1][2][3]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x;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
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
结论:C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三次敲击声。
B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
时,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0.1s(可以分辨);
空气和铁传播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0.1s(可以分辨);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不能区分);
A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时,任意两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小于0.1s,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
三、计算题
1、(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2)1300米;(3)90秒;(4)25m/s。
【详解】
解:(1)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
(2)火车行驶的速度
由得,隧道的长度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行驶的路程
由得,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
(4)火车完全在桥上时行驶的路程为
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
答:(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
(2)该隧道的长度为1300米;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90秒;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25m/s。
2、5100m/s
【详解】
解:因为管长153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所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因为两次声响相隔0.42s,且声音在铁中的传播时间比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少;
故声音在铁中的传播时间
则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
答:声音在铁桥中的传播速度是5100m/s。
3、(1)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的两条信息为:声速与温度有关;气体中的声速最小、固体中最大;(2)7800m;(3)21.4s
【详解】
解:(1)根据三组空气中的声速不同,可以得出声速与温度有关;由表中数据还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速度不同,所以介质种类也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
(2)一人用锤子敲击铁轨,另一人在铁轨另一端经过1.5s后听到第一次声响,由表可知铁轨传播的声速为5200m/s,根据可知,这段铁轨的长度为
(3)第二次听到的声响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环境温度为15℃时,根据
大约还需要才能听到第二次声响的时间为
答:(1)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的两条信息为:声速与温度有关;气体中的声速最小、固体中最大;
(2)这段铁轨的长度为7800m;
(3)大约还需要21.4s才能听到第二次声响。
4、129.2m
【详解】
由得,0.8s汽车前进的距离
s1=v1t=17m/s×0.8s=13.6m
声音传播的路程
s2=v2t=340m/s×0.8s=272m
设汽车司机鸣笛时距离山崖为s,则有
s=(s1+s2)=×(13.6m+272m)=142.8m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前方山崖的距离
s'=s-s1=142.8m-13.6m=129.2m
答: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129.2m。
5、 (1) 10m ,680m;(2)345m;(3)335m
【详解】
解:(1) 2s时船走的距离
2s时声音走的距离
(2)晓宁大喊时与高山的距离是
(3)晓宁听到回声时与前方高山的距离是
答:(1)2s时船走过的距离是10m,声音走的距离是680m;
(2)晓宁大喊时与高山的距离是345m;
(3)晓宁听到回声时与前方高山的距离是335m。
四、实验探究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1][2]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可以得到发声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实验的方法是转换法,故选D。
(2)[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推理: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 弹开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被弹开的幅度变大 振幅 振幅 大 转换
【详解】
(1)[1][2]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会被弹开,由此可说明此时音叉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则当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幅度更大,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将变大。
(3)[4][5][6]由实验总结可知,根据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和响度的关系可得,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声源响度越大。
(4)[7]物理中将这种不易观察测量的量转化为易观察测量的量来研究的方法称为转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