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群落的结构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细菌S可寄生在豌豆蚜体内,携带S菌的豌豆蚜(S+品系)与不携带S菌的豌豆蚜(S-品系)相比,体重、体型及繁殖力有所增加,检测两品系存活时间如下图。用两品系豌豆蚜分别投喂其天敌龟纹瓢虫,测定相关数据如下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投喂品系龟纹瓢虫 S-品系 S+品系
日最大捕食率 37.0 25.6
捕食耗时相对值 0.027 0.039
瓢虫幼虫体重(mg) 8.2 6.7
A.携带S菌的豌豆蚜寿命更短
B.S+品系更易被龟纹瓢虫捕食
C.S菌、豌豆蚜及龟纹瓢虫存在协同进化
D.龟纹瓢虫同化的能量来源于豌豆蚜
2.盐碱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会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影响。盐胁迫条件下会影响植物的水分平衡,进而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关于盐胁迫对某植物影响的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NaCl浓度(mmol/L) 植株高度(cm) 叶片面积()
对照组 0 20.3 12.5
处理组1 50 17.8 10.1
处理组2 100 14.3 7.6
处理组3 150 10.2 4.8
A.该植物叶面积减小可以减少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达到保水目的
B.植株高度、该植株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属于生态位的研究内容
C.推测处理组3中该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对照组的细胞液浓度
D.盐胁迫下该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基因、激素和环境等共同调节
3.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即生态因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耐受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甲、乙两种海蟹关于温度的生态幅如图所示,它们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生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因子一般都来自非生物环境
B.温度是影响两种海蟹种群数量的密度生态因子
C.可推断甲海蟹种群数量在b-c温度范围时呈“J”形增长
D.若甲、乙为竞争关系,图中d-e段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减小
4.自疏现象是一种同种植物或固着性动物因种群密度过大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进而密度减少的现象。下图表示废弃茶园中某种茶树数目和单株株高的关系,这与生态学描述的自疏现象高度吻合。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废弃后由茶树的高度变化推测茶园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B.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茶园中某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C.茶树种群出现自疏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光照、无机盐等资源有限
D.废弃后该茶园中茶树种群数量变化表现为典型的“S”形增长
5.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含单细胞藻类M和N的池塘水,并向其中投入适量的草履虫。一段时间后发现藻类M和N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履虫喜欢吃藻类N
B.没有草履虫时,藻类N的竞争力比藻类M弱
C.单独培养时,藻类N的K值是150个
D.在a点时,藻类M、N的出生率不一定相同
6.咖啡园中的杂草会影响咖啡植株的生长。豆科作物如田菁、硬皮豆等常作为绿肥使用,研究人员对常规种植咖啡园(CK)、种植田菁咖啡园(SC)和种植硬皮豆咖啡园(MU)的杂草群落开展研究,得到如下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表:不同类型咖啡园中杂草群落的比较
咖啡网 物种丰富度 个体数/棵 生物刷/kg
CK 9.80 152.20 2.05
SC 8.05 140.60 1.13
MU 5.60 100.40 0.97
A.绿肥和杂草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
B.咖啡园更适合种植的绿肥是田菁
C.绿肥植物可以与根瘤菌互利共生提高土壤含氮量
D.可以开展种植绿肥对咖啡产和品质的探究实验
7.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它们的生态位总是有一定的差别。如图表示运用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来表示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的差别是在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作用下形成的
B.生态位就是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
C.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a和c的生态位关系可能向b进化
D.生态位的形成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8.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和细菌为食,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的需求有的重合度较高,有的差异较大,草履虫甲更喜食细菌。生态学家高斯利用富含酵母菌和好氧菌的培养液在试管中培养甲、乙、丙三种草履虫,研究其数量变化,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可能差异较大,丙更可能生活在上层
B.甲、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相似度较高,但乙竞争能力更强
C.若将甲、乙、丙单独培养,预期其增长曲线均为“S”形
D.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需求的差异有利于草履虫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9.酒精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表列出了酒精在实验中的作用,表述错误的选项共有( )
选项 实验 酒精的作用
① 菊花的组织培养 工作台、外植体、培养基等的消毒
②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③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洗去浮色
④ 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酒精和卡诺氏液一起制成解离液
⑤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防止小动物尸体腐烂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10.自然界中常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生态学家高斯利用三种不同的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a)、大草履虫(b)和袋状草履虫(c),做了两组实验:一是把a、b放在某个容器中混合培养,结果如图1;二是把b和c放在某个容器中混合培养,结果如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b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重叠明显
B.b、c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重叠区域较少
C.生态位重叠往往与种间竞争是密切相关的
D.即使资源丰富,若两物种间发生生态位重叠也会对双方造成不利影响
11.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位于树皮和树叶上的植食性昆虫。如表为四种林莺在某种云杉上的觅食部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种类 觅食对象所在部位
栗颊林莺 树顶新生针叶区、嫩芽区
黑喉绿林莺 中上部新生针叶区、嫩芽区、较老针叶区
栗胸林莺 老针叶区、无地衣区、有地衣覆盖的中层枝条区
黄腰白喉林莺 无地衣区、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
A.云杉林中的云杉高低不同,不能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B.黄腰白喉林莺取食范围较广,说明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C.各种林莺取食的差异有利于降低竞争程度,可更充分利用资源
D.四种林莺的生态位差异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12.雀鳝原产自北美,是一种大型的凶猛淡水鱼类,会攻击并摄食其他鱼类。如图表示雀鳝与另一种水生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关系: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1-N/K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雀鳝与甲的种群数量相等
B.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
C.据图可推测雀鳝与甲存在捕食关系
D.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的K值比雀鳝的大
13.互花米草入侵某沿海区域后,耐高盐的碱蓬会大量减少,这是由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引起的,如图1 所示。该沿海区域有3种分别以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主要食物的昆虫,且其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材料分析,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
B.用样方法调查昆虫②卵的密度,能够反映出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②以芦苇为食,昆虫③以碱蓬为食
D.从海拔低的海滩到海拔高的芦苇丛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14.桑科榕属植物(简称榕)是热带及亚热带重要的植物类群,拥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榕因其特殊的隐头花序,必须依赖于专一性的传粉榕小蜂进入隐头花序内部为其传粉,如鸡嗦子榕、薛荔榕分别通过释放的4-甲基苯甲醚、癸醛吸引传粉榕小蜂,而雌性榕小蜂将卵产在雌花的子房内形成虫瘿,其幼虫依靠取食虫瘿中的营养才能完成生长发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鸡嗦子榕通过4-甲基苯甲醚吸引榕小蜂为其传粉,是两种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
B.榕进化形成特殊的隐头花序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榕小蜂与榕是寄生关系,这属于榕小蜂的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D.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榕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榕的基因库
15.A地三色堇只能依靠B昆虫传粉,B昆虫也主要依靠三色堇为食物。在20年中,A地的三色堇花朵小了10%,花蜜产量减少20%,自花授粉的比例增加了25%,传粉昆虫造访减少,同时期B昆虫也在大量减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色堇和传粉B昆虫间可能存在共同进化
B.A地三色堇发生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三色堇和传粉B昆虫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D.自花授粉有利于增加三色堇的基因多样性
16.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东北豹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大
B.研究人员使用该技术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时,所用到的方法是样方法
C.保护区内华南虎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该技术不可用于调查该保护区内某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老年个体数和幼年个体数
二、多选题
17.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的汁液。二化螟和褐飞虱单独为害水稻时,水稻会产生相应的物质,分别吸引二者的卵寄生天敌——稻螟赤眼蜂和稻虱缨小蜂来产卵。二者共同为害同一水稻时,它们的卵被天敌寄生的概率明显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化螟和褐飞虱之间存在种间竞争,但二者的竞争较弱
B.二化螟和褐飞虱的生态位高度重叠,便于更充分地利用资源
C.两害虫为害同一水稻时,水稻能通过化学信息吸引其天敌
D.二化螟和褐飞虱在防御天敌时,二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18.位于湖南省汉寿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湿地由沅、澧二水汇聚而成,有“涨水为湖,退水为洲”的沼泽地貌特征。自然保护区以黑鹳、白鹤等珍稀濒危物种及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洞庭湖湿地的物种组成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这是群落的季节性
B.研究西洞庭湖湿地芦苇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等特征
C.黑鹳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D.西洞庭湖湿地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兼具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19.甲、乙两种轮虫主要分布于淡水水域,均以蛋白核小球藻等为食。为研究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密度信号对轮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轮虫分布区域相同且均以蛋白核小球藻等为食,二者生态位相同
B.五组轮虫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其中的9.12个/mL为对照组的K值
C.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轮虫甲的密度信号能够抑制轮虫乙的种群数量增长
D.轮虫乙的密度信号可抑制同种轮虫种群增长,且该作用与其密度呈正相关
20.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中包含年龄、性别等多种个体信息。下图为某林地三种蝙蝠的觅食活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蝙蝠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其信源和信宿相同
B.不同种蝙蝠可通过重叠超声波信号干扰对方的觅食等活动
C.三种蝙蝠占据相对稳定的觅食实际时间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研究三种蝙蝠的生态位还需考虑栖息地、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等
三、非选择题
21.在某森林群落中生活着甲、乙两个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的动物种群,其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生活环境分析,甲、乙两种动物最可能具有的生活习性是 。
(2)甲种群在6~12年间的年龄结构为 ,在第 年时达到K值,K值是指 。
(3)乙种群在6~12年间的数量变化是 ,其数量变化受甲种群等 因素的影响。
(4)甲、乙种群在森林中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但各自占据着 ,其意义是 。
22.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功效。研究人员探究了冬虫夏草提取物多酚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形似直立的小草,此即冬虫夏草。真菌与蝠蛾幼虫的种间关系为 ,这是两者在相互选择中 的结果。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实验结果表明: (答出两点)。在不同条件下,采用乙醇溶剂浸提法提取冬虫夏草多酚,提取率不同。研究表明,在乙醇浓度为 70%、提取温度为70℃时,多酚提取率最高。下表为某次研究中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
提取条件 乙醇浓度/% 提取温度/℃
30 40 50 60 70 80 50 60 70 80 90
多酚提取率/% 0.42 0.6 0.85 0.95 0.86 0.75 0.82 0.93 1.22 1.38 1.05
有同学认为上表数据与最佳提取条件不相符,并对此提出质疑。请从实验变量控制的角度给出解释: 。
(3)肺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且持续性进展的疾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研究表明冬虫夏草能延缓肺纤维化,机理是其能降低 TGF-β1(一种诱导成纤维细胞活化、沉积并致纤维化的重要因子)的含量。某科研小组进行如下实验:给健康 TGF-β1mRNA相对含量正常大鼠静脉注射BLM(可导致肺纤维化的药物),获得若干只患病大鼠;将患病大鼠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为模型组,另外一组每天灌胃冬虫夏草溶液设为治疗组;另取等量健康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
①对模型组大鼠的处理是 。
②请以空白对照组结果为参考,在图中画出预期的实验结果(数值不作要求) 。
23.升金湖是池州大型水禽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也是白头鹤和东方白鹤等珍禽在我国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使其成为我国东部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的不可多得的基地之一。l997年l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请据此回答问题:
(1)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香蒲、柳,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升金湖中不同种类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 造成的。
(3)若不考虑食物因素,如图能表示同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 。
(4)某校学生观察到升金湖旁某一地里除有作物甘蔗外,还长有茅草,并有食草昆虫、蜘蛛、田鼠和蛇类等动物活动,研究中发现,及时中耕锄掉茅草,甘蔗生长良好,否则茅草生长旺盛。关于上述现象的产生,有同学设想是茅草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甘蔗的生长。试根据下列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补充实验步骤,探究甘蔗与茅草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一、材料用具:茅草幼苗、甘蔗幼苗、完全培养液、实验容器等。
二、方法步骤:
①将茅草幼苗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实验容器、光照、空气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
②选取 的甘蔗幼苗分为A(对照组)、B(实验组)两组,每组各20株。
③A组用 培养。B组用 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 。
三、分析与讨论:如果同学们要得出“茅草的根部某些分泌物会抑制甘蔗苗生长”这一结论,应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4.民间自古就有“种豆肥田”的说法,其原因是豆科植物进化出根瘤来容纳根瘤菌以进行生物固氮。为研究大豆根瘤形成的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图是大豆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输和大豆与根瘤菌关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 ,与大豆相比,根绿瘤菌在细胞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是 ,其代谢类型是 需氧型生物。
(2)根瘤菌进行生物固氮时起关键作用的是其产生的固氮酶,该酶发挥作用的机制是 。根瘤菌所固定的氮元素被豆科植物利用后,除了可以用于合成图示的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外,还可用来合成很多其他的物质,其中由光反应产生并参与暗反应的物质有 。
(3)为大豆叶片提供C18O2,大豆根中的淀粉会含18O,请写出元素18O转移的路径(用图中相关物质的名称及箭头表示): 。
(4)为充分利用大气这一天然氮库,科学家将豆科植物体内与固氮相关的基因转移到非豆科植物细胞中,期望培育出可进行生物固氮的转基因作物,中科院王二沸团队在此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培育进行生物固氮作物的重要意义是 (至少写出两点)。
25.森林对环境破坏严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某林区发生大火后,经过一个世纪的演替,大火后该林区先后经过①草本灌木②阔叶林③针阔混交林④针叶林植被四个演替阶段。调查其演替过程中物种数变化如下图。据图回答:
(1)该火烧林区上发生的演替属于 。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 。
(2)与①相比③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这使群落对 的利用更充分。
(3)若想研究④阶段中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人们发现适度砍伐成树有使林下分解氮和磷的阳生草本植物的生长加快,这主要是影响了哪一类种间关系? 干扰后林下的阳生植物为什么会增多? 。一定程度的人工干扰可能会增加林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
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猪和斑鬣狗。
【详解】A、题图显示,在5天以后,携带S菌的豌豆蚜(S+品系)存活率下降,说明携带S菌的豌豆蚜寿命更短,A正确;
B、据表可知,携带S菌的豌豆蚜(S+品系)被龟纹瓢虫捕食的耗时相对值更长,S+品系不易被龟纹瓢虫捕食,B错误;
C、S菌、豌豆蚜及龟纹瓢虫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和发展,即它们之间存在协同进化,C正确;
D、瓢虫以豌豆蚜为食,因此,龟纹瓢虫同化的能量来源于豌豆蚜,D正确。
故选B。
2.C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NaCl浓度,因变量是植株高度和叶片面积,由表格数据可知,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植株高度减少,叶片面积也减少,据此答题。
【详解】A、该植物叶面积减小使气孔减少,进而可以减少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达到保水目的,A正确;
B、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正确;
C、处理组3处于较高盐浓度的环境中,该植物细胞液浓度大于对照组的细胞液浓度,C错误;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到基因、激素和环境等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C。
3.D
【分析】耐受性定律是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的,他认为因子在最低量时可以成为限制因子,但如果因子过量超过生物体的耐受程度时,也可以成为限制因子。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大小,称之为生态幅。即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
【详解】A、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即生态因子,例如温度、湿度、食物及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既可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来自生物群落,A错误;
B、温度对甲、乙海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种群密度无关,是影响甲、乙海蟹种群数量的非密度生态因子,B错误;
C、甲海蟹在b-c温度范围时进行生殖,但种群数量不一定呈“J”形增长,C错误;
D、当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物种竞争资源时,它的生态位可能缩小,竞争可导致甲、乙所生活的环境发生分化,即d右移,e左移,d-e段减小,D正确。
故选D。
4.C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A、废弃后茶树数量减少,株高增加,但缺乏人为投入的肥料,茶园的垂直结构不一定会更加复杂,A错误;
B、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茶园中某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
C、茶树种群出现自疏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光照、无机盐等资源有限,从而造成种内竞争加剧,C正确;
D、“S”形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该图表示废弃茶园中某种茶树数目和单株株高的关系,因此不能判断废弃后该茶园中茶树种群数量变化表现为典型的“S”形增长,D错误。
故选C。
5.D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由烧杯中两种藻类数量变化可知,当存在草履虫时,藻类M数量一直在下降,而藻类N的数量在增加,表明草履虫喜欢吃藻类M,藻类N与藻类M的竞争作用减弱,使得藻类N的生长情况好转,A错误;
B、图中只有草履虫存在时藻类数量变化的数据,无法得知没有草履虫时两种藻类的竞争力,B错误;
C、当藻类M、N混合培养且存在草履虫时,藻类N的K值约150个,该实验只能知道藻类M、N混合培养且存在草履虫时藻类N的K值,无法确定单独培养时藻类N的K值,C错误;
D、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a点时藻类M的数量在下降,表明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而此时藻类N的种群数量是在上升,表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两者的出生率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D。
6.B
【分析】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详解】A、田菁、硬皮豆等常作为绿肥使用,绿肥和杂草存在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A正确;
B、据表分析,种植硬皮豆咖啡园(MU)的杂草群落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和生物量均更低,所以咖啡园更适合种植的绿肥是硬皮豆,B错误;
C、田菁、硬皮豆等属于豆科植物,能够与根瘤菌互利共生,根瘤菌可以固氮,提高了土壤的含氮量,C正确;
D、绿肥种植虽然能一定程度控制杂草,同作为生产者,绿肥也可能对咖啡植株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在咖啡园中大规模推广绿肥种植之前还需要做的实验是开展种植绿肥植株对咖啡产量和品质的探究实验,D正确。
故选B。
7.B
【分析】生态位的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会使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对资源的利用出现差异,导致生态位的差别,A正确;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
C、a图两曲线生态位大部分重叠,竞争激烈,通过缩小生态位(生态位的分离)减少竞争,进而向b类型进化。c图两曲线之间仍有一些食物资源未被利用,在种内竞争的作用下,两个物种必然扩大生态位进而会有食物种类的重叠,向b类型进化,C正确;
D、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物种之间、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适应)会导致生态位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8.A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和乙草履虫在混合培养初期,由于营养物质充足,甲和乙都能很好的生长,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乙占优势,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逐渐淘汰。而甲和丙混合培养时,甲和丙都能保持一定的数量。说明甲和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可能差异较大。
【详解】A、由图1可推测甲、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可能差异较大,由题意可知,草履虫甲更喜食细菌,而乙与甲的食物相似度高,故乙也应喜食细菌,则丙应更喜食酵母菌,由于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在试管的各个层次均有分布,所以丙不一定生活在上层,A错误;
B、分析图2可知,甲、乙竞争剧烈,可能是食物和生活空间相似度较高,由于培养后期,乙的数量高于甲,故乙竞争能力更强,B正确;
C、若将甲、乙、丙单独培养,由于受到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的限制,预期其增长曲线均为S形,C正确;
D、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需求的差异,可减少不同草履虫之间的竞争,有利于草履虫充分利用生态资源,D正确。
故选A。
9.B
【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
1、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要用到酒精,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盐酸一起制成解离液对材料进行解离,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还需要用酒精洗去卡诺氏液;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
4、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组织培养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
5、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
6、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研究中,收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诱虫器中小动物尸体腐烂。
【详解】①、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可导致蛋白质变性,可用于实验室和日常消毒,菊花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工作台、外植体、操作人员的手等消毒,培养基需要灭菌,①错误;
②、由于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所以酒精(无水乙醇)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作为有机溶剂起到提取色素的作用,②正确;
③、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染色后滴加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③正确;
④、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需要用到酒精,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盐酸一起制成解离液对材料进行解离,④错误;
⑤、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研究中,收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小动物尸体腐烂,⑤正确。
综上,①④错误,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产生原因是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AB、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时,虽然初期两种草履虫都有增长,但由于双小核草履虫增长快,最后排挤了大草履虫的生存,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故竞争力强的类型为双小核草履虫,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说明两种草履虫生态位重叠明显,竞争激烈;而图2表明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生态位重叠区域较少,竞争程度较小,两者可稳定共存,AB正确;
C、生态位重叠往往与种间竞争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情况,生态位重叠越明显,种间竞争就会越激烈,C正确;
D、两物种间发生生态位重叠,会发生种间竞争,同时也会使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错误。
故选D。
11.B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A、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云杉林中的云杉是同种生物,不构成垂直结构,A正确;
B、黄腰白喉林莺取食范围较广,但不能说明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B错误;
C、各种林莺取食的差异有利于降低竞争程度,更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适应和生存能力, C正确;
D、菌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2.B
【分析】分析题意,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则比值越大,说明种群数量越小,环境阻力小,则种群增长的潜能越大。
【详解】A、分析题意,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t1时雀鳝与甲1-K/N的数值相同,但不能据此推知两种群的数量相等,比如t1时雀鳝N和K都是100,甲的N和K都是50,那么它们比值也相同,但N种群现有数量并不相同,A错误;
B、由于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则N/K表示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的大小,据此可知,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雀鳝与甲的数量变化并未体现出先增加先减少的趋势,故无法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
D、,图示表示1-N/K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能表示一定是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潜能,无法得知两个物种的K值大小,D错误。
故选B。
13.B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A、分析题意,互花米草入侵某沿海区域后,耐高盐的碱蓬会大量减少,这是由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引起的和图1推测,本地区属于沿海区域,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A正确;
B、卵无活动能力,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图2中,昆虫③一直减少,应该是以碱蓬为食,昆虫②5年后下降而昆虫①数量一直上升,推测为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昆虫②的食物芦苇在5年后与互花米草竞争呈劣势而减少,故昆虫②减少,C正确;
D、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从海拔低的海滩到海拔高的芦苇丛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B。
14.A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鸡嗉子榕通过4-甲基苯甲醚吸引榕小蜂为其传粉,体现了两种生物协同进化,A正确;
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
C、榕小蜂为榕传粉,榕为榕小蜂幼虫提供营养,为互利共生关系,这属于榕小蜂的生态位的研究范畴,C错误;
D、基因库为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全部基因,而榕属包括不同的物种,D错误。
故选A。
15.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共同进化),三色堇和传粉B昆虫间可能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
B、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A地三色堇在20年间自花授粉的比例增加了25%,传粉昆虫造访减少,其发生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三色堇和传粉B昆虫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
D、自花传粉使植物纯合度增加,基因多样性可能会降低,D错误。
故选D。
16.C
【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红外触发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标记重捕法干扰更大,A错误;
B、研究人员使用该技术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时,东北豹活动能力强,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有机会拍到栖息地内所有的东北豹,不属于样方法,B错误;
C、保护区内华南虎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该技术有机会拍到栖息地内所有的某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包括老年个体数和幼年个体数,D错误。
故选C。
17.AC
【分析】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2)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发展到彼此不能离开而独立生存的程度。
(4)原始合作: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可以分离开来。
(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详解】A、二化螟与褐飞虱以水稻的不同部位为食,种间竞争并不激烈,A正确;
B、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的汁液,二者的生态位重叠较少,便于更充分地利用资源,B错误;
C、两害虫为害同一水稻时,水稻能通过化学信息吸引其天敌,进而实现了对水稻自身的保护,C正确;
D、二化螟和褐飞虱共同为害同一水稻时,它们的卵被天敌寄生的概率明显降低,但这不能说明二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
故选AC。
18.AB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西洞庭湖湿地的阳光、温度和水分等会随季节而变化,所以其物种组成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这是群落的季节性的体现,A正确;
B、植物的生态位研究的内容包括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正确;
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环境影响,故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有关,C错误;
D、西洞庭湖湿地属于湿地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又有陆生生物,常见的有芦苇、香蒲、黑藻、金鱼藻等植物,以及鱼类,两栖类、鸟类等动物,D正确。
故选ABD。
19.AC
【分析】“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详解】A、研究动物生态位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甲、乙轮虫分布区域相同且均以蛋白核小藻等为食,说明它们生态位有重叠,但不一定完全相同,A错误;
B、据图可知图中各组种群都呈现S形增长,其中对照组种群密度达到9.12个/mL后维持相对稳定,为对照组的K值,B正确;
C、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轮虫甲的低密度信号对轮虫乙种群的增长有略微的促进作用,轮虫甲的高密度信号对轮虫乙种群的增长有略微的抑制作用,C错误;
D、根据轮虫乙的低密度信号组与对照组比较可知,乙的低密度信号可抑制轮虫乙的种群增长;轮虫乙的高密度信号组与对照组比较可知,乙的高密度信号可抑制轮虫乙的种群增长,三组共同比较可得出乙的密度信号对轮虫乙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与密度信号强度呈正相关,D正确。
故选AC。
20.BCD
【分析】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A、蝙蝠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时信源和信宿不同,A错误;
B、不同种蝙蝠可通过重叠超声波信号干扰对方的觅食等活动,B正确;
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故选BCD。
21.(1)树栖和攀缘生活
(2) 增长型 12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 先减少后不变 生物(或密度制约)
(4) 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分析】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中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
题图分析:坐标的纵轴为“增长速率”,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则种群数量在增加,甲曲线第12年、乙曲线第4年时刻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详解】(1)甲、乙是生活在某森林群落中的两个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的动物种群,由于二者生活的森林中,因而看推测它们具有树栖和攀缘生活的特征。
(2)甲种群在6~12年间种群数量变化表现为S形增长,说明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第12年时达到K值,因为此时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K值是环境容纳量,指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某种群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乙种群在0-4年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数量变化类似于“S”形增长,在第6年后种群数量先减小后维持稳定,即乙种群在6~12年间的数量变化是先减少后不变,其数量变化受甲种群等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因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4)甲、乙种群在森林中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但各自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活资源,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不同生态位的占用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22.(1) 寄生 协同进化
(2) 多酚浓度和癌细胞的种类 相同浓度的多酚对不同种类癌细胞的抑制率不同,不同浓度的多酚对同种癌细胞的作用效果不同 表中数据是控制单个因素变化得到的实验结果,而实际操作中,当有两个或多个自变量时,需要考虑两个或多个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多种组合,即需要进行多因素实验
(3) 每天灌胃等量的蒸馏水
【分析】1、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2、柱形图信息:同一多酚浓度下,对肝癌的抑制率最高;随着多酚浓度增加,多酚对癌症的抑制率升高。
【详解】(1)蝠蛾的幼虫为真菌的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两者为寄生关系。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蝠蛾幼虫与真菌的寄生关系是两者在相互选择中协同进化的结果。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冬虫夏草提取物多酚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癌细胞的种类、多酚浓度,因变量是抑制率。从实验数据柱形图可知,相同浓度的多酚对不同种类癌细胞的抑制率不同,对肝癌细胞抑制率最强;不同浓度的多酚对同种癌细胞的作用效果不同,实验浓度范围内,多酚浓度越高,抑制率越强。表中数据自变量是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是控制2个单因素变化得到的实验结果,而实际操作中,当有两个或多个自变量时,需要考虑两个或多个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多种组合,即需要进行多因素实验,才更有说服力。
(3)①验证冬虫夏草能延缓肺纤维化,机理是其能降低 TGF-β1(一种诱导成纤维细胞活化、沉积并致纤维化的重要因子)的含量。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添加冬虫夏草溶液,由于TGF-β1mRNA指导TGF-β1合成,故因变量是检测TGF-β1mRNA的相对含量。实验分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作空白对照,阳性治疗组灌胃冬虫夏草溶液,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阳性对照组每天灌喂等量蒸馏水作为模型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 TGF-β1mRNA相对含量。
②由于冬虫夏草能降低 TGF-β1从而延缓肺纤维化,对照组为健康鼠,TGF-β1mRNA表达最少,治疗组补充冬虫夏草,TGF-β1mRNA表达比模型组少,模型组TGF-β1mRNA表达明显增强,TGF-β1mRNA相对含量为模型组>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相关图形如下: 。
23.(1)水平
(2)食物和栖息空间
(3)③
(4) 长势相同 适量的完全培养液 等量的培养过茅草的完全培养液 观察A、B两组甘蔗幼苗的生长情况 B组甘蔗幼苗比A组甘蔗幼苗长势差
【分析】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1)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不同导致该湿地水平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因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香蒲、柳,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即升金湖中不同种类的鱼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造成的。
(3)据图示曲线特点可知,图中①为捕食关系,②为互利共生关系,③为竞争关系;若不考虑食物因素,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竞争关系,为图中③。
(4)为了探究茅草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甘蔗的生长,需要设计实验,具体过程:
①将茅草幼苗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实验容器、光照、空气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
②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所以选取长势相同的甘蔗幼苗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
③A组用适量的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用等量的培养过茅草的完全培养液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A、B两组甘蔗幼苗的生长情况。
若“茅草的根部某些分泌物会抑制甘蔗苗生长”,则应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组甘蔗幼苗比A组甘蔗幼苗长势差。
24.(1) 互利共生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异养
(2) 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 ATP和NADPH
(3)C18O2→C3→TP→蔗糖→淀粉
(4)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可利用的氮素;促进了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分析】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2、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详解】(1)分析题意,根瘤菌能够固氮,从而为大豆提供氮肥,而大豆又能为根瘤菌提供营养,因此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大豆属于真核生物,根绿瘤菌属于原核生物,与大豆相比,根绿瘤菌在细胞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根绿瘤菌不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属于异养型生物。
(2)酶可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根瘤菌进行生物固氮时起关键作用的是其产生的固氮酶,该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是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由光反应产生并参与暗反应的物质有ATP和NADPH,两者可参与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
(3)为大豆叶片提供C18O2会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固定为C3,据图所示可知,C3转换为磷酸丙糖(TP),TP 运出叶绿体后合成蔗糖,蔗糖进入维管束细胞,最终运输至根部形成淀粉,因此元素18O转移的路径:C18O2→C3→TP→蔗糖→淀粉。
(4)分析题意可知,培育进行生物固氮作物的重要意义是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可利用的氮素;促进了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5.(1) 次生演替 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阳光等环境资源
(3)ABCD
(4) 种间竞争 林下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增加,有利于阳生植物的生长繁殖 适度的人工干扰增加群落的结构复杂程度(人为干扰会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详解】(1)因为该火烧林区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该火烧林区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群落的垂直结构更显著,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3)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故若想研究④阶段中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甲的种群密度、甲的植株高度和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ABCD正确。
故选ABCD。
(4)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影响了林下植物和树的种间竞争关系,砍伐树后,林下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增强,更有利于林下阳生植物的生长,所以阳生植物会增多。适度的人工干扰可以增加防护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因此适度人工干扰可以加速群落演替和增加群落结构复杂程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