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7 15: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人方扶南
学习目标
1、了解李贺的生平、诗风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把握诗歌正侧面描写声音的特点。
3、鉴赏诗歌诡谲的想象和多种感官融合的手法。
4、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1、宗室王孙+家道衰落+骑驴觅句
李贺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大唐宗室的远支,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一生多病,故自认丑陋,被称为“苦闷诗人”。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母亲郑氏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2、诗名远播,科举无路,门荫入仕
十八岁左右,写《雁门太守行》拜谒韩愈,诗名远播。年未弱冠,即遭父丧。服丧期满,参加河南府试,一举获隽( jùn会试得中),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极力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回到昌谷。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
22岁左右,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门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3、职位卑微,忧郁病笃,英年而逝
因职位卑微,功名无成,李贺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24岁左右,先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又不甘沉沦,举足南游,希望到南方一展才华。25岁左右,他辞去奉礼郎之职,在潞州朋友张彻举荐下,为昭义军节度使郗(chī)士美做了三年幕僚。
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因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唐代官名,属太常寺。原名治礼郎,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为避讳而改称。)
本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 泣鬼神著名诗篇。
写作背景
题 解
李凭箜篌引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于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兴盛于唐,后失传。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它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
“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一、演奏会海报
时间:
地点:
主演:
嘉宾:
二、请分别介绍一下嘉宾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我来设计
李凭演奏会海报
李凭
高秋
中国
李凭箜篌引
合作探究:出场的嘉宾有哪些?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江娥
“江娥啼竹素女愁”
素女: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素女
唐代的都城长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所以称长安为十二门。
长安为都城,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如今清冷的箜篌曲一经传出,整个长安的百姓都沉默了,所以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其实是长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乐曲声中。
“十二门前融冷光”
长安百姓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听过天上和人间最美妙的音乐,如今,李凭的箜篌曲把他们打动了,可见非同凡响。
“二十三丝动紫皇”
紫皇
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音乐太迷人。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补天的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石破天惊逗秋雨”

“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什么不是“下”秋雨呢?
神妪:就是成夫人,身份——仙人;职业——箜篌顶尖极高手。
做凡人的老师绰绰有余,可这儿却用一个“教”字,为什么不是“学‘呢?
因为李凭的技艺太娴熟了,引仙人竞折腰,音乐太美了,那简直就是“此曲只应人间有,天上能得几回闻”,让神妪甘愿向李凭学习。
“梦入神山教神妪”
神妪
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
诗人用“老”和“瘦”起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能化腐朽为神奇!
老鱼
“老鱼跳波瘦蛟舞”
瘦蛟
吴质:吴刚,他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听了李凭的箜篌声,吴刚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倚着桂树静听,彻夜不眠。
“吴质不眠倚桂树”
吴质
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开。
露脚斜飞湿寒兔”
寒兔
天空流云
湘妃素女
至上紫皇
补天女娲
山中神妪
老鱼瘦蛟
伐树吴刚
月宫玉兔
停步聆听
愁啼哀思
闻声而出
如痴如醉
折服求教
翻跃起舞
通宵不眠
聚精会神
侧面烘托
嘉宾们听李凭演奏时的反应,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
惊天地泣鬼神
小结
幽奇冷艳的诗境、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
诗风
凄艳诡谲
一方面,“听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另一方面,则体现出李贺诗歌运用意象之诡奇。
①这些意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景物,一类是神仙世界,他们共同组成没有人出现的诡奇的世界。
②对物象色彩和情态的描绘和渲染:如芙蓉、香兰、紫皇,色彩艳丽,但都偏冷色调,神妪、老鱼、瘦蛟、吴刚、寒兔等意象,瘦弱不堪又凄苦。
③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意象感情化,带有悲凉
诗中哪些句子是正面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凤凰叫”
以声写声。
“昆山玉碎”写声音的清脆,“凤凰叫”写声音的和缓。
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形写声。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知识拓展】
描写音乐的常见方法
1.以声摹声法 2.以形喻声法
3.动作描绘法 4.联想典故法
5.环境渲染法 6.议论抒情法
7.听者反应法
《琵琶行》音乐描写手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环境渲染法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作描绘法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以声摹声法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听者反应法
音乐情绪变化
悲伤清冷
幽怨低回
激昂
凄惨
清寒
温婉
欢快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呈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灵世界呢?
从对意象内涵以及作者身世、性格、写作背景的分析可知,这首诗除描写音乐外,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苦闷,全诗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所以,这首描摹音乐的诗,其实是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蕴涵了诗人坎坷多难的人生感慨。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演奏者所创造的诗意浓郁的艺术境界,赞美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总结全诗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
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
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