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7 20:06: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3* 马 说
一、积累运用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读课文,将空缺处的原句写在横线上。
(1)世有伯乐,         。
(2)策之不以其道,           ,            。
(3)韩愈在《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谴责的一句:      ,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C.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hí)也。
D.才美不外见(xiàn)。
4.下列句中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者)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D.执策而临之(面对)
5.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B.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吗
C.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6.下列关于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课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课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结尾总结全文。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文章第二段中这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8.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9.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二、综合性学习
10.学习《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各两个,并写出两句关于“马”的古诗。
①成语:
②谚语:
③古诗:
(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产生了诸多英雄豪杰,也产生了许多宝马良驹。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         ②乌骓马:         
③的卢马:         ④黄骠马:         
23* 马 说 参考答案
1.(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
(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反问语气)
(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
(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2.(1)然后有千里马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3.C 【解析】第二个“食”应读sì。
4.A 【解析】“或”在这里是“有时”的意思。
5.B 【解析】“安求其能千里也 ”应翻译成“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6.D 【解析】“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也”。
7.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8.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9.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10.(1) ①马到成功 一马当先
②牛头不对马嘴 人奔家乡马奔草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①吕布(关羽) ②项羽 ③刘备 ④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