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都可能触发诗人的心绪,成为诗人思考的载体。让我们一起学习《游山西村》,追随诗人游览田园、,走进诗人的思维空间,思考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过程 【资料补充】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很多,保存下来的就有九千多首。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行为,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诬陷罢官,闲居在家。相对于伪诈的官场,诗人对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第一学程:诵读经典,感受诗韵 主问题1.诵读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感受诗韵;读懂古诗大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划分节奏,读出诗韵。 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第三步:展学 1. 全班齐读诗歌,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个体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七言古诗的诗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预设答案】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ūn)。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ún)。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mén)。 诗意:不要笑话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无路可走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柳色浓绿、花色明丽的村庄。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着简朴,古风尚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我)趁着月明来闲游,我可能会随时手拄拐杖夜里前来敲门。
第二学程: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诗人在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唐诗鉴赏辞典》评价本诗颔联“写景中寓含哲理”,请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④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 1.结合课文内容,依据问题提示结合资料补充,独立完成思考。 第二步:互学 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组员有序有效交流,认真做好记录 2.归纳总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品析诗句,让学生体会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和志趣。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 【预设答案】 ① 时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②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扶疏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③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或: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前方就可能会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④从“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衣冠简朴”可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②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看出诗人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以及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乐观豁达;③从“箫鼓追随”可看出诗人对古朴民俗的赞美;④从“拄杖无时夜叩门”可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 第二学程:如何理解这五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法指导 第一步:互学 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组员有序有效交流,认真做好记录 2.归纳总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答案预设】 哲理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或融理入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登幽州台歌》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还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游山西村》,景中寓理。“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疑无路”和“又一村”两两相对,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路疑无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隐含着在困境中坚守,终会迎来转机的理趣。 《己亥杂诗》(其五)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如同“落红”。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无情的,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总结 全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抒写了诗人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赞扬了乡民的淳朴与好客,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四、板书设计
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