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7 20:27: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因为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可致深思。许多文人墨客,借登高抒发郁结于胸的种种忧思,或是兴亡之叹,或是凌云壮志,或是思乡之感,或是人生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登幽州台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们的深沉情思。
二、教学过程 【资料补充】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有《陈伯玉集》。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第一学程:诵读经典,感受诗韵 主问题1.诵读诗歌内容。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懂古诗大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划分节奏,读出语气。 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第三步:展学 1. 全班齐读诗歌,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个体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五言古诗的诗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预设答案】 语气: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诗意:(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第二学程: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诗中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这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之间,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思考?结合诗人的经历,体味诗中的哲理。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 1.结合课文内容,依据问题提示结合资料补充,独立完成思考。 第二步:互学 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组员有序有效交流,认真做好记录 2.归纳总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品析诗句,让学生体会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和志趣。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 【预设答案】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尽,而诗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时空角度(天、地)。在无限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面对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的境遇,诗人心生感慨,悲伤落泪。 (1)诗人当时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贬,眼看报国宏愿化为泡影,登上这座古时招纳贤士的幽州台,却不见贤君,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悲伤心理和对贤明君王的渴盼,也流露出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2)天地茫茫、岁月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广漠的空间与无尽的时间,衬托出人的渺小、孤单、无力和生命的短暂。诗人想到自己不受重用的境遇,于是怀才不遇的苦闷,时不我待的焦灼、痛苦涌上心头。 ④诗人一心报国,却接连受挫,一直得不到重用,面对无尽的空间与时间,感受到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理。 第二学程:联读诗歌,知同辨异 阅读《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这三首登临诗,分析、比较其异同。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相同点都是登高抒怀之作,同属于登临诗。不同点所见景物杜甫望泰山,看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色。所抒情感陈子昂的大孤独:被贬为军曹的陈子昂,抒发的是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抒悲情)
学法指导 第一步:互学 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组员有序有效交流,认真做好记录 2.归纳总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对比三首诗歌,主题一致,情感内容差异。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诗歌所蕴含的哲理,让古代优秀文化思想进入内心,滋润心田。 【答案预设】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相同点都是登高抒怀之作,同属于登临诗。不同点所见景物陈子昂登幽州台,在幽州台上望到了天地宇宙的开阔壮美。杜甫望泰山,看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色。王安石登飞来峰,看到飞来峰高耸入云,领略到顶峰风景。所抒情感陈子昂的大孤独:被贬为军曹的陈子昂,抒发的是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抒悲情)杜甫的大追求:考试落第时,杜甫依然是满腔抱负,面对雄伟高大的泰山,他立下的是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决心。(抒豪情)王安石的大抱负:刚在官场崭露头角的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渴望实现自己经世报国的政治理想。(抒壮志)
总结; 三首诗歌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会到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总结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远眺、吊古伤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与孤寂,以及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四、板书设计
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