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孔乙己(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 孔乙己(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8 11:01:00

内容文字预览

第05 课《孔乙己》分层作业
壹基础达标
▲字音字形达标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绰 (chuò) 号 孱 (càn) 水 颤 (chàn) 抖
B. 踱 (duó) 进 砚 (yàn) 台 夹 (jiá) 袄
C. 颓 (tuí) 唐 不屑 (xuè) 折 (shé) 本
D. 绽 (ding) 出 哄 (hōng) 笑 涨 (zhàng) 红
2. 下列句子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又好笑,又不奈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
B.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 ”
C. 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侯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D.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篷篷的花白的胡子。
▲词语达标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网红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B. 他坚决不屑置辩地说: “说什么我也要跟你学,就算我是你的累赘也罢。”
C.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终于和那些不务正业的人缠夹不清了。
D. 小区业委会作用大,但万万别让这8种人混入,否则君子固穷!
▲文学常识达标
4.鲁迅,原名 ,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 》 《彷徨》;散文诗集:《 》;回忆性散文集:
《 》;杂文集:《 》 《华盖集》《热风》。
▲文体知识达标
5.小说的线索类型有哪些
▲修辞达标
6.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了,抬头就能看到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的蘑菇。
(2)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
(3)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4)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标点达标
7. 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一朵花的色彩,是看得见的、外在的东西, 一朵花的花香,是看不见的、内在的东西。
B. 教育家陶行知的短诗“春天不是读书天”昭示,春末夏初,是最适宜开展户外活动的季节。
C. 我不同意祖父打洋车夫,我问: “你为什么打他呢 是我自己愿意蹲着。”
D.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受途径。
▲病句达标
8.下面是某同学作文中的一个片断,仔细阅读后,请选择4处,加以修改。
人生是无法回头再来的,然而做每件事都要细心瑾慎、小心翼翼。有时,也许就是因为一个不留神的错误, 造成无法挽回的一个遗憾。朋友:珍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对小事就吊以轻心,希望你稳健地走完自己的
旅程。
▲语法达标
9.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科幻、奇幻类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既需要工业化硬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文化性软实力的支撑。②近 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高,让观众对此类作品的奇思妙想更加信服, 对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科幻、奇幻场景更具共鸣。③通过充满想象力的影视艺术表达,大众得以真切感受
中国这片伟大土地蕴含的无限可能。
A. “科幻”是名词,“创作与传播”“真切感受”两个短语结构相同。
B. 句子③中的主语是“影视艺术表达”。
C. “既需要工业化硬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文化性软实力的支撑”是表现递进关系的复句。
D. 画线句子有语病,应该将句中“让”删掉。
▲文化常识达标
10.下列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是( )
A.史册。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如《过
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
B.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夜。元宵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登高等。
D.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
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贰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阅读《孔乙己》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
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 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
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書不能算偷……
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
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气。
…… …
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③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 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他打 折了腿了。”掌柜说, “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 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
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
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1. 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要夹些“难懂的话”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句中的“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3. 叶圣陶评价《孔乙己》一文时说: “小说中最妙的文字是‘孔己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別
人也便这么过’。”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最妙的文字”妙在何处。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闲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
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
车夫开导我说: “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
个账我同样会算。 “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看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 “上来吧,就收你3
元 。 ”
车夫一面蹬车, 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 “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 元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
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 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
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
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
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我的喉呢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瞪
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 “没关系没关系, 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恫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
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
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 “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
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
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
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 “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 “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 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 “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
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 “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
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 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怀疑→① →高兴→ 自豪→②
2. 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3. 作者按一定层次塑造“车夫”这一形象,请参照①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
①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②_ : ③
4. 车夫与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叁链接中考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学校将举办首届课本剧展演活动,班级选定《孔乙己》这篇课文进行编演。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 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标语,请你拟写一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 孔乙己第二次进店被短衣帮嘲笑,辩解时表现出“颓唐不安”的神情。导演对这一情节进行了如下舞台
表演设计,请找出不合理的一处,并作具体分析。
形象 设计 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乱蓬蓬的胡子,脸上满是深陷的皱纹,伤疤清晰可见。
动作 设计 左手端着酒碗,右手重重地拍在柜台上,抬头望向店外。
语言 设计 (语调高傲)“君子固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读书人的事,你们不懂,不懂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有名女辅警在雨中执勤时,见到过路老人没有雨具遮雨,主动上前把雨衣脱下来让给老人,
并细心帮着穿好。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就是下意识反应,并且相信换做其他人见到老人这种情况, 也会和她一样。这一幕被女辅警的同事拍下,视频流传到网上后,引发了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人表示
非常感动。
②在自己也有需要的时候,先顾着别人,这是一种善良。善良是一种修养,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基础。
③善良是一种传统美德。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王阳明提倡“良知”,
都是在劝人向善。在利益面前约束自己,礼让别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这不是客套,这是千百年来我们
的基本修养。尚在孩提阶段,中国人就熟知“融四岁,知让梨”的故事,明白“要想好,大让小”的道理; 在生活中,处处能看到礼让他人的习俗;舍己为人的人,更是受到众口传颂……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
群体考虑,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④善良更要经过实践淬炼。有了善的意识、向善之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和 修养。它可以使善良得到强化,变得自觉。遇到拎着大行李箱的小姑娘,帮着抬一把;见到迷路的老人, 帮忙找警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别小瞧一次次身体力行, 它可以把善良变
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
⑤善良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正能量。善良是一根火把点燃另一根火把。善良可以驱赶冷漠,让自己 的心情更好,亦传递社会以温暖。“感动中国”人物卢永根院士将毕生积蓄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学 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递善心,就是为社
会建设贡献力量。人人拿出一份善心,叠加起来,暖意将形成澎湃的暖流,社会该多美好!
⑥善良犹如种子,请用道德与良知去浇灌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既守护
自己,也为别人遮风挡雨。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2)选文第⑤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③段、第④段不能调换位置的原因是什么
3.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中执勤女辅警主动把自己的雨衣给没有雨具的老人穿上,这一善举引发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
人都深受感动。
B. 我们学过的课文《鱼我所欲也》中“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可以论证“礼让别人是千百年来我们
的基本修养”这一观点。
C. 第④段的“它可以把善良变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一句中的“它”指代的是“一次次身体
力行”。
D. 结尾段发出号召,号召我们既要用善良来守护自己,也要用善良来帮助有需要的人。第05 课《孔乙己》分层作业
壹基础达标
▲字音字形达标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绰 (chuò) 号 孱 (càn) 水 颤 (chàn) 抖
B. 踱 (duó) 进 砚 (yàn) 台 夹 (jiá) 袄
C. 颓 (tuí) 唐 不屑 (xuè) 折 (shé) 本
D. 绽 (ding) 出 哄 (hōng) 笑 涨 (zhàng) 红
【答案】B
【解析】A. “孱”读作chànC. “屑”读作xièD. “绽”读作 zhàn
2. 下列句子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又好笑,又不奈烦,懒懒的答他道: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
B.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 ”
C. 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侯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D.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篷篷的花白的胡子。
【答案】B
【解析】A.奈一耐 C.侯一候 D.篷篷一蓬蓬
▲词语达标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网红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B. 他坚决不屑置辩地说: “说什么我也要跟你学,就算我是你的累赘也罢。”
C.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终于和那些不务正业的人缠夹不清了。
D. 小区业委会作用大,但万万别让这8种人混入,否则君子固穷!
【答案】A
【解析】B,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应为“不容置辩”。C, 缠夹不清:杂七杂八搅在一起,弄不清楚,
应为“一刀两断”。D, 君子固穷:君子虽然有穷困时,但能安贫乐道,守志不渝,应为“后患无穷。”
▲文学常识达标
4.鲁迅,原名 ,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 》《彷徨》;散文诗集:《 》;回忆性散文集:
《 》;杂文集:《 _》《华盖集》《热风》。
【答案】 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呐喊野草朝花夕拾坟
▲文体知识达标
5.小说的线索类型有哪些
【答案】线索类型: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行踪、情感、物。
▲修辞达标
6.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了,抬头就能看到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的蘑菇。
(2)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
(3)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4)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答案】B
【解析】第①句把鸟窝比作黑色的蘑菇,属于比喻;第②句把丝瓜当作人来写,描写了它的心理和神态, 属于拟人;第③句中的两句句式相同,字数相等,相同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应为对偶;第④句中三个短
句句式相同,结构相同,应为排比。
▲标点达标
7. 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一朵花的色彩,是看得见的、外在的东西, 一朵花的花香,是看不见的、内在的东西。
B. 教育家陶行知的短诗“春天不是读书天”昭示,春末夏初,是最适宜开展户外活动的季节。
C. 我不同意祖父打洋车夫,我问: “你为什么打他呢 是我自己愿意蹲着。”
D.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受途径。
【答案】C
【解析】A. 并列关系的复句之间用分号, “外在的东西”后逗号改为分号; B. 下文提示的内容可以用冒 号,“昭示”后的逗号改为冒号; D. 并列关系的短语之间用顿号,改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
维”。
▲病句达标
8.下面是某同学作文中的一个片断,仔细阅读后,请选择4处,加以修改。
人生是无法回头再来的,然而做每件事都要细心瑾慎、小心翼翼。有时,也许就是因为一个不留神的错误, 造成无法挽回的一个遗憾。朋友:珍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对小事就吊以轻心,希望你稳健地走完自己的
旅程。
【答案】
①“然而每件事都要细心瑾慎,小心翼翼。”句中,“然而”改为“所以(因此)”;“瑾”应改为“谨”;
“细心瑾慎”与“小心翼翼”重复,删去其一。
②“有时也许就是因为一个不留神的错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一个遗憾”,欠通顺,改通即可; “有时”后
可加“,”; “一个”调到“无法”前。
③“朋友:珍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对小事就吊以轻心”句中, “:”改为“,”; “珍重”改为“慎重”;
“吊”改为“掉”。
【解析】
答题时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解答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标点符号、
关联词、字形、语句表达的通顺等。
▲语法达标
9.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科幻、奇幻类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既需要工业化硬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文化性软实力的支撑。②近 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高,让观众对此类作品的奇思妙想更加信服, 对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科幻、奇幻场景更具共鸣。③通过充满想象力的影视艺术表达,大众得以真切感受
中国这片伟大土地蕴含的无限可能。
A. “科幻”是名词,“创作与传播”“真切感受”两个短语结构相同。
B. 句子③中的主语是“影视艺术表达”。
C. “既需要工业化硬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文化性软实力的支撑”是表现递进关系的复句。
D. 画线句子有语病,应该将句中“让”删掉。
【答案】D
【解析】A. “创作与传播”是并列短语,“真切感受”是偏正短语,结构不同; B.句子③中的主语是“大
众”; C. “既……也……”是并列关系的复句,表示两个事物或情况同时存在或同时发生;故选D。
▲文化常识达标
10.下列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是( )
A.史册。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如《过
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
B.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夜。元宵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謎、吃元宵、登高等。
D.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
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答案】C
【解析】登高是重阳节习俗。
貳 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阅读《孔乙己》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 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 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 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書不能算偷…… 竊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
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气。
………
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③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 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 “他怎么会来 ……他打 折了腿了。”掌柜说, “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 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
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
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1. 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要夹些“难懂的话”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句中的“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3. 叶圣陶评价《孔乙己》 一文时说: “小说中最妙的文字是‘孔己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別
人也便这么过’。”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最妙的文字”妙在何处。
【答案】
1. 孔乙己说一些“难懂的话”是为了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护,掩饰窘相;同时也为了保全读
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作者通过这个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孔乙己迂腐穷酸,自命清高,自欺欺
人,死要面子等性格特点。
2. 掌柜听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有可能死了的消息后,并没有震惊和同情,而是继续慢慢地算他的账,
表现了他麻木与冷漠的心理。
3. 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既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更巧妙
地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解析】1.根据第①段“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窃书不能算
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可知,别人说孔乙己偷东西时,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时说读书人的事不能称为“偷”,说生涩难懂的话是
为了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护,掩饰窘相;亦是不想因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对读书人的印象,是为
了保全读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运用语言描写,孔乙己狡辩偷盗一事,表现孔乙己迂腐穷酸,自
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形象,揭露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
2.“仍然”,依旧,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根据“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联系第③段“他 怎么会来 ……他打折了腿了”“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等语句可知,掌柜听说孔乙己被打折了 腿,有可能死了的消息后,依旧慢慢的算自己的账,没有对孔乙己的遭遇感到震惊,没有一丝同情,表现
了他麻木与冷漠的心理,也是当时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一种体现。
3. 根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联系第①段“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 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可知,此句承接上文孔乙己的言辞举动引发 众人发笑的内容;根据“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联系第③段“‘打折了怎样呢 ’ ‘怎样 … … 谁晓得 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等语句可知,引出下文孔乙己的结局并不影 响众人的生活,众人不在乎孔乙己的结局怎样,既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更巧妙地揭示了人
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点明主旨。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闲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
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
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
个账我同样会算。 “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看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 “上来吧,就收你3
元 。 ”
车夫一面蹬车, 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 “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 元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
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 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
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
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
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我的喉呢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瞪
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 “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 “没关系没关系, 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恫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
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 “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 “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
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 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
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再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
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 “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 “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 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 “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 ”
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 “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
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 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怀疑→① →高兴→ 自豪→②
2. 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3. 作者按一定层次塑造“车夫”这一形象,请参照①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
①作为残疾人, 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② ; ③ .
4. 车夫与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答案】1.①同情 ②感动(使用其它词语,意思对亦可)
2.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
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3.②作为强者,克服困难,为自己“挣”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③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
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
4.孔乙己:①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推残。②受到社会权贯和普通民众的歧视和嘲笑。人力车夫:①
社会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②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尊重。
【解析】
1.文章叙写“我”坐三轮车,起初对车夫是不信任、怀疑的;当“我”发现蹬车的人(车夫)只有一 条腿时,“我”对他的境遇而同情,内心感到“惆怅甚至悲凉”;当“我”看到车夫骑完上坡路,我为他是 一个生活强者而高兴;当“我”听了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后,内心感到的是自豪;当车夫说出“往 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时,我感动的眼泪流了下来。据此可填写
作答。
2.小说安排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 一方面,补充交代了车夫的过去,让读者对车夫有了更多 的了解,同时使故事内容显得更加真实,情节上更加紧凑;另一方面,通过车夫讲述的这个故事,在丰富
内容的基础上,让人看到了车夫的美好品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首先,这个车夫是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但是他自食其力,凭借骑三轮车来为家庭挣生活; 他克服困难,努力拉车,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怜悯,无疑又是一个强者,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 活;再者,车夫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用强烈的爱国之情支撑自己,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表现出他为城
市、为国家争光的美好品质。据此,用“挣”或“争”仿照示例叙写“车夫”这一形象作答。
4.鲁迅小说中孔乙己,是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
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形象。而本文中‘车夫’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制度下,保障了残疾人的劳动权利的同时,又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
爱和尊重。这就是“孔乙己”和“人力车夫”不同命运的社会根源。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链接中考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学校将举办首届课本剧展演活动,班级选定《孔乙己》这篇课文进行编演。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 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标语,请你拟写一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 孔乙己第二次进店被短衣帮嘲笑,辩解时表现出“颓唐不安”的神情。导演对这一情节进行了如下舞台
表演设计,请找出不合理的一处,并作具体分析。
形象 设计 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乱蓬蓬的胡子,脸上满是深陷的皱纹,伤疤清晰可见。
动作 设计 左手端着酒碗,右手重重地拍在柜台上,抬头望向店外。
语言 设计 (语调高傲)“君子固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读书人的事,你们不懂,不懂 …… ”
【答案】
1. 示例一:演绎文中《孔乙已》,活出自己真人生。
示例二:人人都笑孔乙已,人人都是孔乙已。
2. 示例:动作设计中,“重重地拍在柜台上”不合理。孔乙已在此时过得穷困潦倒,面对别人的嘲笑他颓
唐不安,内心是胆怯的,没有底气的,因而不应把酒碗“重重地拍在柜台上”。
【解析】
1. 要紧扣展演活动“孔乙已”主题,具有号召性,语言简洁明了,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如:请脱下
你的“长衫”,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2. 这三种设计,第一种形象设计符合原文,是合理的。后两处动作和语言设计不合理,可结合人物的社会
地位、心理特点等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如:语言设计中“语调高傲”不合理。孔乙已生活窘迫,难以为继,面对短衣帮的嘲笑他情绪低落,心神 不安,虽然仍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但现实的穷困也让他言语间少了一些傲气,多了几许无奈与最后的倔
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有名女辅警在雨中执勤时,见到过路老人没有雨具遮雨,主动上前把雨衣脱下来让给老人,
并细心帮着穿好。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就是下意识反应,并且相信换做其他人见到老人这种情况, 也会和她一样。这一幕被女辅警的同事拍下,视频流传到网上后,引发了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人表示
非常感动。
②在自己也有需要的时候,先顾着别人,这是一种善良。善良是一种修养,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基础。
③善良是一种传统美德。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王阳明提倡“良知”,
都是在劝人向善。在利益面前约束自己,礼让别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这不是客套,这是千百年来我们
的基本修养。尚在孩提阶段,中国人就熟知“融四岁,知让梨”的故事,明白“要想好,大让小”的道理; 在生活中,处处能看到礼让他人的习俗;舍己为人的人,更是受到众口传颂……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
群体考虑,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④善良更要经过实践淬炼。有了善的意识、向善之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和 修养。它可以使善良得到强化,变得自觉。遇到拎着大行李箱的小姑娘,帮着抬一把;见到迷路的老人, 帮忙找警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别小瞧一次次身体力行, 它可以把善良变
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
⑤善良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正能量。善良是一根火把点燃另一根火把。善良可以驱赶冷漠,让自己
的心情更好,亦传递社会以温暖。 “感动中国”人物卢永根院士将毕生积蓄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学
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递善心,就是为社
会建设贡献力量。人人拿出一份善心,叠加起来,暖意将形成澎湃的暖流,社会该多美好!
⑥善良犹如种子,请用道德与良知去浇灌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既守护
自己,也为别人遮风挡雨。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2)选文第⑤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③段、第④段不能调换位置的原因是什么
3.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中执勤女辅警主动把自己的雨衣给没有雨具的老人穿上,这一善举引发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
人都深受感动。
B. 我们学过的课文《鱼我所欲也》中“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可以论证“礼让别人是千百年来我们
的基本修养”这一观点。
C. 第④段的“它可以把善良变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一句中的“它”指代的是“一次次身体
力行”。
D. 结尾段发出号召,号召我们既要用善良来守护自己,也要用善良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答案】
1.(1)善良是一种修养,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基础。
(2)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善良具有传递性,可以给社会带来温暖,使论证更加形象、
具有说服力。
2.第④段说“有了善的意识、向善之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和修养”,表明先有善 的意识,再有善的行动,而第③段主要讲前者,第④段主要讲后者,它们存在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不
能调换位置。
3.B
【解析】
1.(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 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大多数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极 少部分出现在文中。根据第①段“近日,有名女辅警在雨中执勤时,见到过路老人没有雨具遮雨,主动上
前把雨衣脱下来让给老人,并细心帮着穿好”可知,列举女辅警在雨中执勤时主动把雨衣让给老人的事例,
强调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当给予帮助;再第②段“在自己也有需要的时候,先顾着别人,这是一 种善良。善良是一种修养,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基础”、第③段“善良是一种传统美德”、第④段“善良更 要经过实践淬炼”、第⑤段“善良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正能量”可以概括出本文论点:善良是一种修养,
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基础。
(2)根据第⑤段“善良是一根火把点燃另一根火把。善良可以驱赶冷漠,让自己的心情更好,亦传递社会 以温暖”可知,这是比喻论证,将“善良”比作“火把”, “一根点燃一根”可以得出善良具有传递性,能
够为人们驱散冷漠,让社会充满温暖,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善良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正能量”的观点。
根据“‘感动中国’人物卢永根院士将毕生积蓄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 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卢永根院士的事例,写出了卢永根院士 此举就是在传递善心,正是这样的善心传递,才会让社会更加美好,论证了“善良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正能量”的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根据以上分析综合作答即可。
2.题干已经明确表明第③段和第④段不能调换位置,我们需要分析其中原因,解答时,需要分别结合这两 段的内容进行分析。第④段说“有了善的意识,向善之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和 修养”,表明先有善的意识,再有善的行动,再结合第③段“善良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利益面前约束自己, 礼让别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这不是客套,这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基本修养”“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 群体考虑,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可知,第③段主要讲的就是“善的意识”,由第④段“遇到拎 着大行李箱的小姑娘,帮着抬一把;见到迷路的老人,帮忙找警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学习有困
难的同学……”可知,第④段主要讲“善的行动”,它们存在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不能语换位置。
3.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有误,《鱼我所欲也》中“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主要论证了“人要明礼义,知羞耻,不能随便接受施舍
而丧失本心”的道理,与“礼让别人”无关;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