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7 18:01:42

文档简介

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2023·潍坊)“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2.(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在潍坊青州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铸造模具(下图)。这 为研究古代货币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图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3.(2023·潍坊)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一度出现了农民竞相种植春小麦的现象,种麦倍于种稻。其原因在于(  )
A.土地开垦数量增加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稻北麦格局改变
4.(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把‘抚九夷以仁’ 当‘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据此可知,唐太宗施行的民族政策是(  )
A.包容 B.理解 C.开放 D.开明
5.(2023·潍坊)“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机构完善 B.皇权空前强化
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
6.(2023·潍坊)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A.抵制了外来侵略 B.传播了西方文化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维护了清朝统治
7.(2023·潍坊)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这表明(  )
A.君主专制仍存在 B.革命果实被窃取
C.辛亥革命不彻底 D.民主共和难实现
8.(2023·潍坊)孙中山认识到,民国虽成立十多年,但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为改变这一状况,他(  )
A.开始实业救国 B.参加护国战争
C.发起护法运动 D.推动国共合作
9.(2023·潍坊)到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  )
A.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B.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D.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向
10.(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依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准确的是(  )
A.古代中国、希腊和阿拉伯民族的数学发明成就
B.古代数学知识的传播
C.古代数学成就异彩纷呈
D.中华民族开放包容
11.(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爆发冲突,截至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27日,巴以本轮冲突已造成双方 超8830人死亡。某同学查阅了巴以冲突所在位置的地 图,写了一篇巴以地区古代文明的历史介绍,他写了五句话。如果按照写对一句得1分的标准,这篇作业可以得(  )
巴以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属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公元1世纪诞生了伊斯兰教。6世纪时,属于拜占庭帝国统 治范围,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8世纪中期, 属于阿拉伯帝国一部分。该帝国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A.1分 B.2分 C.3分 D.4分
12.(2023·潍坊)《拿破仑法典》颁布后,法国在其征服的欧洲国家强行推广。这一做法打击了(  )
A.德国的对外扩张 B.俄国的农奴制度
C.法国的启蒙运动 D.欧洲的封建势力
13.(2023·潍坊)建国后的前一百年,美国往往偷取别人的技术。到了1900年,美国开始输出“美式精巧发明”。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4.(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下表是联合国发展过程中的系列史实,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  )
时间 史实
1948年 通过决议,向中东地区部署首支维和部队,负责监督执行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达成的停火协定
1968年 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2年 通过《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其销毁公约》
1996年 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通过决议,禁止为恐怖组织提供资金
2005年 设立“联合国和平建设委员会”,以协助刚刚摆脱战乱的国家避免再度陷入冲突
A.禁止发展核武器 B.控制科技发展
C.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D.保证美国霸权
15.(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内容的叙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B.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C.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D.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现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 后来出现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办法审查应试举子的如识才能,比较客观全面。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材料二 部分课程中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内容
语文 历史 美术 音乐
《范进中举》里写到:到 出榜那日,家里 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 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 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 康有为认为: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道情 时文叹 清 徐灵胎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是求才计,谁知道变作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 皇?……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道情:曲艺的一种)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文化》等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前人才选拔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学习主题,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主题明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有提升)
17.(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星期天,天气晴朗。正午时分,烈日当空。从下午1时许, 陆续有学生以学校为单位来到天安门前集会。昔日以皇权政治为中心的中央政府机关,成了新知识分子们表达政治意愿的场所。
材料三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梦很快就成为广大青年关注的“第一热词”。“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成为鼓舞当代青年奋力前行的最强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材料四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956年, 胡耀邦在总结全国青年工作时说:“去冬今春,全国就有7000万农村青年参加了积肥运动,积肥8000多亿斤。在同一时期,全国还有十几万名男女青年到边疆去参加建设工作。在工厂矿山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有了 9500个青年先进班组,在基本建设里有了 7500个青年突击队,他们常常超过一般任务定额,有的甚至达到五六倍。”
——摘编自《百年党史大事记》
材料五【五四精神传百年】
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 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六 【薪火相传在青年】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 我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编自2019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分别对应该组织政治纲领中的哪部分内容?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反映青年学生“政治意愿”的口号。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青年运动100多年来不变的主题是什么。
(5)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时“青年工作”的认识。
(6)根据材料四与材料五,作为一个青年人,你应该怎么做?
18.(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拉丁诗人维吉尔说:“记住罗马人, 以法律的名义统治人民,建立通往和平之路。”历史学家塔西佗却说:“他们把抢劫、屠杀和掠夺称为帝国。他们造出了一片沙漠,然后把它称之为‘和平’。”把“罗马的和平”描绘成一种实行残忍的军事征服和毁灭的政策。
——摘编自《全球通史:从公元前500万年至今天》
材料二 美国已不可能重新获得它在50年代的主导地位,同样,再设想哪一个国家会 在一场大规模战争之后取得像美国战后那样的特殊地位,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核时代的战争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战争,而且与之相比更具有毁灭性。如果我们要展开合作的话,就将肯定是没有霸权的合作。
——摘编自《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材料三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大规模冲突再度爆发,过程中导致大量平民被害, 10月28日面对联合国要求停火的决议,以色列表示坚决拒绝,并称将继续捍卫自己。中方代表一直呼吁防止巴以冲突进一步升级,历史证明,武力无法带来和平,以暴制暴只会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与冲突不断,俄乌冲突持续扩大,新一轮巴以大规模冲突加剧,给世界和平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价罗马帝国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感悟与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禅让制,A项正确;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
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
2.【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在潍坊青州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齐国刀币铸造模具(下图)。”结合所学可知,刀币铸造模具属于实物史料,D项正确;
文献史料主要是史书记载,排除A项;
图像史料主要是照片资料,排除B项;
口述史料是历史亲历着对历史史实的陈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实物史料的认识。
3.【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中原地区被金军占据,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了小麦在南方的大量种植,C项正确;
土地开垦数量增加与种植什么农作物无关,排除A项;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中期,排除B项;
南稻北麦格局并未改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4.【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意思是现在我主宰天下,不管是中原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一律养育,可知,这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
包容指宽容大度。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理解的意思是顺着条理进行详细地分析,从而了解,明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
开放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开放政策指的是国与国之间,本题指的是国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实行民族政策的认识。
5.【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建立了内阁制度,阁权强大时负责票拟奏章,但内阁始终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皇权进一步强化,B项正确;
题目内容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完善,排除A项;
题目内容没有体现文学日趋繁荣,排除C项;
题目内容没有体现文臣地位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明朝皇权强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6.【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抵制了外来侵略,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了资本主义,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了清朝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京师同文馆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帝制,1912年2月12,宣统帝下诏退位,但仍保留尊号和待遇,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妥协性,不彻底,C项正确;
君主专制仍存在所述违背史实,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
革命果实被窃取所述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民主共和难实现所述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民国虽成立十多年,但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的讲话。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故孙中山在革命晚期积极推动了国共合作,D项正确;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排除A项;
参加护国战争是1915年,排除B项;
发起护法运动在1917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为改变题干现象,孙中山推动国共合作。
9.【答案】D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全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据题干信息“到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飞跃”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有关,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向,D项正确;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题干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符,排除A项;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题干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符,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与题干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中国古代东汉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欧几里得的数学著作,而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因此反映了古代世界数学成就的异彩纷呈,C正确,A排除;
题干中只有《几何原本》中译本反映了古代希腊数学知识的传播,而没有反映《九章算术》和阿拉伯数字的传播,B排除;
题干反映的并不单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数学成就,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代数学成就的认识。
11.【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世界古代及中古时期的帝国史实可知,公元前2世纪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句话错误;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第二句话错误;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包含当今的巴以地区,第三句话正确;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包含当今的巴以地区,第四句话正确;阿拉伯数字最早由印度人发明,第五句话错误。综上所述,共有2处正确,即得2分,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及中古时期帝国史的认识。
12.【答案】D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拿破仑法典》颁布后的对外战争过程中,拿破仑把这一法典的许多条文和原则推广到广大被征服地区,从而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D项正确;
《拿破仑法典》只是对封建势力的打击,没有打击德国的对外扩张,排除A项;
拿破仑在进攻俄国中失败,排除B项;
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没有受到《拿破仑法典》的打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建国后的前一百年,美国往往偷取别人的技术。到了1900年,美国开始输出‘美式精巧发明’。”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结束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密切结合,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美国是领先国家,在电力应用和交通工具方面等取得重大成就,B项正确;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1775年至178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于1861年至 18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发展历程这一史实的准确记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对大国史的基本内容有扎实的基础,同时需要全面准确地提取材料信息,进行问题转换和知识运用。
14.【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材料中“向中东地区部署首支维和部队”、“通过决议,禁止为恐怖组织提供资金”、“协助刚刚摆脱战乱的国家避免再度陷入冲突”等,都是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所做的贡献,可以得出,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C项正确;
禁止发展核武器是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措施,不是宗旨,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提到联合国控制科技发展,排除B项;
联合国是反对美国霸权,不是保证美国霸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联合国宗旨的认识。
15.【答案】C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或者事情进行评价,必须有鲜明的立场,比如是从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对日本大化改新的看法,属于历史评价,C项正确;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均是对客观历史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代日本的认识。
16.【答案】(1)弊端:汉代注重德行:不科学,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忽视才德,注重家世。
(2)论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论述: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为起点,直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而终结。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国家干部,为统治者分担治理压力,其次是打破传统选官的僵化模式,促进王朝的良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材料中的《道情》,可知“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康有为认为八股之弊,导致清末士子分不清唐宗宋祖,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史学知识的匮乏则成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群体知识世界的一大特征。《范进中举》,揭露了明清封建科举礼教在现实中对人性的残害;《孔乙己》中是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的习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寄予一定的同情,更主要是有力地揭露和控诉腐朽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罪恶。因此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弊端:根据材料一“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后来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康,父别居’的现象”,可知不科学,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由“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可知忽视才德,注重家世。因此可知科举制出现前人才选拔存在的弊端是注重德行,不科学,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九品中正制,忽视才德,注重家世。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学习主题,如论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结合史实对其进行简要论述即可。如论述: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为起点,直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而终结。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国家干部,为统治者分担治理压力,其次是打破传统选官的僵化模式,促进王朝的良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材料中的《道情》,可知“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康有为认为八股之弊,导致清末士子分不清唐宗宋祖,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史学知识的匮乏则成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群体知识世界的一大特征。《范进中举》,揭露了明清封建科举礼教在现实中对人性的残害;《孔乙己》中是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的习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寄予一定的同情,更主要是有力地揭露和控诉腐朽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罪恶。因此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故答案为:
(1)弊端:汉代注重德行:不科学,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忽视才德,注重家世。
(2)论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论述: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为起点,直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而终结。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国家干部,为统治者分担治理压力,其次是打破传统选官的僵化模式,促进王朝的良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材料中的《道情》,可知“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康有为认为八股之弊,导致清末士子分不清唐宗宋祖,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史学知识的匮乏则成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群体知识世界的一大特征。《范进中举》,揭露了明清封建科举礼教在现实中对人性的残害;《孔乙己》中是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的习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寄予一定的同情,更主要是有力地揭露和控诉腐朽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罪恶。因此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7.【答案】(1)“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政治革命”:创立民国;“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主题:爱国主义。
(5)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6)做法: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艰苦学习,努力奋斗,不畏艰难,勇往向前,做一个新时代的有抱负的青年。
【知识点】五四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中国梦”
【解析】【分析】(1)内容:“民族革命”:根据材料“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得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政治革命”:根据材料“不愿君主一人专制”得出,创立民国;“社会革命”:根据材料“不愿少数富人专制”得出,平均地权。
(2)口号:根据材料“1919年5月4日”“有学生以学校为单位来到天安门前集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
(3)内涵:根据材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主题: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主题都是爱国主义。
(5)认识:根据材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得出,当时“青年工作”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6)做法: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青年人的自身责任作答,根据材料“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艰苦学习,努力奋斗,不畏艰难,勇往向前,做一个新时代的有抱负的青年。
故答案为:
(1)“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政治革命”:创立民国;“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2)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 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主题:爱国主义。
(5) 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6)做法: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艰苦学习,努力奋斗,不畏艰难,勇往向前,做一个新时代的有抱负的青年。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年工作的认识。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年人的认识。
18.【答案】(1)评价:罗马帝国的统治充满了劫掠、屠杀、掠夺、毁灭等残暴的军事行动,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2)观点:美国的霸权逐渐消失。
(3)感悟和认识: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世界的和平,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评价: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他们把抢劫、屠杀和掠夺称为帝国”“绘成一种实行残忍的军事征服和毁灭的政策”得出罗马帝国的统治充满了劫掠、屠杀、掠夺、毁灭等残暴的军事行动,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观点:根据材料“美国已不可能重新获得它在50年代的主导地位”得出“如果我们要展开合作的话,就将肯定是没有霸权的合作。”得出美国的霸权逐渐消失。
(3)感悟和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从和平、合作、交流的角度分析即可,如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世界的和平,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故答案为:
(1)评价:罗马帝国的统治充满了劫掠、屠杀、掠夺、毁灭等残暴的军事行动,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2)观点:美国的霸权逐渐消失。
(3)感悟和认识: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世界的和平,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罗马帝国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美国霸权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界局势的认识。
1 / 1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2023·潍坊)“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禅让制,A项正确;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
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
2.(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在潍坊青州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铸造模具(下图)。这 为研究古代货币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图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在潍坊青州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齐国刀币铸造模具(下图)。”结合所学可知,刀币铸造模具属于实物史料,D项正确;
文献史料主要是史书记载,排除A项;
图像史料主要是照片资料,排除B项;
口述史料是历史亲历着对历史史实的陈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实物史料的认识。
3.(2023·潍坊)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一度出现了农民竞相种植春小麦的现象,种麦倍于种稻。其原因在于(  )
A.土地开垦数量增加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稻北麦格局改变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中原地区被金军占据,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了小麦在南方的大量种植,C项正确;
土地开垦数量增加与种植什么农作物无关,排除A项;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中期,排除B项;
南稻北麦格局并未改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4.(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把‘抚九夷以仁’ 当‘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据此可知,唐太宗施行的民族政策是(  )
A.包容 B.理解 C.开放 D.开明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意思是现在我主宰天下,不管是中原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一律养育,可知,这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
包容指宽容大度。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理解的意思是顺着条理进行详细地分析,从而了解,明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
开放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开放政策指的是国与国之间,本题指的是国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实行民族政策的认识。
5.(2023·潍坊)“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机构完善 B.皇权空前强化
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建立了内阁制度,阁权强大时负责票拟奏章,但内阁始终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皇权进一步强化,B项正确;
题目内容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完善,排除A项;
题目内容没有体现文学日趋繁荣,排除C项;
题目内容没有体现文臣地位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明朝皇权强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6.(2023·潍坊)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A.抵制了外来侵略 B.传播了西方文化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维护了清朝统治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抵制了外来侵略,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了资本主义,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了清朝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京师同文馆的相关史实。
7.(2023·潍坊)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这表明(  )
A.君主专制仍存在 B.革命果实被窃取
C.辛亥革命不彻底 D.民主共和难实现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帝制,1912年2月12,宣统帝下诏退位,但仍保留尊号和待遇,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妥协性,不彻底,C项正确;
君主专制仍存在所述违背史实,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
革命果实被窃取所述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民主共和难实现所述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
8.(2023·潍坊)孙中山认识到,民国虽成立十多年,但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为改变这一状况,他(  )
A.开始实业救国 B.参加护国战争
C.发起护法运动 D.推动国共合作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民国虽成立十多年,但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的讲话。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故孙中山在革命晚期积极推动了国共合作,D项正确;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排除A项;
参加护国战争是1915年,排除B项;
发起护法运动在1917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为改变题干现象,孙中山推动国共合作。
9.(2023·潍坊)到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  )
A.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B.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D.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向
【答案】D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全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据题干信息“到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飞跃”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有关,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向,D项正确;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题干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符,排除A项;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题干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符,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与题干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史实。
10.(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依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准确的是(  )
A.古代中国、希腊和阿拉伯民族的数学发明成就
B.古代数学知识的传播
C.古代数学成就异彩纷呈
D.中华民族开放包容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中国古代东汉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欧几里得的数学著作,而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因此反映了古代世界数学成就的异彩纷呈,C正确,A排除;
题干中只有《几何原本》中译本反映了古代希腊数学知识的传播,而没有反映《九章算术》和阿拉伯数字的传播,B排除;
题干反映的并不单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数学成就,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代数学成就的认识。
11.(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爆发冲突,截至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27日,巴以本轮冲突已造成双方 超8830人死亡。某同学查阅了巴以冲突所在位置的地 图,写了一篇巴以地区古代文明的历史介绍,他写了五句话。如果按照写对一句得1分的标准,这篇作业可以得(  )
巴以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属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公元1世纪诞生了伊斯兰教。6世纪时,属于拜占庭帝国统 治范围,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8世纪中期, 属于阿拉伯帝国一部分。该帝国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A.1分 B.2分 C.3分 D.4分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世界古代及中古时期的帝国史实可知,公元前2世纪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句话错误;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第二句话错误;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包含当今的巴以地区,第三句话正确;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包含当今的巴以地区,第四句话正确;阿拉伯数字最早由印度人发明,第五句话错误。综上所述,共有2处正确,即得2分,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及中古时期帝国史的认识。
12.(2023·潍坊)《拿破仑法典》颁布后,法国在其征服的欧洲国家强行推广。这一做法打击了(  )
A.德国的对外扩张 B.俄国的农奴制度
C.法国的启蒙运动 D.欧洲的封建势力
【答案】D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拿破仑法典》颁布后的对外战争过程中,拿破仑把这一法典的许多条文和原则推广到广大被征服地区,从而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D项正确;
《拿破仑法典》只是对封建势力的打击,没有打击德国的对外扩张,排除A项;
拿破仑在进攻俄国中失败,排除B项;
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没有受到《拿破仑法典》的打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
13.(2023·潍坊)建国后的前一百年,美国往往偷取别人的技术。到了1900年,美国开始输出“美式精巧发明”。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 D.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建国后的前一百年,美国往往偷取别人的技术。到了1900年,美国开始输出‘美式精巧发明’。”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结束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密切结合,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美国是领先国家,在电力应用和交通工具方面等取得重大成就,B项正确;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1775年至178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于1861年至 18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发展历程这一史实的准确记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对大国史的基本内容有扎实的基础,同时需要全面准确地提取材料信息,进行问题转换和知识运用。
14.(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下表是联合国发展过程中的系列史实,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  )
时间 史实
1948年 通过决议,向中东地区部署首支维和部队,负责监督执行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达成的停火协定
1968年 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2年 通过《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其销毁公约》
1996年 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通过决议,禁止为恐怖组织提供资金
2005年 设立“联合国和平建设委员会”,以协助刚刚摆脱战乱的国家避免再度陷入冲突
A.禁止发展核武器 B.控制科技发展
C.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D.保证美国霸权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材料中“向中东地区部署首支维和部队”、“通过决议,禁止为恐怖组织提供资金”、“协助刚刚摆脱战乱的国家避免再度陷入冲突”等,都是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所做的贡献,可以得出,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C项正确;
禁止发展核武器是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措施,不是宗旨,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提到联合国控制科技发展,排除B项;
联合国是反对美国霸权,不是保证美国霸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联合国宗旨的认识。
15.(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内容的叙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B.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C.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D.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或者事情进行评价,必须有鲜明的立场,比如是从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对日本大化改新的看法,属于历史评价,C项正确;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均是对客观历史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代日本的认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现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 后来出现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办法审查应试举子的如识才能,比较客观全面。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材料二 部分课程中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内容
语文 历史 美术 音乐
《范进中举》里写到:到 出榜那日,家里 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 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 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 康有为认为: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道情 时文叹 清 徐灵胎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是求才计,谁知道变作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 皇?……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道情:曲艺的一种)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文化》等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前人才选拔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学习主题,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主题明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有提升)
【答案】(1)弊端:汉代注重德行:不科学,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忽视才德,注重家世。
(2)论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论述: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为起点,直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而终结。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国家干部,为统治者分担治理压力,其次是打破传统选官的僵化模式,促进王朝的良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材料中的《道情》,可知“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康有为认为八股之弊,导致清末士子分不清唐宗宋祖,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史学知识的匮乏则成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群体知识世界的一大特征。《范进中举》,揭露了明清封建科举礼教在现实中对人性的残害;《孔乙己》中是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的习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寄予一定的同情,更主要是有力地揭露和控诉腐朽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罪恶。因此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弊端:根据材料一“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后来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康,父别居’的现象”,可知不科学,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由“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可知忽视才德,注重家世。因此可知科举制出现前人才选拔存在的弊端是注重德行,不科学,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九品中正制,忽视才德,注重家世。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学习主题,如论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结合史实对其进行简要论述即可。如论述: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为起点,直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而终结。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国家干部,为统治者分担治理压力,其次是打破传统选官的僵化模式,促进王朝的良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材料中的《道情》,可知“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康有为认为八股之弊,导致清末士子分不清唐宗宋祖,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史学知识的匮乏则成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群体知识世界的一大特征。《范进中举》,揭露了明清封建科举礼教在现实中对人性的残害;《孔乙己》中是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的习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寄予一定的同情,更主要是有力地揭露和控诉腐朽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罪恶。因此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故答案为:
(1)弊端:汉代注重德行:不科学,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忽视才德,注重家世。
(2)论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论述: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为起点,直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而终结。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国家干部,为统治者分担治理压力,其次是打破传统选官的僵化模式,促进王朝的良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材料中的《道情》,可知“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康有为认为八股之弊,导致清末士子分不清唐宗宋祖,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史学知识的匮乏则成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群体知识世界的一大特征。《范进中举》,揭露了明清封建科举礼教在现实中对人性的残害;《孔乙己》中是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的习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寄予一定的同情,更主要是有力地揭露和控诉腐朽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罪恶。因此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7.(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星期天,天气晴朗。正午时分,烈日当空。从下午1时许, 陆续有学生以学校为单位来到天安门前集会。昔日以皇权政治为中心的中央政府机关,成了新知识分子们表达政治意愿的场所。
材料三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梦很快就成为广大青年关注的“第一热词”。“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成为鼓舞当代青年奋力前行的最强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材料四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956年, 胡耀邦在总结全国青年工作时说:“去冬今春,全国就有7000万农村青年参加了积肥运动,积肥8000多亿斤。在同一时期,全国还有十几万名男女青年到边疆去参加建设工作。在工厂矿山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有了 9500个青年先进班组,在基本建设里有了 7500个青年突击队,他们常常超过一般任务定额,有的甚至达到五六倍。”
——摘编自《百年党史大事记》
材料五【五四精神传百年】
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 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六 【薪火相传在青年】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 我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编自2019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分别对应该组织政治纲领中的哪部分内容?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反映青年学生“政治意愿”的口号。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青年运动100多年来不变的主题是什么。
(5)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时“青年工作”的认识。
(6)根据材料四与材料五,作为一个青年人,你应该怎么做?
【答案】(1)“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政治革命”:创立民国;“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主题:爱国主义。
(5)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6)做法: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艰苦学习,努力奋斗,不畏艰难,勇往向前,做一个新时代的有抱负的青年。
【知识点】五四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中国梦”
【解析】【分析】(1)内容:“民族革命”:根据材料“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得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政治革命”:根据材料“不愿君主一人专制”得出,创立民国;“社会革命”:根据材料“不愿少数富人专制”得出,平均地权。
(2)口号:根据材料“1919年5月4日”“有学生以学校为单位来到天安门前集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
(3)内涵:根据材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主题: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主题都是爱国主义。
(5)认识:根据材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得出,当时“青年工作”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6)做法: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青年人的自身责任作答,根据材料“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艰苦学习,努力奋斗,不畏艰难,勇往向前,做一个新时代的有抱负的青年。
故答案为:
(1)“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政治革命”:创立民国;“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2)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 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主题:爱国主义。
(5) 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6)做法: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艰苦学习,努力奋斗,不畏艰难,勇往向前,做一个新时代的有抱负的青年。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年工作的认识。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年人的认识。
18.(2024九下·罗城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拉丁诗人维吉尔说:“记住罗马人, 以法律的名义统治人民,建立通往和平之路。”历史学家塔西佗却说:“他们把抢劫、屠杀和掠夺称为帝国。他们造出了一片沙漠,然后把它称之为‘和平’。”把“罗马的和平”描绘成一种实行残忍的军事征服和毁灭的政策。
——摘编自《全球通史:从公元前500万年至今天》
材料二 美国已不可能重新获得它在50年代的主导地位,同样,再设想哪一个国家会 在一场大规模战争之后取得像美国战后那样的特殊地位,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核时代的战争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战争,而且与之相比更具有毁灭性。如果我们要展开合作的话,就将肯定是没有霸权的合作。
——摘编自《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材料三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大规模冲突再度爆发,过程中导致大量平民被害, 10月28日面对联合国要求停火的决议,以色列表示坚决拒绝,并称将继续捍卫自己。中方代表一直呼吁防止巴以冲突进一步升级,历史证明,武力无法带来和平,以暴制暴只会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与冲突不断,俄乌冲突持续扩大,新一轮巴以大规模冲突加剧,给世界和平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价罗马帝国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感悟与认识?
【答案】(1)评价:罗马帝国的统治充满了劫掠、屠杀、掠夺、毁灭等残暴的军事行动,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2)观点:美国的霸权逐渐消失。
(3)感悟和认识: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世界的和平,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评价: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他们把抢劫、屠杀和掠夺称为帝国”“绘成一种实行残忍的军事征服和毁灭的政策”得出罗马帝国的统治充满了劫掠、屠杀、掠夺、毁灭等残暴的军事行动,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观点:根据材料“美国已不可能重新获得它在50年代的主导地位”得出“如果我们要展开合作的话,就将肯定是没有霸权的合作。”得出美国的霸权逐渐消失。
(3)感悟和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从和平、合作、交流的角度分析即可,如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世界的和平,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故答案为:
(1)评价:罗马帝国的统治充满了劫掠、屠杀、掠夺、毁灭等残暴的军事行动,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2)观点:美国的霸权逐渐消失。
(3)感悟和认识: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世界的和平,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罗马帝国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美国霸权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界局势的认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