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太 空 一 日
杨利伟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作者简介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作者简介
背景资料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10月16日6时许,他按预定计划于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之后,“航天英雄”杨利伟耗时两年亲自撰写了个人传记《天地九重》。该书是中国第一本真实记录太空航天员生活的著作。这本书由20万字和150张珍贵图片组成。本文就是节选自这本书。
背景资料
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背景资料
2003年5月4日俄罗斯“联盟TMA-1”号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受命返回地面时偏离地点400多公里。
背景资料
2003年8月22日巴西第三枚VLS型运载火箭在阿尔坎塔拉航天基地接受最后检测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现场21人被炸死,另有20多人身受重伤。
读准字音
炽热 ( chì ) 负荷 ( hè )
赫兹 ( hè zī ) 五脏六腑 ( fǔ )
聂海胜( niè ) 拍摄 ( shè )
轮廓 ( kuò ) 俯瞰 ( kàn )
舷窗 ( xián ) 遨游 ( áo )
褐色 ( hè ) 稠密 ( chóu )
砰 ( pēng ) 拽 ( zhuài )
步骤 ( zhòu ) 生命无虞 ( yú )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17):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作者自述发射瞬间痛苦难忍——起飞阶段;
第二部分(18-29):我看到了什么——作者所见到的太空奇景——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第三部分(30-39):神秘的敲击声——作者在太空遭遇恐惧敲击声生死惊魂——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第四部分(40-67):归途如此惊心动魄——作者自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整体感知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整体感知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整体感知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整体感知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文本探究
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11)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18)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文本探究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23)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25)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28)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38)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文本探究
2、结合课文,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动作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安然无恙时激动、兴奋之情,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文本探究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景色描写,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文本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
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
文本探究
3.“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心情: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作用: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文本探究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
1、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并结合“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都没有看到长城的事实说明这个说法并不真实,从而表现出作者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文本探究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38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不签字?这么做体现了的什么特点?
作者不签字,是因为技术员模拟的声音,不像是作者在飞船上听到的神秘声音。
表现了他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品质和对航天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文本探究
阅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探究:
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尾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叙述了飞船内的寂静及“我”的期待,叙述了地面人员寻找飞船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文本探究
运用小标题,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另外,小标题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本文在写作形式上采用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归纳主题
本文借助四个小标题,通过写“我”乘坐飞船升空,遨游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飞船落地,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和亲友的热爱,洋溢着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
首都北京、祖国各省区
没有看到长城
“本末倒置”的错觉
神秘的敲击声
飞船舷窗出现裂纹
开伞时飞船晃荡厉害
敢于探索
不怕牺牲
求实严谨
无私奉献
学后感悟
感悟一:我们应佩服杨利伟敢于说“我没有看到长城”的难能可贵的求实严谨的态度。他庄严地肩负起一个航天员的职责,用首飞的经历来促进改进航天技术,把宝贵的经验传给后来的航天员。
学后感悟
感悟二: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行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中国几代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铸就中华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拓展延伸
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个里程碑
第三个里程碑
中国航天事业的三大里程碑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一曲《东方红》,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课后作业
《太空一日》中,作者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自己在太空中遇到危险时的心理活动,使读者感同身受。请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某种情境下人物的心理。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chì) 释然(shì) 负荷(hè)
B.轮廓(kuò) 俯瞰(kàn) 叮嘱(zhǔ)
C.确凿(zhuó) 倒悬(xuán) 模拟(nǐ)
D.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解析:C.有误,“确凿”的“凿”应读作“záo”。故选C。
C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B.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C.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D.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B
当堂检测
解析:A.有误,句子为陈述句,并不表示疑问,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B.正确;C.有误,约数间不能用顿号,所以“百分之八、九十”中的顿号应删去;D.有误,直接引用人物的语言,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的里面。故选B。
当堂检测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身体上之所以能够应付自如,是因为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原因。
B.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一下子透过舷窗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
C.飞船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压力。
D.我在太空还遇到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一个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C
解析:A.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B.语序不当,应把“一下子”调到“透过舷窗”的后面。D.语序不当,应将“一个”放到“至今”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