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生态工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2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4.3生态工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2生物与环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7 20:3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生态工程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经过数年努力,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宁德蕉城区霍童溪流域退化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治理,2022年霍童溪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以烧柴为燃料相比,采用清洁能源会降低生态足迹
B.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生态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态恢复后的霍童溪流域与以往相比,能量输入增加,能量散失减少
D.霍童溪流域的治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2.“鱼一菜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复合耕作体系,将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两种农业进行整合,鱼池和蔬菜池里面的水不停循环,鱼粪成为蔬菜的天然肥料,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一过程也有微生物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一菜共生系统”的设计遵循协调、循环等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B.鱼池适当增加光照可增加水中藻类数量,并降低水中无机盐含量
C.鱼池底泥中的微生物可及时分解鱼粪,为果蔬提供物质和能量
D.“鱼一菜共生系统”可帮助农户降低饲料、肥料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3.广东大雁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为98.4%,有维管植物124科347属493种,有陆生脊椎动物16目45科105种,是一处集生态观光、自然教育、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城郊型森林公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森林公园中有维管植物493种、陆生脊椎动物105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C.和人工林和次生林相比,自然森林公园的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会更低
D.建设森林公园兼顾社会、经济和自然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4.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CO2的过程或活动,碳储量指的是某个时间点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研究者以某流动沙丘上的樟子松(针叶)人工林和某天然榆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态系统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不同成熟林的碳储量分配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碳储量林型 植被碳储量(t·hm-2) 土壤碳储量(t·hm-2)
樟子松成熟林 148.53 49.65
天然榆树林 25.86 38.36
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遵循协调原理
B.在流动沙丘上营造人工林能防风固沙,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阔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并传输到土壤中并稳定储存
D.樟子松人工林的碳汇等于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和
5.我国农村有很多庭院生态系统,如图为某庭院生态系统设计实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大棚中的蔬菜被人和家畜食用,体现了潜在价值
B.该实例体现了人类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该系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
D.该设计中各组分搭配与比例适当,形成结构有序的整体,体现了整体原理
6.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我国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该系统中的分解者之一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7.柞蚕起源于我国山东省鲁中南地区,其茧丝的产量仅次于家蚕,因喜好食用柞树叶而得名,但在一些地区超量放养柞蚕,造成柞园植被破坏。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在放养柞蚕时需合理确定放养量;同时采取移栽适龄柞树、种植灌木类中草药、草菇及阴生植物等措施对柞园进行生态修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人们通过柞蚕吐丝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柞蚕的直接价值
B.确定放养量、移栽适龄柞树等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C.将柞蚕养殖和渔业结合,利用柞蚕粪作鱼饲料养鱼,可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D.通过该实例充分说明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良好发展前景
8.某地区设计实施了一种新型庭院生态工程模式,该模式的物质流向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式需依据自生原理有效选择庭院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B.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C.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需要来自外部能量的输入
D.该模式通过图示回用措施,增大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
9.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海绵城市中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海绵城市中的湿地,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主要体现了协调原理
C.利用绿地对降水进行过滤、净化后再排入水体,可减少水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D.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水体旱季呈现水清岸绿,雨季合理蓄排,确保城市安全、绿色
10.近年在宋庄蓄滞洪区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该地区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格局的绿色安全屏障,下列对生态修复措施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选择含微生物的填料置于湿地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B.选择耐涝的本地植物是考虑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C.选择同时具备经济和观赏价值的生物体现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
D.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生物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
11.生态工程倡导“无废弃物农业”的建设。农业废弃物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经过处理后可作为燃料、肥料、饲料、工业原料等,不仅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品竞争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建设要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
B.“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循环原理,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C.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可实现非生物环境中全部元素的循环利用
D.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依据整体原理,应选择当地树种
12.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中国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促进基因流动、协同进化等直接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B.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C.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恢复湿地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是循环原理的体现
13.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中这样说: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B.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会导致劳动力不足
C.“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协调、自生等原理,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D.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身体力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4.生物多样性指数可以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湿地类型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降低,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
B.很多地方政府注重湿地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体现了整体原理
C.湿地生态公园吸引无数游客观光旅游,实现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最大化
D.积极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预防其退化,要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层次采取措施
15.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下图是生物氧化塘内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和协调等原理
B.生物氧化塘处理污水主要利用的是B层中的藻类和细菌,二者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
C.在该氧化塘中引进硝化细菌有利于对污水的处理
D.如果在出水处增设植物浮床,有利于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还可以帮助减少藻类的排放
1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图是黄河流域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发生净化作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黄河保护的问题,正确的是( )

A.在该河流的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繁殖
B.黄河流域也曾被重工业中的有毒物质重度污染,且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说明此时黄河的抵抗力稳定性已被破坏,移除这些有毒物质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为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的盐碱地,科学家在盐碱地地区开创了“上粮下藕、藕鱼套养”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上粮下藕”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实现立体复合种养
D.粮食区可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循环利用,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多选题
17.生态恢复是指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以减轻其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恢复某河段流域的“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环保人员选择该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河段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在水体—河岸带不同位置上选择不同的植物,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该河段生态恢复的尽快实现离不开环保人员的管理,也离不开河段自身的调节能力
18.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B.可根据当地水分状况和土壤条件,进行植树种草,大量引入外来物种
C.建立饲养场等综合开发治理可能会带来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D.使用养殖场家畜粪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利于当地植被的生长
19.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结构和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下图所示为一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B.该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遵循了循环、整体等生态工程原理
C.该农业生态系统与外界之间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
D.奶牛、龙虾粪便中的元素可分别流向龙虾、甘薯
20.科学家在长白山地区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外,硕大的芋叶对青蛙、泥鳅有很好的遮阴和驱避害虫作用,结合频振灯诱杀、自然天敌昆虫和青蛙的害虫捕杀,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如图为该共养体系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其中a2、b3、d1、d2表示同化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共养体系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 ( a2 + d1 )×100%
C.该共养体系内信息沿营养结构单向传递
D.该共养体系突出体现了整体、协调等原理
三、非选择题
21.农田灌溉水和生活污水若大量汇入河流容易导致河流发生水体富营养化,下图为某村落为解决生活、生产废水污染问题,同时发展农村综合型生态工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生态沟渠中利用生态浮床可种植多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将生态沟渠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 ,网箱养殖的蟹既能以沟渠中的浮游动植物为食,也能以有机碎屑为食,则蟹在该生态系统中充当 成分。
(2)当地农民选择在生态浮床上主要种植可食用的水芹菜和茭白,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则;种植的植物既能为水产养殖提供部分食物,又能从水体中大量吸收 ,从而防止汇入河流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3)若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未经过曝气池处理直接排入网箱养殖区,会导致鱼虾大量死亡,其原因是 。
(4)农民将曝气池的残渣和生态沟渠的底泥返同田间,田间产出的农作物更多地作为饲料投入养殖区,这两种做法分别 (填“增大”或“减小”)该村落的生态足迹。
(5)若用类似的生态沟渠净化工业废水(含多种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在改变生态浮床区种植的植物种类同时也不在适合发展水产养殖,原因是 。
22.信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总面积1699.40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1483.67公顷,湿地率为87.31%。为更好地保护两岸的天然湿地,政府提出了两种护岸方案:一是自然植被护岸,二是抛石自然护岸,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植被护岸时,引入植物考虑了春季开放的迎春花、夏季的月季、秋季的枫叶林等植被,这利用了群落的 特点;对湿地原有植物进行梳理,适当移植和补植,补植植物时主要以本土树种为主,而不是引入外来植被,原因是 ,这也遵循了生态学基本原理中的 原理。
(2)研究人员欲调查两岸湿地改造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其调查步骤为准备→ →统计和分析。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两岸湿地物种丰富度也明显较高,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
(3)信江水势平缓,根据其生态特点和生态功能,最好选择 护岸方案,理由是 。
23.为更好地解决某地的水污染问题,人们采用生态浮床(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对被污染的小型湖泊进行修复,成效颇丰。
(1)据图分析,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除了能量的输入外,还包括能量的 的过程。
(2)湖泊的水体被有机污水轻度污染,水中溶氧量在最初一段时间会下降,其原因是 。
(3)治理该湖泊时,科研人员往往还会在湖泊中放养食草性鱼类,以控制水体中的藻类植物生长,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获得渔产品的持续高产,需要合理地确定该湖泊的载鱼量,这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 。
(4)在湖泊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
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种设计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24.以前某地农村的农作物秸秆都是作为燃料燃烧,而农户和家畜的粪便等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后来逐步开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下图是当地现在的生态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生态农业所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有 (答出两点),
(2)家畜的粪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有人认为是家畜粪肥可为农作物提供能量和物质,该叙述 (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
(3)农作物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 。
(4)农作物的秸秆可作为饲料饲喂家畜,再将家畜粪便作为肥料投放到农田,与将稻秆焚烧后用草木灰还田相比,该方式除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答出两点)。
25.珊瑚礁生态系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虫是一种体型微小的腔肠动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钙质“骨骼”能形成珊瑚礁,因体内有共生的虫黄藻而色彩斑斓。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一种珊瑚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对其他物种影响也很大,可初步确定是该群落的 。大多数珊瑚礁生长的水深范围是0~50米,影响造礁珊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2)不同含碳物质的碳元素中同位素13C含量不同,13C值是追踪生物食源的常用指标。下图1表示珊瑚虫食源相关物质的13C的来源及13C含量相对值。(虫黄藻和珊瑚虫的13C值分别用13CZ和13CH表示)
①珊瑚虫的13C含量会因其营养来源发生变化,珊瑚虫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越大,13CH值就 。
②分别从珊瑚礁区1和礁区2随机采集珊瑚,检测虫黄藻密度、13CZ值和13CH值,结果如图2、图3 所示 (△13C值=13CH值-13CZ值)。
已知珊瑚礁区1水体更清澈,虫黄藻光合作用强度更高,但研究显示两个礁区的珊瑚共生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并无明显差别,结合图1图2和图3分析,礁区1的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的策略是 。礁区2的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的策略是 。
(3)珊瑚对环境变化及为敏感,若长时间高温胁迫会导致珊瑚虫体内虫黄藻减少或虫黄藻失去颜色,出现白化现象,珊瑚虫死亡。针对已经发生大面积不可逆白化的退化珊瑚礁,修复该生态系统时,选择适量的珊瑚等多种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遵循了 原理。目前比较成熟的修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人工移植:采摘供体珊瑚移植到退化区域,主要利用珊瑚旺盛的无性繁殖能力;一种是人工培植:供体珊瑚排卵时,收集受精卵,在养殖场内人工养殖后投放到退化区域。据此分析人工培植的生态学优势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与以燃柴为燃料相比,采用清洁能源会降低生态足迹,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实用意义。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生态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
C、生态恢复后,生态恢复后的霍童溪流域生物多样性增多,通过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增多,同时以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也增多,C错误;
D、霍童溪流域的治理既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个组分之间的比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C。
2.C
【分析】生态工程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解】A、“鱼一菜共生系统”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所以遵循了协调、循环等生态工程基本原理,A正确;
B、鱼池适当增加光照,可以增大藻类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藻类的数量,进而促进植物对水体中无机盐的吸收利用,降低水中无机盐的含量,B正确;
C、鱼池底泥中的微生物可及时分解鱼粪,能为果蔬提供物质,但不能为果蔬提供能量,C错误;
D、“鱼一菜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复合耕作体系,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帮助农户降低饲料、肥料用量,减轻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C。
3.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观赏和旅游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B、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森林公园中有维管植物493种、陆生脊椎动物105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B正确;
C、和人工林和次生林相比,自然森林公园的营养结构更复杂,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会更低,C正确;
D、建设森林公园兼顾社会、经济和自然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错误。
故选D。
4.C
【分析】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 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等方面。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 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 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等。
【详解】A、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不遵循协调原理,此外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容易爆发病虫害,因此不应单一种植樟子松的人工林,A错误;
B、在流动沙丘上营造人工林能防风固沙,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碳储量指的是某个时间点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阔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并传输到土壤中并稳定储存,C正确;
D、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CO2的过程或活动,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樟子松人工林的碳储量等于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和,D错误。
故选C。
5.A
【分析】1、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1)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
(3)生物多样性还具有许多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潜在价值。
【详解】A、大棚中的蔬菜被人和家畜食用,体现了直接价值,A错误;
B、该实例使得废物资源化,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B正确;
C、建立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做燃料,沼渣经过处理可以用作肥料,蔬菜等可以用于喂养鸡鸭,从而缓解了农村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C正确;
D、生态系统需各组分搭配与比例适当,形成结构有序的整体,体现了生态工程中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A。
6.C
【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详解】A、由图观察可知,赤松茸接种在以秸秆发酵的栽培基料上,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正确;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C。
7.B
【分析】1、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的等方面;潜在价值:尚不太清楚的价值。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协调、循环、整体。
【详解】A、利用柞蚕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其直接价值,A正确;
B、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是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因此确定放养量、移栽适龄柞树等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不是整体原理,B错误;
C、将柞蚕养殖和渔业结合,利用柞蚕粪作鱼饲料养鱼,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C正确;
D、通过这个实例,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说明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D正确。
故选B。
8.A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整体(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该生态工程通过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自生原理),能实现农户脱贫和庭院人居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整体原理),同时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循环原理),考虑到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适应(协调原理),A正确;
B、人和动物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该庭院生态工程能够实现能量多级利用,但仍需要外部的能量输入,如太阳光能,C错误;
D、该模式通过图示回用措施,减小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D错误。
故选A。
9.A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
2、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自生指系统中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转化率较高;协调指生态工程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整体指首先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结构,其次建设生态工程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详解】A、海绵城市中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
B、协调指生态工程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海绵城市中的湿地,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主要体现了协调原理,B正确;
C、降水中含有一定的污染物,利用绿地对降水进行过滤,净化后再排入水体,可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C正确;
D、题干信息: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见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水体旱季呈现水清岸绿,雨季合理蓄排,确保城市安全、绿色,D正确。
故选A。
10.A
【分析】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自生原理: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整体原理:充分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详解】A、选择含微生物的填料置于湿地中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B、选择耐涝的本地植物,不仅成活率高,而且体现着当地的生态景观特点,这是充分考虑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B正确;
C、选择同时具备经济和观赏价值的生物考虑到建设生态工程遵循的整体性原理,体现了生态与社会、经济相结合,C正确;
D、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化学元素,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使水域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A。
11.A
【分析】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详解】A、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A正确;
B、“无废弃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原理,极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可实现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某些尤其是有害元素不需要,所以不是全部元素,C错误;
D、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不一定局限于选择当地树种,D错误。
故选A。
12.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这属于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A错误;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做到协调发展,B正确;
C、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遵循整体原理要求构建生态工程是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以及生活条件,发展经济,恢复湿地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整体原理的体现,D错误。
故选B。
13.B
【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排放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垃圾堆放等;形成酸雨的原因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大量使用氯氟烃、四氯化碳、甲烷等物质,加速了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荒漠化、过度利用与消费,大量的野生生物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等。
【详解】A、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A正确;
B、人口增长过快不会导致人口老龄化,B错误;
C、“桑基鱼塘”中蚕粪喂鱼,塘泥肥桑,兼顾自然-社会-经济效益,运用了循环、协调、整体、自生等原理,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C正确;
D、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参与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理念,支持可持续发展政策和项目,并勇于创新和实践。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一份力量,D正确。
故选B。
14.C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
【详解】A、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下降会导致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A正确;
B、湿地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整体原理,B正确;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观光旅游是直接价值的一方面,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积极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预防其退化,要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层次采取措施,D正确。
故选C。
15.B
【分析】据图分析:A层中有机物被各种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产物到B层中可与细菌代谢产物一同被藻类利用产生O2,而O2又可被好氧型细菌所利用,由此可知生物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和协调等原理,且B层中的藻类和细菌具有种间互助关系。
【详解】AB、A层中有机物被各种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产物到B层中可与细菌代谢产物一同被藻类利用产生O2,而O2又可被好氧型细菌所利用,因此B层中的藻类和细菌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和协调等原理,A正确、B错误;
C、硝化细菌能利用NH3氧化成HNO2再氧化成HNO3的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转变成的NO3-,可以被植物吸收,有利于污水的净化,C正确;
D、植物浮床可以吸收无机盐,还能遮光阻止藻类生长,安排在出水口处合理,D正确。
故选B。
16.A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详解】A、AB段藻类减少,释放的氧气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消耗了更多的氧气,因此水体中溶解氧减少。由于AB段细菌将有机物分解形成了较多的NH4+等无机盐离子,为藻类生长繁殖提供的无机盐增加,因此BC段藻类大量繁殖,A正确;
B、“不足以消除”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被破坏,移除有毒物质,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繁殖的条件,遵循自生原理,B错误;
C、“上粮下藕”是指鱼塘种藕,在鱼塘旁边的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在粮食区还可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动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A。
17.ABD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A、甲、乙、丙、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该河段具有土壤条件及繁殖体,所以该河段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
C、在水体—河岸带不同位置上选择不同的植物,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错误;
D、该河段生态恢复的尽快实现离不开环保人员的管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也离不开河段自身的调节能力,恢复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ABD。
18.ACD
【分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2)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详解】A、矿区废弃地的土壤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图示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A正确;
B、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
CD、种植的牧草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动物的粪便可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可为植物提供肥料,利于当地植被的生长,养殖的动物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建立饲养场等综合开发治理可能会带来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CD正确。
故选ACD。
19.ABD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
①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②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③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④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需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考虑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
【详解】A、据图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A正确;
B、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结构和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遵循了循环、整体等生态工程原理,B正确;
C、该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外界之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交换,C错误;
D、据图中信息可知,奶牛、龙虾粪便中的元素可分别流向龙虾、甘薯,D正确。
故选ABD。
20.BD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 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 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 考虑环境容纳量。整体是指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 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 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 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 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详解】A、该共养体系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
B、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2 +d1,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b3,因此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 /( a2 +d1)×100%,B正确;
C、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方向往往是双向的,如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双向传递,C错误;
D、该体系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突出了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整体(各组分有适当的比例、产生经济效益等)等生态学原理,D正确。
故选BD。
21.(1)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消费者和分解者
(2) 整体、协调 含N、P的无机盐
(3)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分解者在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时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鱼虾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4)减小和增大
(5)工业废水主要含多种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所以应选择能吸附重金属离子和耐毒能力强的植物,并且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后不易分解和排除,会沿食物链发生富集作用,所以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
【详解】(1)图示为人工构建的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网箱养殖的蟹既能以沟渠中的浮游动植物为食,也能以有机碎屑为食,则蟹在该生态系统中充当消费者和分解者。
(2)当地农民选择在生态浮床上主要种植可食用的水芹菜和茭白,即考虑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还考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原则;种植的植物既能为水产养殖提供部分食物,又能从水体中大量吸收含N、P的无机盐,从而防止汇入河流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3)由于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分解者在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时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从而导致鱼虾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所以若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未经过曝气池处理直接排入网箱养殖区,会导致鱼虾大量死亡。
(4)农民将曝气池的残渣和生态沟渠的底泥返同田间,减少了垃圾的排放,属于减小生态足迹;田间产出的农作物更多地作为饲料投入养殖区,这样可延长食物链,会使能量损耗增加,因此会增大生态足迹。
(5)由于工业废水主要含多种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所以应选择能吸附重金属离子和耐毒能力强的植物,并且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后不易分解和排除,会沿食物链发生富集作用,所以该水域也不在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
22.(1) 季节性 本土树种能更好的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外来植被可能不适应本地气候环境而无法存活或充分适应环境且没有天敌等容易造成生物入侵,进而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协调
(2) 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 两岸湿地处于水陆交接处,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能够为更多的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等
(3) 自然植被 该方案能够更好地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等
【分析】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次生演替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详解】(1)春季开放的迎春花、夏季的月季、秋季的枫叶林等植被,不同植物生命历程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时间结构)。本土树种能更好的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外来植被可能不适应本地气候环境而无法存活或充分适应环境且没有天敌等容易造成生物入侵,进而破坏当地生态系统,所以补植植物时主要以本土树种为主,而不是引入外来植被,这也遵循了生态学的协调原理。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步骤为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两岸湿地处于水陆交接处,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能够为更多的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等,所以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两岸湿地物种丰富度也明显较高。
(3)自然植被能够更好地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等,所以根据其生态特点和生态功能,最好选择自然植被护岸方案。
23.(1) 生产者所固定的光能(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传递、转化、散失
(2)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3)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 生态位 自生
【分析】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1)由图可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所固定的光能(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2)湖泊的水体被有机污水轻度污染,其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个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因此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在最初一段时间会下降。
(3)根据该湖泊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鱼产品的持续高产。该设计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自生原理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繁殖和自我设计等一系列机制,在湖泊修复过程中,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种设计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24.(1)整体、循环
(2) 不合理 农作物不能利用家畜粪肥中的能量
(3)分解者
(4)减少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元素;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由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维持其稳态。
【详解】(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上图所示生态农业中家畜的粪便用于沼气生产,沼渣、沼液用于肥田,沼渣还可以作为食用菌的饲料,菌渣可用作家畜的饲料,因此遵循了循环原理,该区域各个系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因此遵循了整体原理。
(2)农作物不能直接利用粪肥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因此家畜粪肥可为农作物提供能量和物质,该叙述不合理。家畜粪肥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形成矿质养料才能被农作物吸收,而粪肥中的能量则被分解者利用。
(3)农作物秸秆自然分解,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完成的,其能量流向分解者。
(4)与将稻秆焚烧后用草木灰还田相比,该方式除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外,还具有的优点是:减少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元素;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25.(1) 优势种 光
(2) 越小 礁区1的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 礁区2的虫黄藻密度偏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动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
(3) 协调和自生 不会对供体区域的珊瑚造成一定伤害增大修复区域珊瑚的遗传多样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1)某一种珊瑚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对其他物种影响也很大,可初步确定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大多数珊瑚礁生长的水深范围是0~50米,影响造礁珊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
(2)①珊瑚虫从虫黄藻获得物质和能量时13C含量相对高, 而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时13C含量相对低, 因此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越大时13C值就越小。
②由图3结果可知,礁区1的△13C值接近于0,所以礁区1的珊瑚虫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很小,因此,礁区1的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珊瑚共生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是在共生的虫黄藻光合作用较强、密度较高的水体,珊瑚共生体以虫黄藻光合作用为主要能量来源(自养为主);在共生的虫黄藻光合作用较弱、密度较低的水体,珊瑚共生体通过提高摄取浮游生物的比例补充能量供给(增加异养比例)。
(3)修复该生态系统时,选择适量的珊瑚等多种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了协调、自生原理。比较成熟的修复技术有两种可知,人工培植的生态学优势是不会对供体区域的珊瑚造成一定伤害增大修复区域珊瑚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