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7 22:4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 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 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教学难点: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三、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过“诗圣”杜甫的《石壕吏》,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师生齐背)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他的传奇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次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去触摸他最细腻的情感。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安史之乱。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安史之乱起来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来因为上疏营救宰相房珀,得罪了皇帝,被诬为房党,于乾元元年(758)贬作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因事回洛阳。第二年春天从洛阳返华州途中,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感触很深,就写出了辉煌的诗篇“三吏、三别”。这年华州一带闹饥荒,加上他对朝政有所不满,就决心抛弃了官职,长途跋涉入蜀,辗转西行,历尽险阻,最后抵达成都。 (二)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古诗。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佳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第二年的八月,一场暴风兩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文体知识: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1)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如曹操的 《短歌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四)初读诗歌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酒江郊,高者/挂罥 (juàn)长 (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 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 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末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如下: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五)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找出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主要写秋风怒号,卷走屋上茅草,茅草飘飞的景象。 第二节:写群童公然抱茅离去,诗人呼喊制止却无能为力,只能独自叹息。 第三节:描绘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全家遭受风雨侵袭,生活困苦的情景。 第四节:表达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希望有广厦千万间以庇寒士的感慨和愿望,体现出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六)深入探究 1.请从修辞、炼字或描写的角度分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北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怒号”将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威力之大,使人如间秋风咆哮,形象生动。 正面描写秋风之大 侧面描写秋风之恶 动作描写,“卷”“飞”“酒”“挂膏”“飘转”等动词细致北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表现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 2.归来倚杖自叹息--为何而叹? 一叹自身之苦一—茅草屋被吹破,余日难过。 二叹顽童幼稚,不明诗人痛苦。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云墨色”“昏黑”,写出天空在大风后马上变得阴沉、黑暗,暗示大雨将至,渲染出阴暗、愁惨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烘托出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 4.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所体现的诗人的胸怀。 在狂风暴雨的秋夜,诗人脑海里不只是想到“吾庐独破”,而且还联想到与自己有相同遭遇的“天下寒士”的 茅屋俱破,关心的是“大庇天下寒士”,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代价这是一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 5.从简历中,我们能看得出来,杜甫生活得并 不容易。可他在经历秋风吹破茅屋的事件时只有49岁,为什么要用一个“老”宇自称? 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 “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①“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②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当时社会的北气然饭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会困不堪。 6.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修辞、表达方式等。 (七)总结升华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八)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写一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急
群童盗茅——叹
漏雨难眠——悲
推己及人——忧
巩固练习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3.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的呼喊。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 !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
6.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
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创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8.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探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答案】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底天下寒士俱欢颜。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颤。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