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分层作业(含答案 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分层作业(含答案 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8 11:06:28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分层作业
(
基础巩固
)
1. 默写。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
(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表达了词人既是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的句子是:
66
(3)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
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反映出来的词句是:
(4)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
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词句是;

(5)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 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词句是:
)
(6)在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着相同寥廓意境的句子是;
2.下列对《定风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 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
B. 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
C.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
D. 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
3.下列对《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②。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①这首调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②豪英:出色的人物。③二十余年:二十多 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④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
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A. 首句忆往昔,再现了二十多年前与豪英午桥宴饮的欢乐场景。
B. “杏花”与“吹笛”两个句子,有声有色,视听结合,画面感极强。
C. “闲”字写词人夜间登上小阁,赏雨后初晴之景的愉悦与闲适。
D. 上片重在记叙描写,下片重在议论抒情,今昔对比,浑成自然。
4.下列对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
A. 建康是南京古称。除此之外,南京还被称为“石头城”“金陵”“建业”等。
B. 上片将秋月比作飞镜,明镜照出白发,白发引发悲问,由望月到问月,过渡巧妙而又自然。
C. 下片中“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化用杜甫诗句并赋予新意。
D.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的矛盾结合起来,体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5.对《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成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A.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时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
关那畔行”。
B.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北风,从来都是音声肃杀,听
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
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D. “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清苦和古今幽恨,这是纳兰对自己身世的独特感悟,抒发了奉使
出塞内心极度的凄惘之情。
6.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从字数上看,这首词属于 ,涉及到的两个神话
传说是
7.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句运用 _的表现手 法,借 的静景和 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
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
能力提升
)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8-9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②。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①这首调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②豪英:出色的人物。③二十余年:二十多
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④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
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8. “二十余年如一梦”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 “梦”中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你是否同意该说法 简要阐述
理由。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10-12小题。
定风波·幕春漫兴①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作者闲居带湖之作。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词中“插花”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玉米地里还插花着种豆子。
B. 醉中插花归,花重压折轴。 (苏轼《答王巩》)
C. 邳州插花做鞋技艺享誉全国,游客们对这些绣花鞋赞不绝口,争相购买。
D. 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 (袁宏道《瓶史》)
11. 衬托手法在这首词中很突出,请结合句子加以分析。
12. 对这首词的情感,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落寞失望, 一种是心怀希望。请结合“飞燕,来时相
遇夕阳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
拓展延伸
)
阅读下面的唐诗及元曲,完成完成13—14题。
【甲】子夜昊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3. 【甲】 「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捣衣声等。
14 . 【甲】 【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请作简要说明。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分层作业
(
基础巩固
)
1. 默写。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66
(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表达了词人既是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的句子是:
66

_
(3)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
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反映出来的词句是:
(4)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
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词句是;

(5)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
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词句是:
y
(6)在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着相同寥廓意境的句子是:
【答案】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4)被白发,欺人奈何
(5)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6)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解析】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定要在透彻理 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诗默写要重点注意“蓑、萧瑟、
斫、婆娑、戍垒”这些字词不要写错。
2.下列对《定风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 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
B. 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
C.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
D. 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
【答案】1.C
【解析】1.本题考查词的理解与分析
C.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
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本项说法错误。故选C。
3.下列对《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②。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9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①这首调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②豪英:出色的人物。③二十余年:二十多 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④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
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A. 首句忆往昔,再现了二十多年前与豪英午桥宴饮的欢乐场景。
B. “杏花”与“吹笛”两个句子,有声有色,视听结合,画面感极强。
C. “闲”字写词人夜间登上小阁,赏雨后初晴之景的愉悦与闲适。
D. 上片重在记叙描写,下片重在议论抒情,今昔对比,浑成自然。
【答案】3.C
【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词内容。
C. “赏雨后初晴之景的愉悦与闲适”理解分析不正确。 “闲”字写词人夜间登上小阁,赏雨后初晴之
景的百无聊赖与闲散无聊故选C。
4.下列对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
A. 建康是南京古称。除此之外,南京还被称为“石头城”“金陵”“建业”等。
B. 上片将秋月比作飞镜,明镜照出白发,白发引发悲问,由望月到问月,过渡巧妙而又自然。
C. 下片中“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化用杜甫诗句并赋予新意。
D.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的矛盾结合起来,体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答案】4.D
【解析】4.本题考查赏析理解诗歌内容。D“体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有误,从“把酒问姐娥:被 白发,欺人奈何“听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等句子可知,作者运用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自己的政 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这首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苦闷情绪结合起来,
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故选 D。
5.对《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A.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时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
关那畔行”。
B.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北风,从来都是音声肃杀,听
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C.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
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D. “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清苦和古今幽恨,这是纳兰对自己身世的独特感悟,抒发了奉使
出塞内心极度的凄惘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D.理解有误,“古今幽恨几时平”不仅仅是作者对自己的感悟,而
且是纳兰性德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故选D。
6.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从字数上看,这首词属于 ,涉及到的两个神话
传说是
【答案】小令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分类及内容的分析理解。
第一空:小令在五十八个字以内,这首词共四十九个字,所以从字数上看,属于小令。
第二空和第三空: “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意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白 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句中的“恒娥”指的是嫦娥,涉及的的神话传说是嫦娥奔月。 “听去 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为: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电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
的光辉更多。句中的“听去桂婆娑”涉及到的神话传说是吴刚伐桂。
7.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句运用 _的表现手 法,借 的静景和 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
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答案】动静结合杏花疏影吹笛到天明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本句意为: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奏着竹笛直至天明。
“杏花疏影里”为静景, “吹笛到天明”为动景,动静结合,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 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
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
能力提升
)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8-9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②。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①这首调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②豪英:出色的人物。③二十余年:二十多 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④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
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8.“二十余年如一梦”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 “梦”中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你是否同意该说法 简要阐述
理由。
【答案】8.二十年沧桑如梦,陈与义的“梦”中蕴含着因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人生如寄带来的怅惘
之情;辛弃疾通过梦回军中杀敌建功,表达为国建功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感伤。
9.示例一:同意。作者追昔抚今怅落寞,愁苦伤感, 一想到千古兴亡事,被渔夫编成歌曲传唱(或都成
为渔唱樵歌”),愁苦便淡去许多,变得旷达。 (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不同意。把国家的兴亡和人生感慨都托付于渔夫的歌唱之中,貌似旷达,实则表现内心寂寞
和悲凉(或消极和无”)。
【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情感主旨。
结合“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梦,我虽身在, 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结合作者的经历可知,他在政和三年(113年)做官后,曾贬,特别是请康之变,北宋 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 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急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 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二,战事连连 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陈与义的“梦”
中蕴含着因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人生如寄带来的怅惘之情。
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诗句的意思是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 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通过对“醉里“和“梦回”的描写,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沙 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据此可知,辛弃疾通过梦回军中杀敌建功,表达为国建功的
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感伤。
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诗歌尾句的能力。
考生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只要能结合诗意和词人的情感自圆其说即可。
如果回答“同意”,其理由是:这首词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 回顾。下片岩开一笔,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尾句“古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愁苦便淡去许多后,沉挚的悲感
化为旷达的襟怀。
如果回答“不同意”,其理由是:尾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意思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 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欧唱,人生悲慨、国恨家仇,除了渔夫们还 在半夜低声传唱,还有谁能记得呢,这句诗表次的是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寂寞和悲凉, 所以,尾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只是看起来是择发旷达之情,实际上择发的是消极和无奈,表达
的并不是作者的旷达之情。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10-12小题。
定风波·幕春漫兴①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作者闲居带湖之作。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词中“插花”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玉米地里还插花着种豆子。
B. 醉中插花归,花重压折轴。(苏轼《答王巩》)
C. 邳州插花做鞋技艺享誉全国,游客们对这些绣花鞋赞不绝口,争相购买。
D. 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 (袁宏道《瓶史》)
11. 衬托手法在这首词中很突出,请结合句子加以分析。
12. 对这首词的情感,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落寞失望, 一种是心怀希望。请结合“飞燕,来时相
遇夕阳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0.B
11.少日逢春的狂欢衬托老去逢春的孤寂,突出了词人带湖生活的悠闲和淡淡的落寞心情.
12.示例一:我同意第一种说法。暮萧瑟之景,燕子归去,青春不再,更让人感到老去的凄凉,国事日
衰,让他心生落寞失望之情。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种说法。日薄西山萧瑟之景,燕子的一声呢喃,带来了春的希望,暗示词人虽免
官闲居,但报国之心犹在,希望被再次重用。
【解析】10.本题考登古诗词中实词的意思。
本词中插花是指戴花,A 项中的“插花意思是“夹杂交错”, C 项中的“插花是“绣花”的意思,
D项中的“插花指把各种供观赏的花适当地搭配着插进花瓶、花篮里”;故选B。
1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上阙以“少日”衬托“老去”。 “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 一旦春天 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 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 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 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
马”,连酒也不想喝了,突出了词人的落寞心情。
12.本题考查词人的思想情感。
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这时的诗人正值悲伤之际,闲居带湖的生活以及被罢官后 的落寞心情让他更加觉得悲凉,以至于看到春风吹掉了花瓣,燕子飞于春风之中这样的春景,在诗人眼里 也满是萧条,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被罢官的愤懑之情,然而尾句写到燕子于夕阳中遇到春天
的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抱有信心。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意为“是那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
阳中与春相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 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两种说法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词句的理解,分析词
人要表达的情感,言之有理即可
(
拓展延伸
)
阅读下面的唐诗及元曲,完成完成13—14题。
【甲】子夜昊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3. 【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 、捣衣声等。
14. 【甲】 【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13.月、秋风(风)
14.同: 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解析】13.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 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写了
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1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成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 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成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 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起,情景一体,抒发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 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 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 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