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3章、第4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2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3章、第4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2生物与环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7 20:4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3章、第4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其摄入量的比例
C.光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也可作为信息调节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D.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跳舞”招来同伴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2.进行生态研究时,经常需要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得重要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需要分析农民对作物秸秆的处理
B.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所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C.样方法可用于调查群落丰富度,黑光灯诱捕法只能调查种群密度
D.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时最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并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小动物的种类数
3.在我国某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B.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C.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a、c分别处于第一、三营养级,其生态位并不重叠
4.“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下列关于诗句中描写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农业生态系统
B.葛藤是生产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C.黄鸟是消费者,能减慢物质循环
D.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中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在热带地区,存在着热带雨林、草原和荒漠等多种群落类型。相比其他群落,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更高,垂直结构更复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于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动物类群的每个种群数量都较高
B.热带雨林垂直结构更复杂是因为灌木层又分为多个层次
C.与热带草原相比,热带雨林和热带荒漠群落不存在季节性
D.热带荒漠相比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具有更高的恢复力稳定性
6.随着花椒林龄增加,花椒根际土壤呈现弱酸化、土壤养分整体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8年林龄花椒根际土壤的养分和物种丰富度最高,15年林龄的次之,3年林龄的最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花椒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土壤中养分呈现下降趋势是因为花椒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有机物
C.花椒根际土壤向弱酸性转变是因为根系向土壤中大量分泌乳酸所致
D.3种林龄的花椒林中,林龄为8年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高
7.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生态工程通过“加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②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③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
④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⑤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⑤
8.如图食物网中,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则猫头鹰的体重若增加1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的重量(  )

A.400g B.450g C.2500g D.2800g
9.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芦苇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C.图中B区的优势植物为芦苇,芦苇长势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海拔高度不同的C、D两区域分布着不同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10.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的原型是大熊猫“芝麻”。大熊猫分类上属哺乳纲食肉目,如今却喜好食“素”,主要以箭竹为食,也会取食竹鼠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由食“荤”到食“素”的变化属于变异,是食物诱导其突变所导致
B.竹鼠、大熊猫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它们与其他生物一起组成群落
C.分析大熊猫粪便可初步确定其种群密度,但粪便中的能量不来自其同化量
D.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可提高大熊猫的物种多样性
11.2023年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的原型是大熊猫“艺麻”。大熊猫分类上属哺乳纲食肉目,如今却喜好食“素”,主要以箭竹为食,也会取食竹鼠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析大熊猫粪便可初步确定其种群密度,但粪便中的能量不来自其同化量
B.大熊猫由食“荤”到食“素”的变化是变异导致基因频率定向变化的结果
C.竹鼠、大熊猫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它们与其他生物一起组成群落
D.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其可提高大熊猫的物种多样性
12.我国是香蕉生产和消费大国,香蕉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人工种植的香蕉大多是三倍体.依靠无性生殖来繁殖后代.在感染香蕉枯萎病菌后会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给香蕉产业带来巨大损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相应拮抗菌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B.香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三倍体香蕉减数分裂时的基因重组对其进化有重要意义
D.染病后香蕉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其遗传多样性较高
13.研究人员在长白山苔原带的牛皮杜鹃一笃斯越橘群落和小叶章一牛皮杜鹃群落一定区域内放置开顶式增温箱,3年后检测各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从群落中随机抽取的两个个体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群落 处理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 对照 0.79±0.001a
增温 0.78±0.002a
小叶章一牛皮杜鹃群落 对照 0.73±0.001a
增温 0.66±0.006b
注:表中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增温处理对两种植物群落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有差异
B.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
C.增温显著提高了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
D.减小人类生态足迹有利于保护长白山苔原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
B.红树林具有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潜在价值也将逐渐展现
15.2023年8月24日,日本在国内外一片强烈的反对声中,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核污水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下列关于核污水排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B.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C.核污水域中生物的营养级越高,体内积累的放射性物质越多
D.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具有全球性
16.引入种是指被人类有意识地迁入某一地区并定居下来的动物或植物。例如我国明朝时期引入的玉米、番薯等,不仅丰富了食物种类,还间接促进经济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入新物种一定能显著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
B.引入新物种一定能增加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
C.引入新物种一定能推动该地区群落发生演替
D.引入新物种一定要遵循“协调”和“整体”原理
二、多选题
17.在我国内陆半干旱地区分布有大片草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草原群落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
C.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
D.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某草原植被丰富度时,要随机取样
18.下图为南方某地构建的稻蟹共生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碳元素可在杂草和河蟹间反复循环利用
B.河蟹的残体和粪便可为水稻提供碳源和能源
C.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输出该农田生态系统
D.稻蟹共生系统对稻田中害虫数量的控制属于生物防治
19.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草原和防止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下表为某高寒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
无 15 0.85 8472
轻度 23 1.10 9693
中度 15 0.70 9388
重度 6 0.45 7815
A.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可能是物种组成不同所致
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分解者的分解过程加快所致
C.放牧可能导致群落优势种改变且重度放牧下的优势种更加耐旱
D.适度放牧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
20.设计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图表示种养结合型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发酵处理的设计既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降低成本,又可以防止土壤的板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养结合型设施生态农业具有高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等特点
B.要保证该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持续协调,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
C.该生态工程模式中进行发酵处理的设计可体现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畜菜共生系统可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三、非选择题
21.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如图所示,其中①—⑤表示相关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
(2)图中A代表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 。
(3)如果①②③代表能量流动过程,过程①中,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中,有10%~20%的能量被生产者所固定,这种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
(4)过程⑤能双向进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之间。若为农田生态系统,需定期向农田施肥的主要原因是 。
22.某养殖专业户承包大片鱼塘养鱼、养蟹,如图一是鱼塘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二是该鱼塘中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纹沼螺和河蟹的种间关系是 。若河蟹数量大量减少,鳜鱼的数量短时间内将 。
(2)乌鱼性寒、味甘,具有祛湿利尿、消浮肿等功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该鱼塘需要不断添加饲料才能维持正常功能,原因可能是 。
(3)图二中水草固定的能量除图示去向外,还有 。草食性鱼类等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用字母表示),水草固定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有 (用字母表示)。
(4)若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则青鱼经过捕捞后,其环境容纳量一般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可能是 。
(5)该养殖专业户有时将生活污水排放到鱼塘中,但没有造成生物数量的明显变化,原因可能是 。
23.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科研人员研究了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水稻及周围其他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单位:×106kJ·a-1)流动情况如表所示,粪便中的能量无须考虑。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同化总 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 耗的能量 传给下一营 养级的能量 传给分解 者的能量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727 69 470
B 36 9 4
C 246 100 13 51
(1)A、B、C构成的食物链为 (用字母和→表示)。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有效数字)。
(2)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多种害虫具有杀虫活性,可制成杀虫剂(Bt药液)。科研人员采用浸渍法比较不同剂量的Bt药液对二化螟幼虫和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利用Bt药液防治害虫属于 防治。
②根据上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科研人员认为Bt药液对 的杀灭效果较好,判断理由是 。
24.如图I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生命活动过程;图Ⅱ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I中,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形式进行循环的。
(2)参与图I中④过程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主要是 ;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③是 。
(4)图Ⅱ中,B表示 的能量,若鼠摄入能量为2.3×109KJ,A中的能量为1.8×109KJ,狼捕食鼠同化的能量为2.52×108KJ,则该生态系统由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用百分数表示)。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该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有一定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6)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它具有的特性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
25.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蝗虫分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科学研究发现当少量散居型的蝗虫聚集后,它们后腿的某一部位相互触碰时,会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引发蝗虫聚集,4VA属于 信息。蝗灾会毁掉草原,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下降。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 。
(2)图1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图1、2的描述属于 模型。据此模型分析, 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3)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某科研小组通过在试验田放养鸭子研究对蝗虫的控制。下表为某段时间内植物和蝗虫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鸭子可捕食蝗虫和试验田中植物,该时间段内系统无有机物输出。
项目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植物 108 75 21 58
蝗虫 7 10 1 3
鸭子的同化量为 kJ,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4)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们利用蝗虫等昆虫的专性寄生生物蝗虫微孢子虫来防治蝗虫,与化学农药防治相比,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的优点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植物体内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B错误;
C、光可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另外,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C正确;
D、蜜蜂“跳舞”招来同伴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并未体现种间关系,D错误。
故选C。
2.A
【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调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需要分析农民对作物秸秆的处理,如焚烧、喂牛、喂羊、喂猪等,A正确;
B、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所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
C、样方法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
D、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时最好用实体镜,并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小动物的种类数,D错误。
故选A。
3.D
【分析】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详解】A、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既受该生物的生理和行为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该生境中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A正确;
B、生态位分化指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食物不同(食性上的特化)、活动时间不同(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程度,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是不同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既提高了生物对环境各种资源如栖息空间、各种食物的利用率,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正确;
D、根据题意,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也可能存在重叠的部分,D错误。
故选D。
4.D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同时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而非农业)生态系统,A错误;
B、葛藤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B错误;
C、黄鸟是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物质循环过程,C错误;
D、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中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D。
5.C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热带雨林动物类群的每个种群数量不一定都较高,A错误;
B、热带雨林垂直结构更复杂是因为乔木层又分为多个层次,B错误;
C、热带草原气候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全年炎热干燥,故与热带草原相比,热带雨林和热带荒漠群落不存在季节性,C正确;
D、热带荒漠虽然结构简单,但是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较低,D错误。
故选C。
6.A
【分析】①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动物中许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用于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丰富度进行统计 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土壤动物中许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在研究花椒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中,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调查,A正确;
B、土壤中养分呈现下降趋势,是因为花椒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无机物,B错误;
C、花椒根系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不产生乳酸,C错误;
D、3种林龄的花椒林中,8年林龄花椒根际土壤的养分和物种丰富度最高,此时生物种类最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D错误。
故选A.
7.C
【分析】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中,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玉米和农作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畜、禽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蛆、蛹属于分解者,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
【详解】①④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①错误,④正确;
②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人类不能直接食用,用其生产木糖醇再供给人类,废物资源化,可提高经济效益,②正确;
③有机肥可为农作物提供矿质营养和二氧化碳,但不能提供能量,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③错误;
⑤该生态系统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⑤错误。
故选C。
8.B
【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
(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
(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详解】通过食物链(植物→兔子→猫头鹰),猫头鹰增重10g×2/5=4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4g÷20%÷20%=100g,通过食物链(植物→ 鼠→猫头鹰),猫头鹰增重20g×2/5=4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4g÷20%÷20%=1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增重10g×1/5=2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2g÷20%÷20%÷20%=250g,所以合计需要消费植物100g+100g+250g=450g,B正确。
故选B。
9.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A、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
B、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芦苇为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正确。
故选D。
10.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进行就地保护,其与迁地保护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详解】A、大熊猫由食“荤”到食“素”的变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但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竹鼠以竹子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大熊猫主要以箭竹为食,也会取食竹鼠等,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B错误;
C、大熊猫粪便中的脱落细胞可为PCR提供模板DNA,进而可通过PCR技术扩增DNA来区分不同大熊猫个体,据此统计大熊猫种群密度,粪便中的能量不来自其同化量,C正确;
D、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其可提高大熊猫的基因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11.A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进行就地保护,其与迁地保护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详解】A、大熊猫粪便中的脱落细胞可为PCR提供模板DNA,进而可通过PCR技术扩增DNA来区分不同大熊猫个体,据此统计大熊猫种群密度,粪便中的能量不来自其同化量,A正确;
B、大熊猫由食“荤”到食“素”的是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B错误;
C、竹鼠以竹子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大熊猫主要以箭竹为食,也会取食竹鼠等,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错误;
D、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其可提高大熊猫的基因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12.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利用相应拮抗菌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香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
C、三倍体香蕉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联会紊乱,其主要通过无性生殖产生后代,经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不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三倍体香蕉主要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后代,经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不发生基因重组,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减少,因此染病后香蕉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其遗传多样性较低,D错误。
故选B。
13.C
【分析】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基本思想为在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取决于物种多样性大小。物种多样性越高,则两个样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越小,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越大。
【详解】A、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增温对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影响大于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A正确;
B、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指从群落中随机抽取的两个个体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所以可推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B正确;
C、依据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概念,该指数越大说明该群落的丰富度越大,可见,增温并未显著提高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C错误;
D、减小人类生态足迹相当于减少了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有利于保护长白山苔原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14.A
【分析】生物多样性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潜在价值指还没发现的对人类或生态系统有何种作用的价值。
【详解】A、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而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属于易地保护的实例,A错误。
B、红树林具有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发挥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又称为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调节作用,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潜在价值也将逐渐展现,D正确。
故选A。
15.B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使水域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A正确;
B、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核元素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辐射属于物理致癌因子,B错误;
C、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C正确;
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D正确。
故选B。
16.D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2、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详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引入外来新物种不一定会显著改变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A错误;
B、引入新物种若造成生物入侵则可能降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B错误;
C、群落发生演替需要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引入新物种不一定造成群落演替的发生,C错误;
D、引入新物种一定要遵循“协调”原理,否则容易造成引入物种无法存活或造成生物入侵现象。同时引入新物种还需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D。
17.ABD
【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区,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还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后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详解】A、荒漠生态系统环境恶劣,组分较少,食物网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A 错误;
B、草原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这两种结构共同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B 错误;
C、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分布在干旱地区,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C正确;
D、调查草原植被丰富度需采用样方法,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等研究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 错误。
故选ABD。
18.AB
【分析】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详解】A、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的过程,A错误;
B、河蟹的残体和粪便中含有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壳为水稻提供碳源,但能量单向流动,河蟹的残体和粪便不能为水稻提供能源,B错误;
C、能量最终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输出该农田生态系统,C正确;
D、稻蟹共生系统对稻田中害虫数量的控制是通过河蟹实现的,上述过程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AB。
19.ACD
【分析】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详解】A、中度放牧和无放牧由于放牧的强度不同,可能造成物种组成不同,导致生产力不同,A正确;
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由于重度放牧造成草原荒漠化,因此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降低,B错误;
C、表格数据是在高寒草原测定,放牧使牲畜喜欢吃的草数目降低,引起群落演替,发生优势物种的改变,而现在重度放牧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草场荒漠化,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因此优势种更加耐旱,C正确;
D、适度放牧避免草场荒漠化,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ACD。
20.BCD
【分析】生态工程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专业技术经验组装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工程系统。
【详解】A、养结合型设施生态农业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因此,其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A错误;
B、种养结合型设施生态农业属于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因此该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B正确;
C、该生态工程模式中发酵处理中的生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利用,该设计主要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正确;
D、畜菜共生系统能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可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正确。
故选BCD。
21.(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生产者 生态系统的基石
(3) 错误 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掉了,大约只有1%能被生产者所固定(或10%~20%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4)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农田生态系统有农产品的大量输出,农产品中元素难以都归还土壤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
(2)据图分析可知,A能利用太阳能,故A代表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掉了,大约只有1%能被生产者所固定(或10%~20%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中,有10%~20%的能量被生产者所固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4)A代表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和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若为农田生态系统,农田中的农作物合成有机物(如蛋白质、磷脂等)时利用了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粮食、瓜、果等输出农田生态系统,难以都归还土壤,因此需要不断施入含氮、磷等元素的肥料。
22.(1) 竞争、捕食 增加
(2) 直接 捕捞造成鱼塘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大于输入
(3)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 c-e(或b-g-e) f、g
(4) 不变 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环境条件不变,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变
(5)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同化,另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被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出;被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另一部分以被下一营养级摄入。
【详解】(1)由食物网可知,纹沼螺与河蟹都捕食水草,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又因为河蟹捕食纹沼螺,二者存在捕食关系;鳜鱼和河蟹表现为竞争关系,故河蟹数量大量减少,鳜鱼短时间内将增多。
(2)乌鱼具有祛湿利尿、消浮肿等功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由于捕捞造成鱼塘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需要不断向其中添加饲料才能维持正常功能。
(3)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草食性鱼类同化的能量为c(或b-g),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e,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c-e(或b-g-e);水草衰败死亡后能量流向分解者,草食性鱼类等第二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属于水草固定的能量,其流向分解者,即水草固定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有f、g。
(4)由于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所以环境条件不变,青鱼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变。
(5)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排放到鱼塘中的生活污水会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以及微生物分解处理掉,因此没有造成其中生物数量的明显变化。
23.(1) A→C→B 16.3%
(2) 生物 Bt药液使用剂量和用药处理后的时间 稻纵卷叶螟 从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相较于用Bt药液1/5、1/2推荐剂量以及推荐剂量组处理二化螟幼虫,稻纵卷叶螟幼虫存活率均在Bt药液处理后第2天时就显著下降,且第4天和第5天的存活率也显著低于二化螟幼虫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的输入:生产者的同化量。
(2)能量的输出: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
(3)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4)同化量的去路(某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详解】(1)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表中能量数值可知,A的同化量最大(727×106+69×106+470×106+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其次是C(246×106),同化能量最小的是B,因此食物链为A→C→B。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A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69+470+246)×106+727×106=15.12×108KJ/a。故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46×108÷(15.12×108)×100%≈16.3%。
(2)①生物防治可以利用生物间信息传递,如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办法,生物防治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防治面广,利用Bt药液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②由折线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Bt药液使用剂量和用药处理后的时间,从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相较于用Bt药液1/5、1/2推荐剂量以及推荐剂量组处理二化螟幼虫,稻纵卷叶螟幼虫存活率均在Bt药液处理后第2天时就显著下降,且第4天和第5天的存活率也显著低于二化螟幼虫,故Bt药液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杀灭效果较好。
24.(1)CO2
(2)分解者
(3)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4) 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12.5%
(5)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间接
(6) 越多 越大
【分析】析题图可知:图I中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根据能量流动关系,可分析出图II中A为鼠同化的能量,B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
(2)图I中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参与图I中④过程(分解作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主要是光合作用,其次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③是呼吸作用。
(4)图II中A为鼠同化的能量,B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若鼠摄入能量为2.3×109KJ,A中的能量为1.8×109KJ,狼捕食鼠同化的能量为2.52×108KJ,则该生态系统由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25×108)/(1.8×109)=12.5%。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有一定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6)根据生态足迹的定义可知,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25.(1) 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 数学 气温高、气候干旱/气温高、降水量低
(3) 1.5×105(15×104) 15.8% 协调
(4)减轻因过多使用化学农药而引发的环境污染,以及害虫耐药性产生等问题
【分析】1、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无污染、操作方便、比较安全。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及行为信息。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详解】(1)在生命活动中,生物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4VA是由蝗虫释放的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依题意,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下降,调节了种间关系,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图1、2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描述的是该地区若干年内发生蝗灾的规律,因此图1、2的描述属于数学模型。据图分析,蝗虫在5~7月份数量最多,最易爆发蝗灾。在这期间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故气温高、气候干旱(或气温高、降水量低)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3)据表分析:植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8-21-58)×104=29×104 kJ,蝗虫的同化量为(10+7)×104=17×104 kJ,所以植物流向鸭子的能量为29×104 -17×104 =12×104 kJ,蝗虫流入鸭子的能量为(7-1-3)×104=3×104 kJ,故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鸭子的能量值为12×104+3×104=1.5×105KJ;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9×104÷[(108+75)×104]×100%≈15.8%。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与适应等需要考虑的问题即协调原理。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4)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措施,与化学农药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可减轻因过多使用化学农药而引发的环境污染,以及害虫耐药性产生等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