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礼记》二则 习题课件 (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礼记》二则 习题课件 (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8 09: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新知预习 导学
22 《礼记》二则
知识梳理
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 ) 嘉肴( )
兑命( ) 学学半( )
修睦( ) 矜( )
zhǐ
jiā
yuè
xiào

ɡuān
通假字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教导。
(2)选贤与能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选举。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词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味美。
主旨。
(2)女有归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女子出嫁。
回归,归属。
(3)大道之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宽阔的路。
一词多义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
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代嘉肴。
语气词,表推测。
教学相长 ________
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
学习。
同“敩”,教导。
(1)其
(2)学
天下为公 ______
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
是。
为了,表目的。
(3)为
词类活用
5.解释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
(1)不独亲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贤举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中年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文学文化常识
6.《礼记》,____(学派)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由西汉经学家______(编者)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戴圣
问题导思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二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
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
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的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重点直击 导析
22 《礼记》二则
1.文章主题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
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
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
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文章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将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进
行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的理念。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写作特点
《虽有嘉肴》:
(1)类比手法,易于接受。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
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2)比喻说理,生动形象。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来
比喻学习的道理,将复杂的道理寓于简单的事物,将抽象的学习过程以
品尝美味的比方来呈现,生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3)引用典籍,增强效果。文章最后一句“《兑命》曰‘学学半’”,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
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将这样的社会定
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社会的构想。全文逻辑严
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2)运用排比,突出气势。文章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
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主要是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的。如
“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气势。
素养达标 导练
22 《礼记》二则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C
A.虽有嘉肴(yáo) 学学半(xiào)
B.兑命(yuè) 修睦(mù)
C.弗食(fó) 选贤与能(jǔ)
D.矜、寡(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弗—fú)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B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故曰:教/学相/长也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D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C.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D.教学相长也
(A.第一个“亲”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一个“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B.“贤”“能”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C.“老”“壮”“幼”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能力提升
(一)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A.学然后知不足 学而时习之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C.虽有至道 虽乘奔御风 D.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A.均是动词,学习;B.名词,道理/动词,说,讲;C.连词,虽然/连词,
即使;D.代词,指嘉肴/语气词,表推测)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出自《礼记》,《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是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著作的选集。
B.《虽有嘉肴》首先通过运用类比论证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归
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观点,最后才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
关系。
C.“教学相长”意味着“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D.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
有权威性。
(B项,先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接着归纳出
“教学相长”这个中心观点)
B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A.大道之行也 虽有至道 B.是谓大同 是鱼之乐也
C.不独子其子 子固非鱼也 D.货恶其弃于地也 其此之谓乎
(A.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道理;B.均是代词,这;C.名词的
意动用法,以……为子/代词,你;D.代词,代财物/语气词,表推测)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骈散结合,如“男有分,女有归”是骈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散句。
B.《大道之行也》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
辩驳的力量。
C.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句总领全篇,然后从三个方面
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为“大同”。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为了“多得”而在劳动中尽全
力工作。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厌恶力气不是出在
自己身上,想多为集体出力)
D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综合拓展
(一)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
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
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刷前人之耻。然学有
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
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则言下会理。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
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
久前你告诉我。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
B.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C.然后能自强也 少年志气方强
D.自当用十年之功 半古之人
10.下列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A.虽然/即使;B.不足之处/不值得;C.勉励/强大;D.均是助词,的)
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A.【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B.【甲】文文末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C.【乙】文中,长辈教导晚辈为学需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通过静心学习来实现修养身心、探寻真理的目标。
D.【乙】文是一封舅甥之间的通信,作为“过来人”的舅舅在向外甥传授
为学之道。
(B项,【甲】文文末引用《尚书》中“学学半”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
“教学相长”的道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你)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13.【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甲】文侧重论述“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
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乙文参考译文】写给外甥奉议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
一天不思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
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
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
(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
(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
规律或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
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事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想要
进一步寻求并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
获得全部功效。读书前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香,让内心意念不快速游动
四散,这样才不致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
样做,(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
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
要全部熟悉并努力做到。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
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②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
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
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嗣:继承。
A.大道之行也 恐民之不信
B.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女有归 返璞归真
D.道不拾遗 将以遗所思
14.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A.均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同“举”,选举/参与,欣
赏;C.女子出嫁/回归;D.遗留/赠送)
1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大同”都是当时人们的理想境界,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
好向往。
B.《大道之行也》广泛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
词相对,相互辉映。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D.商鞅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
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
虔,黥其师公孙贾”表明并未对太子本人施以刑罚)
D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招募能搬(木头)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的奖励。
17.【乙】文中的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做了什么事情,这
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甲】文中的哪两个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做了 “立木南门,徙者
奖励”这件事。这样做的目的是取信于民。【甲】文中的“讲信”也能体
现这一点。
【乙文参考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
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
招募能搬(木头)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的奖励。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
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接着就颁布了法令。
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
人士带头违法。”准备对太子施以刑罚。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
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
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
百姓都很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没有盗贼,
家家富裕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