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教案】《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8.茶馆(节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人物的语言,读懂言外之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老舍,了解话剧的相关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剧情,分析众多人物形象特点并探究人物命运的根源。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和理解本话剧体现的历史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剧情,分析众多人物形象特点并探究人物命运的根源。
难点:感受和理解本话剧体现的历史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堂课讲话剧《茶馆》。请看过话剧的同学请举手,去过茶馆的同学也举下手。话剧是舞台艺术,更是现场的艺术,只有坐在剧场之中,才能真正体会话剧感人魅力,而茶馆也一样,只有置身其中,煕煕攘攘的茶客,三教九流的言谈举止,你才能体会老舍先生所说的“小茶馆,大社会”。
二、写作背景
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首都话剧舞台上,老舍是一位十分活跃的戏剧家,他从解放初期创作的《方珍珠》《龙须沟》,到大跃进时期创作的《女店员》《全家福》等,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写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欢乐之歌,也是作者对党和新中国的赞美之歌。在这些颂歌里,有一曲旧时代的悠远低沉的带笑的葬歌,恰似华美乐章的主旋律的一段变奏,它从另一个角度,深挚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就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茶馆》。
老舍先生自己说,他写这个戏的目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全剧贯穿半个世纪的三个时代,是旧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渐深入、中国由封建帝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老舍把三个时代发生的种种事件以及生活着的种种人物,通过茶馆,通过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王利发,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写出这些人物在不同时代中的不同命运,从而揭示出旧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暗示了促使旧时代灭亡的新的潜在力量。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雅俗共赏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四、题目解说
“茶馆”,卖茶水的铺子,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在文中,“茶馆”指王利发在北京开的“裕泰茶馆”,它是剧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矛盾冲突一——常四爷与二德子的矛盾冲突。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第二部分:矛盾冲突二——刘麻子拉纤,康六卖女。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预示着大革命即将爆发。
第三部分:矛盾冲突三——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表示担忧。这一部分其实是写洋货冲击与清政府无能之间的矛盾。
第四部分:矛盾冲突四——黄胖子调解鸽子之争,老人家感慨人不如鸽。这揭示了穷人与富人在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和情感对立。
第五部分:矛盾冲突五——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谦卑求情。这其实揭示了民族资本家与小商户之间的矛盾。
第六部分:矛盾冲突六——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想要实业救国。这揭示了民族资本家与富有正义感的民众之间的矛盾。
第七部分:矛盾冲突七——秦仲义舌战庞太监,众茶客议论谭嗣同。这揭示了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民众对维新变革或不了解、或反对的社会现实。
六、全文分析
1.课文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
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清末戊戌政变失败后的社会面貌。从茶馆内张贴的“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看出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王利发称呼唐铁嘴为“唐先生”,“唐先生”这一称呼有何特殊意味?
王利发称呼唐铁嘴为“唐先生”,其中的意味其实不止一个称呼这么简单。结合下文可知,唐铁嘴是个吸鸦片的穷算命,此人常来“讨碗茶喝”。世人均对他不屑一顾,王利发尊称他为“唐先生”,是带有讥讽意味的。唐铁嘴的身份是配不上“先生”这个称呼的。同时王利发对此人是无奈的,送茶给他,是为了茶馆的安宁和清静,让他不要常来打搅。而且王利发并不是一个坏心肠的人,称唐铁嘴为“唐先生”也有着轻松、调侃的意味。
3.这部分写了几个茶客的谈论,请分条列举这段谈论说了几层意思。
①写出了为维新而牺牲的谭嗣同是不被理解的,这是脱离了民众的维新人士的悲哀;
②反映了当时官府的腐败,对人民的层层盘剥;
③写出了一些坐享其成的人毫无自食其力的能力;
④茶客们代表着当时浑浑噩噩的芸芸众生。
4.作者为何在第一幕结尾处加上两句“将!你完啦!”?
这两句话是作者有意加在结尾处的,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尾,也达到了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
5.《茶馆》是写实剧,又是象征剧。试结合“秦庞交锋”一节简要分析秦仲义和庞太监各自的象征意义。
这场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庞太监占了上风,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击败秦仲义。秦仲义表面上对庞太监毕恭毕敬,但实际上却不把他放在眼里。秦仲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象征,他生气勃勃,骄傲自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
庞太监明强实弱,对秦仲义虽恨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以他愤愤不平,秦仲义已经走远了,还要捞足面子,感叹“年头真是改了”。
秦仲义代表主张“实业救国”的新兴资产阶级,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庞太监代表腐败的大清国,是顽固派的爪牙,所以这段对话实质上反映的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势力的对垒,是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二人表面和气实则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秦仲义谦虚、镇定、信心满满,庞太监却外强中干,一副威胁、警告的口吻,带着小人得势后的猖狂,这些预示着清朝气数将尽,庞太监所代表的封建势力不过是在垂死挣扎。
6.这部话剧都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本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出场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20多个。不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或一闪而过的人物不论他们的台词有多少,或只有动作没有台词,都体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
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吃了亏,受了气,还乐呵呵的、热乎乎地奉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常四爷是老舍笔下被刻画得颇为生动细致的人物。他有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性格刚强而又富于同情心。当二德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犀利地回敬对方;被捕时临危不惧,挺着腰板离开茶馆;他看不惯刘麻子所做的卖人交易;施舍给卖女儿的乡妇两碗面。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常四爷光彩照人的形象。
秦仲义是在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本文中他和庞太监的对话交锋,实质上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势力的对垒。这个雄心勃勃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的人物,胸怀理想,要做大事,最后却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
7.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文中通过众多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鸽子而大打群架,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要娶妻,八十二岁的卖耳挖勺的老人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还有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都显示出清朝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那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七、中心思想
《茶馆(节选)》描写了北京裕泰大茶馆的景况,刻画了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庞太监、茶客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人与时代的矛盾,从而揭示出腐朽的旧时代必然被埋葬的历史趋势。
八、写作特点
1.独特的戏剧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被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第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二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的个性往往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张、李两家为了一只鸽子大打出手,康六卖女儿,庞太监买老婆。这都是当时不正常的社会让人物产生的变态行为。
3.经典的语言特色
《茶馆》的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剧本中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丰富的潜台词,富有动作性,同一个人物在剧本中的语言是变化的。
九、补充资料
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我们说的“戏剧”实指剧本(戏剧文学),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1.戏剧种类
①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②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④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喜剧、悲剧、正剧等。
2.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①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的变换。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③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①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②人物语言
也叫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十、总结全文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写他们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常四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松二爷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通过对茶馆里众生相的剪影式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到来时的景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没落、农村的民不聊生,从而表现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不可救药。
十一、布置作业
曹禺曾评价《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一幕。”你怎样理解这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