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8 09: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有利于(  )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2. 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表可知职工社会出身(  )
项目 工人 劳动 农民 转业 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 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3.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2023·广东卷)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5.“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讲话(  )
A.形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思想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建成
C.意味着政治斗争逐渐成为首要任务
D.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  )
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B.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D.城乡工农统筹发展
7.1949年中共中央指出:“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帮助国民党反动政府反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因此,我们不能承认这些国家现在派在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可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1949年10月到12月间,中国先后同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时,包括印度、瑞典等国与中国建交。这表明新中国(  )
A.坚守“一边倒”的方针
B.基本消除帝国主义敌视
C.努力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D.积极维护世界大国形象
9.(2023·浙江温州期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20世纪50年代,正式倡议将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的国家有(  )
①印度 ②缅甸 ③印度尼西亚 ④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3·浙江杭州月考)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一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其中一个国际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这个国际问题是(  )
A.朝鲜问题 B.印度支那问题
C.伊朗核问题 D.叙利亚问题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中期到1839年 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由于助力和阻力很不一样,西方由后而前,中国有前而后。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
1840年到1949年 中西方两种社会、两种制度在历史的竞走中严重相撞。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令中西方从此走上了彼此尖锐对立的道路: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发展,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探索,找寻中国的出路
1949年到2049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西方再次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开始了又一轮新的竞赛,西方国家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的新局面;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新的道路探索前进,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而奋斗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石光荣
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有利于(  )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解析:根据漫画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并在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
答案:D
2. 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表可知职工社会出身(  )
项目 工人 劳动 农民 转业 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 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例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B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C项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D项错误。
答案:A
3.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人增加到150万人,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
答案:A
4.(2023·广东卷)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解析:根据材料“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可知广交会的创办有利于进一步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扩展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故选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苏联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不需要再通过建立广交会强化与苏联的经贸联系,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并且“突破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1992年才成为其观察员国,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5.“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讲话(  )
A.形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思想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建成
C.意味着政治斗争逐渐成为首要任务
D.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讲话来自于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该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和恢复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观点,另一方面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厘清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思路,为改革开放在中国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所以这一讲话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这一讲话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并未形成系统思想,A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B项错误;这一讲话说明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发展生产力成为首要任务,C项错误。
答案:D
6.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  )
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B.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D.城乡工农统筹发展
解析:1960年前后城市人口“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进城,体现了改革开放前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工业结构日趋合理”,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城乡工农统筹发展”,D项错误。
答案:B
7.1949年中共中央指出:“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帮助国民党反动政府反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因此,我们不能承认这些国家现在派在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可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A “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与材料“我们不能承认这些国家现在派在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相符,故选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排除B项;“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排除C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8.1949年10月到12月间,中国先后同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时,包括印度、瑞典等国与中国建交。这表明新中国(  )
A.坚守“一边倒”的方针
B.基本消除帝国主义敌视
C.努力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D.积极维护世界大国形象
解析:C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苏联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与印度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有利于给处于美国经济封锁和敌视中的中国,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故选C项;“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而1950年建交的印度和瑞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美国仍然对中国敌视和封锁,排除B项;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并非维护世界大国形象,排除D项。
9.(2023·浙江温州期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20世纪50年代,正式倡议将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的国家有(  )
①印度 ②缅甸 ③印度尼西亚 ④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6月,中印和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10.(2023·浙江杭州月考)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一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其中一个国际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这个国际问题是(  )
A.朝鲜问题 B.印度支那问题
C.伊朗核问题 D.叙利亚问题
解析:B 据材料“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一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的国际问题是印度支那问题,B项正确;朝鲜问题并没有解决,排除A项;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并不是日内瓦会议的议题,排除C、D两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中期到1839年 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由于助力和阻力很不一样,西方由后而前,中国有前而后。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
1840年到1949年 中西方两种社会、两种制度在历史的竞走中严重相撞。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令中西方从此走上了彼此尖锐对立的道路: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发展,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探索,找寻中国的出路
1949年到2049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西方再次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开始了又一轮新的竞赛,西方国家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的新局面;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新的道路探索前进,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而奋斗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石光荣
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主要体现了16世纪中期至2049年期间中西对比,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明清时期西方的崛起与中国衰落角度,结合所学从近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政策、军事等角度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方比较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答案: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西方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
阐述:16世纪中叶的中西方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到鸦片战争前的约200年里,中西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在思想上,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打破了教会的思想控制,解放了人的思想;中国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且日益僵化,文化专制加强。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美等国开始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经济上,西方通过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中国固守农耕经济,厉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生产趋于停滞。科技上,西方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中国仍为传统科技,未产生近代科技。这一切推动了西方的迅速崛起,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近代工业社会,引领时代潮流;中国仍徘徊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且急剧地衰落,未能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总之,在16世纪中叶到1839年(明清时期),西方迅速崛起,实现了社会转型;而中国日益衰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中西兴衰易位就此开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