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印度尼西亚画家斯纳尔的政治漫画《人民的铁扫帚》,画中右侧扫希上写全:着亚非拉字样,左边小人们身着欧美人士打扮。漫画形象地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B.新兴国家面临发展问题
C.霸权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D.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
2.如表为二战前后非洲部分文学作品高频词统计表(部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二战前高频词 二战后高频词
①法、英属非洲 ②“文明开化” ③“白人”与“土著人” ①古埃及、非洲历史 ②殖民统治罪恶 ③黑人英雄
A.文学理论的丰富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 D.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3.有这样一个经济繁荣地区,它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西方大国的必争之地。这一地区是
A.巴拿马 B.海湾地区 C.阿富汗 D.巴尔干半岛
4.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5.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呼吁原子能使用只限于为和平目的与人类福利……为争取民族独立与各国间的和平合作、各民族对其将来的自决权而斗争。据此推断
A.美苏争霸局面形成 B.多极化趋势已显现
C.世界紧张局势加剧 D.意识形态斗争加剧
6.非洲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它们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黑人特性的粗大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人意,甚至出现混乱现象”。材料说明这些非洲国家( )
A.原宗主国主导现代化进程 B.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C.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D.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艰难
7.1680一1830年塞内加尔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
项目 年份 1680 1730 1780 1830
黄金 5.0 7.8 0.2 3.0
树胶 8.1 9.4 12.0 71.6
奴隶 55.3 64.3 86.5 1.9
据表可知,塞内加尔
A.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 B.国家经济主权丧失殆尽
C.处于三角贸易的主导地位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8.1950年代,柏林墙东部修建了风格相同、对称排列、围合式风格的建筑;而在柏林墙西边,则建造了象征“民主”“自由”风格的、无规则排列的、自由矗立的建筑群,如图
A.体现美苏冷战下的竞争思维 B.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存
C.表明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融合 D.深刻影响周边居民价值观念
9.20世纪6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咖啡组织(1960年)、西非货币联盟(1962年)、东非共同体(1967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1975年)先后成立。1980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拉各斯行动计划》,协调各国经济方面的计划与政策,1991年6月非洲国家首脑会议签署《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由此可知( )
A.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旧未改变 B.不结盟运动的成果得到一定维护
C.非洲成功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非洲重要议题
10.1960年10月,科威特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国家握有公司的大部分股权。1973年5月,伊朗把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的资产全部收归国有。到1977年,海湾地区的大多数石油国家都已完成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过程。这表明,海湾石油国家( )
A.实现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
C.缓解了对国际资本的依赖 D.确立了经济自立的基础
11.下图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图片,甘地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开创的独特的方式是( )
A.“分而治之”政策 B.武装起义 C.“不合作”态度 D.和平谈判
12.1959年,印度同时开工的鲁尔克拉、杜加普尔、比莱钢铁厂都是年生产能力达百万吨级的大型钢铁厂,对西德、英国和苏联的援助依赖性较强。同时,印度石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有限,严重依赖进口。一位美国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尼赫鲁时代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国际事业。”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
A.工业化进程困难重重 B.成为冷战双方争夺的焦点
C.切实践行不结盟政策 D.政策的制定出现严重失误
13.1961年,法国官员访华时表示,中法建交必须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陈毅外长回答说: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为止。这说明中国致力于( )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
C.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 D.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4.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时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他意在强调
A.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性 B.应大力支持非洲独立运动
C.顺应非殖化完成的趋势 D.改革已成为非洲时代潮流
15.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会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
16.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C.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
D.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二、材料分析题
17.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二战中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提高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二战前非洲只有3个独立国家,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二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
——摘编自《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18.进步思潮推动世界发展
材料一 1789年,法国妇女和男子一起拿起武器攻占了巴士底狱。1790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呼吁将选举权赋予女性,但国民议会并没有将这一主张写进法律。19世纪20-30年代,更多的女性参与了产业劳动和社会活动。1832年,在修正选举法时,英国妇女便开始了争取自己社会地位的斗争。1869年,英国女性在地方政府的选举中获得投票权,也能够在地方政府担任公职。同年,法国玛丽亚·德莱斯梅等创建了“妇女权利同盟”。
——摘编自(英)沃特斯《女权主义简史》等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末—19世纪女权运动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结合所学,列举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取得的成果。
材料三
(3)读材料三地图,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进程。
19.1960年代非洲国家的独立催生了非洲历史学科。作为非洲历史的分支,非洲经济史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奴隶贸易
年代 奴隶数量 百分比
1450—1500 8100 0.6
1501—1600 338000 2.6
1601—1700 1876000 14.6
1701—1800 6495000 50.7
1801—1900 4027000 31.4
来源:大卫·埃尔蒂斯,大卫·理查森,马诺洛·弗洛伦蒂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数据库
视角二
国家 埃塞俄比亚:咖啡(千吨) 加纳:可可(千吨) 刚果:铜(千吨) 马里:花生(千吨) 南非:金(吨) 乌干达:棉花(千吨)
1890—99 0.3 62
1900—09 4 9.1 107.9 1.1
1910—19 4 79.2 14.6 268.2 5.2
1920—29 9.4 204.3 74 38.4 287.6 23.9
1930—39 16.6 260.4 109.5 108.7 353 52.5
1940—49 23.8 229.1 155 62.4 392.9 46
1950—59 49.4 246.9 255.9 109.2 452.3 65.7
来源:希尔邦和格林(2018)非洲——一个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历史
视角三 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非统组织
1963年5月,31个独立非洲国家领导人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脑会议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成立非统组织。非统组织为改变非洲经济落后状况,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行动。一是同第三世界国家一起积极开展经济领域里的反帝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是致力于实现非洲经济合作和一体化。
——周建平《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
(1)说明学者研究“非洲经济史”选取以上三个视角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为“非洲历史”的其它研究分支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主题和视角,明确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4年,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著作《极端的年代》出版发行,在该书中他把20世纪(1914-1991年)的世界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段并概述了相应的阶段特征,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段 阶段特征
1914-1945年 大灾难时代
1945-1973年 经济异常繁荣,社会重大变迁的的黄金年代
1973-1991年 分散解体、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天崩地裂年代
结合所学知识,对霍氏任一历史时段的阶段特征提出不同见解,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材料“画中右侧扫把上写着亚非拉字样,左边小人们身着欧美人士打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兴国家的问题,排除B项;“退出”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区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二战前非洲文学作品里的高频词更多的还停留在殖民地时代的口吻,二战后更多是突出独特的非洲历史文化、黑人特性、黑人英雄,其目的是为了构建非洲国家认同、适应民族独立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文学理论无关,排除A项;多极化趋势在二战后并未出现,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依据材料“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西方大国的必争之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经常引起西方国家的争夺。B正确;西方大国主要在巴拿马地区抢夺的是巴拿马运河,A错误;阿富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不符合材料“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的说法,C错误;巴尔干半岛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其石油资源并不丰富,D错误。故选B。
4.B
【详解】材料中的“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叙述的是一个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所以是历史叙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这是对前一个历史现象作出的解释说明,所以是历史解释。故B项正确;历史观点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评判,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AD;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材料中并未反映,故排除C。
5.C
【详解】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呼吁原子能使用只限于为和平目的与人类福利,说明当时原子能有用于战争的可能;同时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要开展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这些都说明当时世界局势紧张,C项正确;美苏争霸居民的形成是在1955年华约组建以后,排除A项;此时还没有出现多极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意识形态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非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后,为了保持政治独立、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建设新文明,在当时国际形势的强烈影响下,选择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和非洲式社会主义,三种发展道路,导致出现混乱停滞的状态,反映出非洲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冲突与艰难融合,D项正确;材料中现象出现于非洲国家独立后,原宗主国不再主导现代化进程,排除A项;发展道路受制于国内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非洲国家的选择道路,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0一1830年塞内加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680年是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所以此时塞内加尔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黄金”和“奴隶”,1830年是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塞内加尔出口的主要“商品”转变为树胶,这说明塞内加尔的经济发展是依附于欧洲市场的,A项正确;材料说明塞内加尔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不能体现国家经济主权丧失殆尽,排除B项;塞内加尔出口“奴隶”,在三角贸易中并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说明塞内加尔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从城市布局规划和建筑风格的角度考查冷战。根据材料,东德与西德分别在柏林墙两侧兴建起了“规模宏大”“秩序井然”和“民主”“自由”的风格建筑,反映出了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价值观念上的竞争,即体现美苏冷战下的竞争思维,A项正确;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竞争,而非共存,B项错误;柏林墙两侧不同的建筑景观无法体现文化融合,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比较了东西两德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冷战背景下的竞争思维,深刻影响周边居民价值观念不是材料主旨,D项错误。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90年代(非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成立了不少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机构,这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非洲的重要议题,D项正确;非洲这些组织的成立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改变与否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A项;有的非洲国家并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从材料也看不出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直接推断出非洲是否成功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海湾石油国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海湾地区的大多数石油国家都已完成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过程,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权益,发展本国石油工业,确立了经济自立的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石油资源国有化后各国经济增长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发展石油以外的其他产业,不能得出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排除B项;石油资源国有化前海湾国家的石油资源被外国资本控制,“依赖国际资本”说法不够确切,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甘地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开创了“不合作”态度的独特斗争方式,故选C;ABD都不是甘地开创的,排除。
1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1959年(印度)。据材料“对西德、英国和苏联的援助依赖性较强。同时,印度石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有限,严重依赖进口”,可知印度工业发展依赖外国,资源也依赖进口,说明独立后印度的工业化建设存在多种不足,这反映了当时印度工业化进程的艰难,A项正确;欧洲是冷战双方争夺的焦点,排除B项;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印度工业化的政策制定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为止。”可见中国推动非殖民化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材料所述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可得出变革之风吹遍非洲,民族意识的增长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因此他强调的是非洲国家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性,A项正确;英国并不会支持非洲的独立运动,排除B项;非殖化并没有完成,排除C项;已经成为潮流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C项说法正确;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的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战争规模的信息,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16.C
【详解】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美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材料中的“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实质上反映的是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故答案为C项。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除了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外,还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B项只是叙述美苏冷战的孕育历史过程,没有阐述其原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地缘政治对冷战的影响,并非只是说明门户开放政策直接导致冷战爆发,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学者的两种观点反映的信息:一是“意识形态对立”,另一个是“地缘政治斗争”,据此来确定答案。
17.(1)变化:由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到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对非洲侵略的国家有所增多。原因: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势力开始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的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2)意义:非洲国家进入独立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地图中的阴影变化可知,殖民范围有所变化,由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到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由地图中左下方的图例和注记可知,对非洲侵略的国家有所增多。成因:结合所学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等角度展开分析其变化成因。
(2)影响:根据材料“二战前非洲只有3个独立国家,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及所学知识可得,非洲国家进入独立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根据材料“二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及所学知识可得,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8.(1)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为女权运动提供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女权运动提供了政治条件;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女权运动提供了经济条件。
(2)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
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等。
(3)20世纪60年代之前(二战后初期),亚洲国家基本赢得独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非洲国家赢得独立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或:七八十年代),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独立,殖民体系崩溃。
【解析】(1)
历史条件:据材料“1790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呼吁将选举权赋予女性”可知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为女权运动提供思想条件;据材料“1832年,在修正选举法时,英国妇女便开始了争取自己社会地位的斗争。1869年,英国女性在地方政府的选举中获得投票权”可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女权运动提供了政治条件;据材料“19世纪20-30年代,更多的女性参与了产业劳动和社会活动”可知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女权运动提供了经济条件。
(2)
成果:结合所学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相关知识,可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等。
(3)
进程:结合所学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相关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之前(二战后初期),亚洲国家基本赢得独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非洲国家赢得独立;20世纪80年代以后(或:七八十年代),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独立,殖民体系崩溃。
19.(1)对奴隶贸易的研究:奴隶贸易历时400多年,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严重危害,成为非洲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对殖民时期非洲对外贸易活动的研究:近代以来,非洲被列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其政治经济附庸,导致非洲形成了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制约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对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通过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团结反帝反殖反霸,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示例:研究分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史。
视角一: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非洲(1914年的非洲)/1884年柏林会议列强瓜分非洲。
视角二:非洲的抗争、觉醒与独立/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
视角三: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瓦解/非洲民族主义的发展(泛非主义)/联合国推动“非殖民化”/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政治撤退。
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史料的真实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人的立场;去伪存真、孤证不立等。(任两点)
其它如非洲人口流动史、非洲社会发展史、非洲文明发展史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非洲。理由: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视角一是对奴隶贸易的研究,原因是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是非洲长期落后的根源;视角二对殖民时期非洲对外贸易活动的研究,原因是非洲近代以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附庸,最终制约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视角三是对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原因是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非洲。本小题相对开放,研究分支可从民族解放运动史、非洲人口流动史、非洲社会发展史、非洲文明发展史等角度切入。如选择的研究分支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史。视角一可从西方对非洲殖民入侵的过程进行分析;视角二可从非洲人民对列强抗争的过程进行分析;视角三可从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进行分析;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史料的真实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人的立场;去伪存真、孤证不立等。
20.参考示例
见解:1914年至二战结束(1945年)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论述:一战削弱了宗主国的力量,诞生了社会主义苏俄,同时民族自决原则开始在殖民地传播,这一切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一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华夫脱党领导人民迫使英国承认埃及独立,桑迪诺领导抗美斗争迫使美军撤出尼加拉瓜,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出现。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的声明和宣言,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奠定二战后后20世纪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潮的基础。
综上所述,1914年至二战结束期间,不仅仅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也是世界殖民主义遭到致命打击,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的时代。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首先,通过材料信息提炼出观点,根据材料中“1914——1945年,大灾难时代”信息,可以提炼观点为:1914年至二战结束(1945年)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大灾难。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1914年至二战结束(1945年)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结合材料信息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详细的阐述:如:一战削弱了宗主国的力量,诞生了社会主义苏俄,同时民族自决原则开始在殖民地传播,这一切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一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华夫脱党领导人民迫使英国承认埃及独立,桑迪诺领导抗美斗争迫使美军撤出尼加拉瓜,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出现。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的声明和宣言,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奠定二战后后20世纪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潮的基础。
最后,对提炼的观点“1914年至二战结束(1945年)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进行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1914年至二战结束期间,不仅仅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也是世界殖民主义遭到致命打击,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的时代。
也可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征中提炼观点,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