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自由欧洲电台是一家由美国国会出资建立的广播和通讯电台组织,它分别在纽约与慕尼黑设立了总部。1950年五一节试播.其广播员大多数选自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流亡人员,这些人在电台里号召东欧国家的人民向自己的政府提出自由、民主、独立的要求。这表明( )
A.电台广播加剧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B.美国和苏联展开激烈的争霸斗争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美国文化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现代传媒宣传冷战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也提出“和平演变”战略,表明双方
A.准备再次合作,和平共处 B.制定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
C.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D.接受了中国的“求同存异”主张
3.下面是小明同学历史笔记里的关键词,根据这些关键词判断小明学习的内容应该是( )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华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A.新兴力量崛起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欧洲走向联合 D.冷战局面的形成
4.下面两幅图片为美苏争锋的部分表现,这两幅图片反映出,当时( )
A.美苏军备竞赛的连续性 B.世界和平具有脆弱性
C.两极格局呈现不对称性 D.世界格局的不稳定性
5.如表是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1955.08.01 尼泊尔 1958.08.25 伊拉克
1956.05.03 埃及 1958.11.01 摩洛哥
1956.08.01 叙利亚 1958.12.20 阿尔及利亚
1956.09.24 也门 1959.02.04 苏丹
1957.02.07 斯里兰卡 1959.10.04 几内亚
1958.07.09 柬埔寨
A.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 B.美国彻底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C.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巨大
6.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基础是
A.美苏实力均势 B.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C.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D.苏联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7.1949年,苏联主导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使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趋于封闭。由此可知,苏联( )
A.加强宣传攻势渗透意识形态 B.积极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借助经济交流扭转冷战劣势 D.企图在经济上与西方国家抗衡
8.下表为柏林危机期间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事件
1958年11月 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建议结束西柏林占领状态,西方国家拒绝接受
1959年9月 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初步缓解柏林危机
1961年6月 肯尼迪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大量东德人流入西柏林
1961年8月 苏联在贯穿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外筑起“柏林墙”
1961年8月 美国派出坦克来到柏林墙下,与苏军坦克对峙,但采取克制态度
1961年8月 苏联不再要求西方驻军撤离西柏林,柏林危机结束
A.美苏避免直接军事对抗 B.多极力量不断成长
C.美苏加紧争夺“中间地带” D.德国统一趋势明显
9.下面漫画是不同作者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认识,据漫画可知
A.漫画没有史料研究价值 B.作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美国侵犯西欧国家主权 D.荷兰政府的认识较全面
10.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南斯拉夫等国发起
B.由英国等国发起
C.它的兴起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D.它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国家主权
11.1964年1月27号,戴高乐不顾华盛顿当局的一再抗议,在外交上完全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外,戴高乐还反对美国在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挑起的反共战争,认为美国注定会失败。该材料最能表明
A.戴高乐对社会主义国家抱有同情心 B.北约内部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C.法国试图摆脱美国的政治影响 D.美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下降了
12.二战结束后,美国利用“它”将遏制西欧可能产生共产主义政权的计划与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世界银行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3.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规定恢复奥地利主权、独立和1938年1月的边界;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或缔结任何同盟。对奥和约的签订( )
A.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 B.推动了“华约”组织的建立
C.缓和了紧张的世界局势 D.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基础
14.20世纪60年代中期,戴高乐在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后不久,正式访问莫斯科,并签署了《法苏合作宣言》,缓和了法国与苏联及东欧国家间的关系。这反映出,此时的法国( )
A.加强欧洲防务,反对北约东扩 B.谋求独立自主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C.维护国家利益,支持西方合作 D.强化欧洲各国间的经济政治联系
15.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通过限制对印度的粮食出口,迫使印度在越南战争中保持中立立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上述材料说明( )
A.亚非国家农业发展推动全球治理完善
B.资源对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C.欧美大国能源争夺决定国际秩序演变
D.贸易在区域集团化中占据核心地位
16.1947年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一计划旨在
A.加强世界经济联系 B.促使美苏“冷战”形成
C.缩小东西欧间的经济差距 D.遏制美国对东欧的渗透
二、材料分析题
1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并攻破了德军“大西洋壁垒”。盟军快速向东推进的同时从战俘营解放了大量苏联战俘,而苏军在其占领区也解放了大量英、美战俘。各国都迫切希望本国战俘能尽快被遣返回国,这促使美、英政府与苏联政府就相互遣返战俘问题进行谈判。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了尽快将各自营地上的盟国战俘遣返回原籍国的协定。苏联政府要求无论苏联战俘意愿如何,必须将其全部强制遣返回苏联。5月,三国在德国莱比锡进一步商讨遣返细节并缔结相关协定。协定执行初期,美英两国按照苏联政府的要求进行遣返,然而1945年9月后,美国以“一切战俘都有选择是否被遣返的权利与自由”为准则,不再认同并停止了强制遣返苏联战俘的做法。
——摘编自李旋《二战后美国的苏联战俘遣返政策之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战俘遣返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战俘遣返政策变化的影响。
18.材料 美国最初想按照德国模式来处理日本的占领问题,还提出了一个四国占领计划,也就是美国占领本州岛中部地区,苏联占领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地区,中国占领四国岛,英国占领本州西部和九州岛,东京和大阪两城市则由各国分区占领。最终,除小部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外,绝大部分的对日占领任务都由美军完成。日本投降和美国单独占领可谓是外交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转折,日本在美国主导的改造下迅速完成了从美国的对手到美国的盟友的大转身,而美苏这对战时盟友之间的矛盾却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过程中彻底公开化。著名的日裔美籍历史学家入江昭评价道,“从很多方面来说,日本投降的方式不仅使之成为战后和平的开始,也成为冷战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最初提出四国分区占领日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
自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 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材料三 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
——《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
(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大事记
﹣﹣摘编自马燕、鲁东海《以“历史的合力论”理解美苏冷战的起源》、陈从阳《经济因素在美苏建交和美中建交中的作用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演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详解】材料表明自由欧洲电台是美国进行冷战的工具,美国政府通过宣传和影响公众舆论,争取苏联和东欧国家内部发生根本变化,D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在这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美国政府的这些宣传目的是引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根本变化,不仅是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和美苏两国的战略方针可知,美苏两国制定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中提出,当时美苏两国并未参加,排除D。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北约”是美国的冷战措施,“经互会”、“华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苏联应对美国冷战的措施,因此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新兴力量崛起无关,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B项;欧洲走向联合指西欧国家联合起来,与“杜鲁门主义”、“铁幕”演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材料体现了美苏核平衡以及核竞赛的信息,正是双方都拥有核武器,使双方都不敢轻易动武,但同时也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B项正确;双方的军备竞赛并非持续不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所缓和,排除A项;C、D两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
5.C
【详解】从数据可以看出,这期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这主要得益于万隆会议的召开,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故C正确;“全方位”表述错误,排除A项;“彻底放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是1971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实力均势是“冷战”局面形成的基础,A项正确;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排除C项;苏联在两次五年计划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经济互助委员、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趋于封闭”,结合所学,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斯大林认为该计划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不久,苏联就主导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由此可知,这是为了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渗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当时苏联“积极缓和”同西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封闭,不是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举行会谈”“采取克制态度”等信息可知,在处理柏林危机时,美苏都避免直接军事对抗,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多极力量不断成长无关,排除B项;柏林是英、法、美、苏分区占领,不属于“中间地带”,排除C项;材料反映柏林危机导致东德、西德关系紧张,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从所给材料看,两幅漫画是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显然是由于作者立场,B项正确;历史题裁的漫画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排除A项;C项信息在漫画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由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等发起,故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不结盟运动由南斯拉夫等国发起,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国家主权,冲击了两极格局,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
【详解】根据材料,戴高乐冲破美国阻挠,与中国建交,反对越南战争等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法国试图摆脱美国政治影响的愿望,C选项符合题意;戴高乐的外交立场,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A选项不符合题意;北约内部的矛盾不是戴高乐在外交上与美国不一致的本质所在,B选项错误;1960年代,法国反对美国控制的做法,不能说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都有所下降,D选项不符合题意。
12.C
【详解】依据材料“将遏制西欧可能产生共产主义政权的计划与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马歇尔计划,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排除A项;世行是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排除B项;北约是政治军事组织,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国外长签订的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军事占领,有助于缓和紧张的世界局势,C项正确;此时多极化发展趋势和不结盟运动尚未出现,排除AD项;“华约”建立针对的是“北约”,与对奥和约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正式访问莫斯科,并签署了《法苏合作宣言》,缓和了法国与苏联及东欧国家间的关系。”及材料所给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之下,法国谋求外交独立,以摆脱美国的控制,B项正确;加强欧洲防务,反对北约东扩不是法国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缓和了法国与苏联及东欧国家间的关系,不是支持西方合作,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缓和了法国与苏联及东欧国家间的关系,不是强化欧洲各国间的经济政治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通过控制石油和粮食来控制其他国家,说明资源对国际政治格局具有中药形象,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亚非国家农业发展与全球治理完善,排除A项;欧美大国能源争夺影响国际秩序,而不是决定,排除C项;美国和印度属于两个不同区域,无法体现贸易在区域集团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和扶持西欧的经济计划,苏联随之成立“莫洛托夫计划”主要是应对马歇尔计划,防止美国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渗透,D项正确;A项错在“世界经济联系”,材料中形成的属于两大阵营的经济体系,显然不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排除;B项错在“形成”,排除;C项错在“缩小”,材料中属于意识形态经济,显然不能促使东西欧差距的缩小,排除。故选D项。
17.(1)变化:从支持强制遣返到终止强制遣返。
原因:二战结束,法西斯战败,美苏盟友关系基础动摇:苏联国际威望与实力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战后美苏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冲突加剧:美国借终止强制遣返战俘宣扬人道主义,丑化苏联社会主义。
(2)影响:使战俘遣返问题成为美国对苏实施政治攻击和战略遏制的工具;加强了美国反共反苏宣传力度;激化了美苏矛盾,加速了美苏对峙的进程;是美国对苏遏制主义外交战略的早期实践。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5月,三国在德国莱比锡进一步商讨遣返细节并缔结相关协定。协定执行初期,美英两国按照苏联政府的要求进行遣返,然而1945年9月后,美国以‘一切战俘都有选择是否被遣返的权利与自由’为准则,不再认同并停止了强制遣返苏联战俘的做法。”可推出从支持强制遣返到终止强制遣返,或从合作到遏制。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时代背景方面进行分析,即二战结束,法西斯战败,美苏盟友关系基础动摇:以及从战后国家力量的对比来看,苏联国际威望与实力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并结合所学可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战后美苏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冲突加剧:美国借终止强制遣返战俘宣扬人道主义,丑化苏联社会主义。
(2)影响:根据材料“美国以‘一切战俘都有选择是否被遣返的权利与自由’为准则,不再认同并停止了强制遣返苏联战俘的做法。”可推出使战俘遣返问题成为美国对苏实施政治攻击和战略遏制的工具;并结合所学可从美国反苏、激化两者矛盾、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加强了美国反共反苏宣传力度;激化了美苏矛盾,加速了美苏对峙的进程;是美国对苏遏制主义外交战略的早期实践。
18.(1)原因:加强在对日作战中的合作;减轻美国自身的负担;促进战后国际合作。
(2)影响:美日关系由战时对手转变为同盟;美苏关系由合作走向对抗;国际关系开始走向冷战;使东北亚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威胁之中。
【详解】(1)原因:根据“美国最初想按照德国模式来处理日本的占领问题,还提出了一个四国占领计划”,可从加强在对日作战中的合作、减轻美国自身的负担和促进战后国际合作等角度分析总结。
(2)影响:根据“从美国的对手到美国的盟友的大转身”得出美日关系由战时对手转变为同盟;根据“美苏这对战时盟友之间的矛盾却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过程中彻底公开化”得出美苏关系由合作走向对抗;根据“日本投降的方式不仅使之成为战后和平的开始,也成为冷战的开端”得出国际关系开始走向冷战,使东北亚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威胁之中。
19.(1)原因: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变化: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中国的振兴),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因素: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中的“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和“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北约的成立和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变化:依据材料中的“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为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中国的振兴、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3)影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苏联解体。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美两国的实力大增,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两国开始逐步对峙起来,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20世纪60至70年代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崛起冲击着的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步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二战后,苏联经历的三次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的经济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终结。所以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决定大国综合国力强弱的因素是经济实力的强弱。
20.理解: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经历了敌对——缓和与建交——同盟——冷战对抗的演变历程。
1918—1920年敌对: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这迫使苏俄实行战时主义政策以应对危机。
1933年建交:20世纪20世纪美苏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美国受大危机冲击,需要拓展国际市场;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这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缓解利于美国经济危机。
1942年同盟:1941年苏美两国直接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推动战时同盟关系建立。这使双方相互支援,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1945年以后冷战对抗: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意识形态差异;国家利益冲突等因素造成了冷战。这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世界走向分裂。
综上所述,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的演变是基于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构成历史的合力造成的。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应努力管控分歧,寻找共同点,促进共同发展。
【详解】理解:根据材料“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大事记”可知,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经历了敌对——缓和与建交——同盟——冷战对抗的演变历程。根据材料“1918—1920年,美国干涉俄国国内革命”可知,1918—1920年美苏处于敌对状态,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苏俄为应对危机,列宁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美苏建交”可知,1933年美苏建交,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等方面说明。20世纪20世纪美苏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美国受大危机冲击,需要拓展国际市场;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这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缓解利于美国经济危机。根据材料“1942年,美苏等国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确立”可知,1942年美苏建立了同盟关系,根据材料“1941年,希特勒撕毁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可知,1941年苏美两国直接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推动战时同盟关系建立。这使双方相互支援,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根据材料“1945年以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日渐破裂,逐步走向冷战”可知,1945年以后美苏兴起冷战,处于对抗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意识形态差异;国家利益冲突等因素分析说明。这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世界走向分裂。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的演变是基于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构成历史的合力造成的。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应努力管控分歧,寻找共同点,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