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8 09: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下图是1956-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示意图,从中可以得的历史结论是
A.苏联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B.苏联改革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C.赫鲁晓夫改革促进国民收入迅速发展 D.勃列日涅夫改革推动工业总产值提高
2.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D.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
3.下表体现了苏联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学者认为,该时期的新经济体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之后最为成功的一次改革。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
苏联“八五”(1965-1970)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
社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国民收入 社会劳动生产率
7.4% 8.4% 7.7% 6.8%
A.对于民生领域有所重视 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C.调整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D.以计划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4.有学者在评述现代世界某一事件时说:在一些观察者眼里,这预示着从此以后的世界将只有一个发展方向,所有的现代社会似乎都已经走向了自由民主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然而,新的运动纷纷出现,向全球资本主义、西方政治理论霸权、现代文化世俗主义以及美国的强权控制提出了挑战。该学者评述的是
①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②苏东剧变后的世界形势
③美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
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其改革(  )
A.尊重市场规律,农业成就巨大 B.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使国民经济得到协调发展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1971~1985年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下降了-半以上(从1971~1975年的年均增长5.7%降到1983年的2.6%),其他一些综合经济指标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反映出
A.军事对抗中苏联的劣势相当明显 B.勃列日涅夫改革强化了苏联体制
C.改革并未激发苏联的发展动力 D.计划经济模式恶化了苏联经济
7.如表是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发生的部分事件,南斯拉夫的解体过程反映了
时间 事件
1991年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北顷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宣布独立
1992年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宣布为主权国家,波黑战争爆发
1995年 波黑正式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9年 美国及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科索沃战争,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
2003年 南联盟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南斯拉夫”"作为国名不复存在
2006年 黑山脱离“塞尔维亚和黑山”,成为独立国家
A.东欧剧变源于外部势力的干涉
B.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了国家的走向
C.民族自决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
D.世界格局的变动引发局部地区动荡
8.1943年,苏联某州的统计报告指出,在国家统一供给无法充分保障居民生活的情况下,对于工业城市和地区的居民来说,集体农庄市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这表明,集体农庄市场
A.促成新经济政策恢复 B.解决了战争的保障问题
C.强化了集体农庄经济 D.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
9.下面为“苏联经济增长情况表(单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数据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2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3.3
A.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 B.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农业成为改革的突破口 D.“新经济体制”的推行
10.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巩固了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恢复了农民的产品支配自由权
11.下图是苏联经济发展概况(单位:亿卢布)。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 )
A.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B.农轻重比例失调有所调整
C.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2.某学习小组依据下列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选项中符合其研究主题的是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 B.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改革
C.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D.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
13.历史学家尤 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是
A.斯大林模式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4.苏联在1990年之前,不论是官方文件还是领导人的讲话,都避而不谈市场经济,而到了1990年以后,苏共提出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总方针。这一变化基于
A.苏联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B.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苏冷战对峙趋于缓和 D.市场经济的活力彰显
1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16.如图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C.突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D.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显著
二、材料分析题
17.俄国、苏俄、苏联已经成为历史的名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维埃俄国领导人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苏维埃俄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列宁所说的“利用资本主义”是指苏维埃俄国在1921年实行的什么政策?
材料二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2)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开始实行经济政治改革,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至少选择两条),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1956-1990年苏念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整体上不断下降,体现了战后苏联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导致经济体制日益僵化,A项正确;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始终无法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导致苏联经济难以获得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实力对比的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始终无法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导致改革最终失败,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短期内推动了工业总产值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故选A;B是客观原因,排除;C是直接原因,排除;D是具体原因之一,排除。
【点睛】
3.A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体制与新经济政策都注重国民经济,带动了民生领域的发展,A项正确;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政策在1929年后大规模实行,新经济政策推行时期并没有出现,排除C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用的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通过借用市场化的商品货币关系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赫鲁晓夫时期仍然采用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这预示着从此以后的世界将只有一个发展方向,所有的现代社会似乎都已经走向了自由民主制和自由市场经济”可知,这一事件苏东剧变,结合所学可知,苏东剧变后指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②④正确,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①错误,故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的意图,排除③,故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预示着从此以后的世界将只有一个发展方向,所有的现代社会似乎都已经走向了自由民主制和自由市场经济”,联系所学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分析解答。
5.B
【详解】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注重民生经济改善,他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选B;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扩种玉米,使农业出现危机,A 错误;赫鲁晓夫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仍然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没有协调发展,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后期难以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难以维继,D不符合史实,排除。
6.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阶段,但是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缺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的是改革并未激发苏联的发展动力,C项正确;当时美苏争霸中,优势在苏联,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体制,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改革对经济的影响,排除。故选C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斯拉夫解体是冷战结束后,大国势力干预的结果,D正确;东欧剧变的根源是难以摆脱斯大林模式,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意识形态的分歧,排除B;C中“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
8.D
【详解】集体农庄市场属于农村,为属于城市的工业城市和地区提供食物来源,这一过程即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因此集体农庄市场极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故D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战争的问题,故排除B;材料主旨是说的集体农庄市场与工业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单方面强调集体农庄,故排除C。
9.A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当时苏联领导人不敢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经济改革保守,过分追求稳定有关,故选A;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排除B;C项仅符合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C;D仅符合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D。故选A。
10.B
【详解】根据材料“赫鲁晓夫……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可得出,赫鲁晓夫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由义务交售到实行统一收购农产品,实际是部分承认了市场经济的作用,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未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巩固农村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取消义务交售制并不能说明农民对产品拥有了支配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由图示内容可知,从1950到1953年,苏联的农业方面发展没有明显进步,甚至出现衰退,这就不能够给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使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A项正确;B项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仅涉及农业的信息,不涉及工业,无法得出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认识,排除B项;农业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缓慢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层度下降,排除C项;农业发展陷入停滞,没有体现农业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三幅图片涵义分别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种植玉米运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直接引发苏联的解体,材料三幅图都涉及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改革,B项正确;材料图片强调的事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改革,不涉及与资本主义的对抗,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改革,没有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C项错误;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等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改革,没有体现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13.D
【分析】
【详解】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所以,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D。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1990年之前从不谈市场经济,1990年以后苏共提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总方针,说明苏联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已经出现急剧恶化,到了必须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地步,故选A;全球化趋势与某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无关,B错误;C不符合史实,排除;1990年苏共才提出向市场经济过渡,所以不能说市场经济显现出活力,D错误。
15.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所学可知,“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表明赫鲁晓夫推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指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桎梏。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 B项错误,赫鲁晓夫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C项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D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1980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持续下降,说明斯大林模式束缚了苏联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A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不能说明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排除B项;苏联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工业化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
17.(1)性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策:新经济政策。
(2)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积极作用: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工业国。
(3)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20年代苏俄。第一小问性质,据所学可知,苏维埃俄国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二小问政策,综合材料一“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第一小问标志,综合材料二和所学可知,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所学,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发挥的积极作用在于,使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工业国。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开始实行经济政治改革,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等角度思考可知,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有,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
18.(1)认识: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的总趋势。②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也是历史规律的一部分。因此,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只是社会主义事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遭遇到了挫折,这是符合规律的。③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会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迅速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2)理解: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但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④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⑤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广大人民谋利益。
【详解】(1)根据材料一“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从社会发展规律趋势、社会主义出现曲折的规律性、辩证角度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材料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社会主义本质、制度优越性、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方向、结合本国国情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进行阐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
19.(36分)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详解】本题是一道比较型材料解析题,着重考查苏联、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与模式,对考生解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第(1)问原因的回答,依据材料一中“建立社会主义唯一的基础就是大工业”这句话和“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这句话,即可得出苏俄政权发展工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第(2)问“基础”的回答可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来回答。“措施”的回答,需要考生联系教材知识,从牺牲农业和收缴利润的角度来作答。第(3)问的回答,首先要联系到材料二(资金积累方式)和材料三(发展优先点)究竟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然后再组织答案。第(4)问设想的回答,依据材料中“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设想是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同点的回答,考生可结合书本知识,中国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注意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而苏联忽视了这一点。
【考点定位】中苏工业化道路
20.示例一:
论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成效有限。
阐述: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着手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提倡种植玉米。科技方面,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但主要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总之,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多次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因为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终没有成功。
示例二:
论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阐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高铁建设、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推动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论题,如“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以失败告终”等言之有理的也可以)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两条信息拟定论题展开阐述。如可以提取“赫鲁晓夫上台后着手改革”、“1975年后勃利日涅夫改革停滞不前”、“1989年东欧剧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成效有限。结合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以及苏联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提取其他信息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