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练习 (含解析)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练习 (含解析)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8 10: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梁思成先生提出对文物建筑“整旧如旧”原则主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什么原则?
A.唯一性 B.创新性 C.真实性和完整性 D.开放与保护性
2.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图1 所示中国古代书院地域空间分布状态的变化反映出( )
A.书院脱离北方社会需要 B.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影响力扩大
C.政府对思想控制的加强 D.知识分子地域流动性逐渐增强
3.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载体。下图①②③④依次对应的载体正确的是
A.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B.博物馆、印刷书、学校教育、印刷书
C.学校教育、图书馆、印刷书、博物馆
D.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
4.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5.两汉科技成就突出。两汉取得如表所示科技成就根源于( )
两汉部分科技成就表
项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
数学 西汉:《周髀算经》用竿标测日影以求高。 东汉:《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运算法则 最早
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 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蔡侯纸) 最早
医学 东汉:华佗创制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麻沸散) 早1600年
测验地震 方位 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 早1700年
A.国家疆域的开拓 B.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的加强
6.如图,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约合23亿元成交;2010年11月11日,在伦敦Bainbridges33拍卖行,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最后以5541亿元拍出,是当时全球最值钱的十大文物中价值最高的: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的天价,刷新了香港瓷器拍卖史上的最贵纪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瓷器的经济、使用价值远大于文化价值
B.粉彩瓷器开始于康熙,顶峰于乾隆时期
C.艺术品的天价是人类创造力和审美的物化
D.拍卖成交的天价瓷器均来自于官窑的精品
7.关于先秦时期我国文化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私学还没有出现 B.其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C.地方官学已经开始设立 D.封建政府统一管理教育
8.下图为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白鹿洞书院开启中国私学的发展历史
②白鹿洞书院成为程朱理学传播的中心
③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
④内容充分明确了儒家教育的价值旨归
A.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己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A.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10.20世纪80年代,是博物馆事业兴旺发达的年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主要表现在:数量的增加、内容的丰富、规模的扩大、分布的广泛、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
C.与吸取二战经验教训相关 D.说明教育得到普遍重视
11.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输力者,虽劳无功。"这表明
A.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 B.宋明时期人地矛盾逐渐显现
C.农业生产中稻麦种植减少 D.封建国家重视农业技术创新
12.宋代出版的书籍较之前代明显增多,刻书机构更是遍及各地,不仅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刻书机构如国子监、崇文院,而且地方政府也都刻印大量书籍,同时私人也纷纷刻书,出现了大量私人开设的书铺刻书出售。这说明宋代(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社会崇文风气的增强
C.教育推动文化普及 D.市民阶层地位的提高
13.如表为1976—1990年全国小学和普通初中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统计表。据表可知,该阶段的中国( )
小学 普通初中
教职工总数 学历合格率 专任教师 学历合格率
1976年 564.1万人 / 203.5万人 /
1985年 / 60.6% / 25.3%
1990年 624万人 73.99% 247万人 46.5%
A.教师的师德素养有所提高 B.教育均衡化发展效果明显
C.基础教育的发展潜能增强 D.教育成为文化传承主渠道
14.从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柱国大将军杨坚“晋封隋王”,到公元960年后周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历史又一次经历了“波峰波谷”的庚续发展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发展期”的文化现象是( )
A.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B.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
C.私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D.编修了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5.17世纪中期,英国商人加威在销售中国茶叶的海报中,将这种新式饮料的功能归纳如下:茶叶可使人身体轻快,提神醒脑,消除脾脏障碍,名目清眼,增加食欲和消化能力,减少噩梦,增强记忆力;尤其对经常吃肉和肥胖的人作用明显。这说明
A.广告成为企业营销的最新手段 B.大众传媒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
C.茶叶被当做保健药在英国销售 D.品茶成为英国市民的最新风尚
16.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组织编写多套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高小阶段至少8套24册,中学阶段至少15册。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革命史大约占全部内容的1/5左右,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革命史几乎占据全部内容。此时期中共组织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D.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库全书》之命运流转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涵括了先秦至清中叶各时期的重要典籍,还收录了多部欧洲人的著作,初步介绍了近代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四库全书》编纂时,曾有传教士将一些版本传回欧洲,至今保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成之后,乾隆皇帝下令抄写七部,分藏文渊阁、文澜阁等处。
文源阁《四库全书)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的焚火,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太平天国战乱中大半被毁,幸得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倾力抢救,后经清末直至民国的三次大规模补抄,基本恢复了原貌。1937年,浙江省立图书馆组织抢运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内迁工作,至1946年回到杭州。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文化典籍的保存,2003年文津阁《四库全书》入藏国家图书馆。2013年原大原样影印《四库全书》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告竣,最终成书不仅富有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四库全书》的“命运流转”。
(2)以《四库全书》为例,概述大型文化典籍编纂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中央官学有三个系统,分别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以国子监为主体,下设六学,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以《说文解字》《字林》为专业,学习文字、书法,学习《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律学,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乃专科学校性质,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文馆,只招收皇室近亲、外戚、宰相、一品功臣的子弟。由著名学者担任教师,是兼有教育与研究双重任务的学校。职业教育在唐代也颇具规模。在太医署,培养各类医学人才。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送尚书省录用或送高一级学校深造,亦可参加科举考试。
——摘编自钟坤杰《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机制的沿革及变迁》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小学手工科,应加重视。中学以健全国民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摘编自王凌云《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央官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教育相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在前,为阳)和内廷(在后,为阴)两部分,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故宫全部宫殿,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据百度百科等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转而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多数建筑通过基本的几何形体来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罗马时期的)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混合应用;大型建筑外墙多用石材;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窿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这些,都反映出结构和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其中还包含了这一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早期空间多封闭,转向开放。
——张亦林《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故宫与文艺复兴建筑在建筑艺术上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看法。
三、论述题
20.【中国古今教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的编写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而且“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
——摘编自秦海霞《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国家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对文物建筑“整旧如旧”原则,主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C项正确;唯一性原则是文物保护的原因,与维护文物的“整旧如旧”原则不符,A项错误;建筑的创新性不能体现文物保护“整旧”、“如旧”的主旨,B项错误;开放与保护性不是“整旧如旧”原则最主要的内涵,D项错误。
2.B
【详解】通过观察三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后,特别是清代前期,书院数量越来越多,明显地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反映出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书院脱离了北方社会需要,排除A项;政府对思想控制的加强与东南沿海的书院数量明显多于其它地区不符,排除C项;书院集中在东南地区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地域流动性逐渐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校教育;保存文化典籍、书籍阅读和服务大众的载体是图书馆;文化传承传播、提高文化修养和促进文化大众化的载体是印刷书;国民教育、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博物馆。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对应有误,排除。故选C项。
4.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材料中“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强调了历史重在变,变化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才是历史的真谛,而备选项中“治史所以明变”强调的是变,C符合题意;史料学只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史学即史料学”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侧重从历史研究的价值功用方面表达,而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强调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当世,这与材料所述主旨不合,排除D。故选C。
【考点定位】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技成就的发展,造纸术、医学、数学等,C项正确;国家疆域的开拓,是一个原因,但非根源,排除A项;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非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中外交流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近年来,频频出现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品以数亿天价拍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艺术品的天价是人类创造力和审美的物化,C项正确;瓷器的经济、使用价值远大于文化价值与材料现象不符,A项错误;粉彩瓷器技术达到顶峰是在雍正年间而非乾隆时期,B项错误;仅从材料提供的三个例子,不能说明拍卖成交的天价瓷器“均来自于官窑的精品”,D项错误。
7.B
【详解】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即政府垄断教育,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私学,A项错误;地方官学开始设立于汉朝,C项错误;先秦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正在确立过程中,D项错误。
8.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①错误。理学家朱熹等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辩论,书院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②正确。《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③正确。《白鹿洞书院学规》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确了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④正确。综上,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据材料“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己在城市普遍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公民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各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现象,而“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是本质,C错误;当时西方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排除。
10.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社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博物馆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这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与各国博物馆的建设,不构成必然联系,排除A项;建立博物馆,不仅是吸取二战经验教训,更是为了传承文明成果,提供教育场所,C项失之片面,排除C项;D项“普遍重视”的表述与事实不相符合,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不等同于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农学家们强调“农事必知天地时宜”“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等,表明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明时期人地矛盾逐渐显现,B项错误;农业生产中稻麦种植减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封建国家”重视农业技术创新,排除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宋代(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书籍种类繁多……私人也纷纷刻书,出现了大量私人开设的书铺刻书出售”表明,当时社会上崇尚文化的风气较之前有所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教育问题,且“文化普及”说法错误,排除C项;书籍与刻书机构的大量增加与市民阶层地位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本质题。时空是1976—1990年(中国)。据材料“1976—1990年全国小学和普通初中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统计表”,结合数据可知从1976年到1990年,中小学教职工的人数以及学历合格率总体呈上升、增长趋势,说明基础教育的发展潜能增强,C项正确;仅从人数和学历合格率,无法得出教师的师德状况,排除A项;无地区的数据对比,无法得出教育均衡化发展状况,排除B项;没有与其他文化传承形式的对比,不能得出教育成为文化传承主渠道,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 建立宋朝。581年-960年是隋唐五代时期。理学形成是在宋朝,不属于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现象,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8世纪属于唐朝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 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 国家颁行的药典,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英国商人在销售中国茶叶的海报中归纳了这种新式饮料的功能,这是通过大众传媒(海报)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广告在17世纪以前已经企业营销的手段,排除A项;根据“新式饮料”可知,海报并非将茶叶当做保健药在英国销售,排除C项;从一则海报的宣传,无法体现品茶成为英国市民的最新风尚,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共两党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编写多套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注重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革命史的编写,适应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突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作用,C项正确;此时新中国并未成立,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此时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四库全书》的“命运流转”反映社会历史变迁。《四库全书》纂修于清乾隆年间,该书内容丰富,体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一统国家的总结性巨著,同时也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其波折起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抗日战争时期,《四库全书》内迁于西南地区,使其避免遭到战争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四库全书》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得到有限保存,发挥了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2)意义:有利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先进科学技术,利于技术的传播;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四库全书》之命运流转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涵括了先秦至清中叶各时期的重要典籍,还收录了多部欧洲人的著作,初步介绍了近代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文源阁《四库全书)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的焚火,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太平天国战乱中大半被毁”、“1937年,浙江省立图书馆组织抢运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内迁工作,至1946年回到杭州”、“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文化典籍的保存,2003年文津阁《四库全书》入藏国家图书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四库全书》的“命运流转”反映社会历史变迁。《四库全书》纂修于清乾隆年间,该书内容丰富,体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一统国家的总结性巨著,同时也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其波折起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抗日战争时期,《四库全书》内迁于西南地区,使其避免遭到战争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四库全书》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得到有限保存,发挥了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四库全书》之命运流转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涵括了先秦至清中叶各时期的重要典籍,还收录了多部欧洲人的著作,初步介绍了近代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可得出有利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了先进科学技术,利于技术的传播;根据材料“《四库全书》编纂时,曾有传教士将一些版本传回欧洲,至今保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可得出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根据材料“2013年原大原样影印《四库全书》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告竣,最终成书不仅富有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可得出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18.(1)特点:分设不同类别学校,国子学地位最高;具有封建等级特征;主要教授儒家经典,也涉及部分专业知识;规定了修学课目及年限。
(2)发展:废除旧思想内容,中西结合,注重多种学科能力的培养;打破性别歧视,实施公民平等教育;引进西方办学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重视实践性,服务于农工商业经济。评价:体现了教育近代化特征,适应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建设的需要,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唐朝中央官学有三个系统,分别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可知,分设不同类别学校,国子学地位最高;根据材料“普通教育以国子监为主体,下设六学,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可知,具有封建等级特征;根据材料“以《说文解字》《字林》为专业,学习文字、书法,学习《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可知,主要教授儒家经典,也涉及部分专业知识;根据材料“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送尚书省录用或送高一级学校深造”可知,规定了修学课目及年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发展:根据材料“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可知,废除旧思想内容,中西结合,注重多种学科能力的培养;根据材料“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可知,打破性别歧视,实施公民平等教育;根据材料“中学以健全国民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可知,引进西方办学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根据材料“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可知,重视实践性,服务于农工商业经济。
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只是可知,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体现了教育近代化特征,适应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建设的需要,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19.(1)差异:①故宫为群体组合,注重平面构图,讲究中轴对称,整体风格是工整、内敛(或庄重、威严);文艺复兴建筑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整体风格是外向、开放。②故宫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文艺复兴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拱券式结构。③故宫建筑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鲜艳夺目;文艺复兴建筑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④故宫讲究天人感应的宗教神秘主义,文艺复兴建筑则讲究反神权至上的世俗生活气息。⑤故宫秉承传统,千篇一律,变化很小;文艺复兴建筑则不断创新,风格不断变化。
背景:①经济方面:中国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并迅速发展。②政治方面:中国专制主义强化,控制越来越严;欧洲资产阶级壮大,革命形势不断高涨。③思想方面,中国理学僵化、保守;欧洲人文主义发展,追求个性解放和开放进取。④外交方面:中国闭关锁国,与世界隔绝;欧洲对外扩张,推动世界联系加强。⑤科技方面: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出现集大成式的总结而少创造;欧洲科技则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理性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2)看法:①这种差异是由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心理与时代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②故宫反映了中国建筑的传统和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森严和君权神授,而文艺复兴建筑则反映了欧洲建筑文化的特色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的世俗倾向。③建筑艺术的发展既要坚持民族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能学习外来建筑文化的合理因素,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大胆探索,推陈出新。
【详解】(1)差异:可从故宫和文艺复兴建筑的整体结构,得出故宫为群体组合,注重平面构图,讲究中轴对称,整体风格是工整、内敛(或庄重、威严);文艺复兴建筑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整体风格是外向、开放;从材质分析,得出故宫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文艺复兴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拱券式结构;从建筑风格分析,得出故宫建筑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鲜艳夺目;文艺复兴建筑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从建筑颜色分析,得出故宫建筑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鲜艳夺目;文艺复兴建筑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从建筑传承与创新分析,得出故宫讲究天人感应的宗教神秘主义,文艺复兴建筑则讲究反神权至上的世俗生活气息;故宫秉承传统,千篇一律,变化很小;文艺复兴建筑则不断创新,风格不断变化。
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层面分析,得出中国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并迅速发展;从政治层面分析,得出中国专制主义强化,控制越来越严;欧洲资产阶级壮大,革命形势不断高涨;从思想文化层面分析,得出中国理学僵化、保守;欧洲人文主义发展,追求个性解放和开放进取;从外交方面分析,得出中国闭关锁国,与世界隔绝;欧洲对外扩张,推动世界联系加强;从科技方面分析,得出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出现集大成式的总结而少创造;欧洲科技则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理性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2)看法:根据所学知识,从差异产生的原因、差异体现的精神文化和对待文化的态度等分析,得出这种差异是由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心理与时代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故宫反映了中国建筑的传统和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森严和君权神授,而文艺复兴建筑则反映了欧洲建筑文化的特色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的世俗倾向。建筑艺术的发展既要坚持民族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能学习外来建筑文化的合理因素,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大胆探索,推陈出新。
20.(1)背景:宋代重文统治政策和科举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理学的兴起发展,儒学的世俗化、平民化;印刷技术的发展。
(2)意义: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体现教育领域的国家意志,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彰显社会主义与制度优越性;为后来的教材编写提供经验借鉴、人才基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时期。根据材料“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及所学可得出宋代重文统治政策和科举的发展;根据材料“ 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 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可得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根据材料“ 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及所学可得出理学的兴起发展,儒学的世俗化、平民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印刷技术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及所学可得出体现教育领域的国家意志,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及所学可得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根据材料“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及所学可得出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及所学可得出为后来的教材编写提供经验借鉴和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