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知道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认识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目标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江南地方,据洪承畴报:“明季赋税繁重,官兵坑害,百姓极为困苦……伤残最苦之州县,人民逃亡,田地荒芜”。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背景
①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②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措施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
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乾隆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
时期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清朝开荒执照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执照上写明了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其坐落于打麦冲;四至范围:东到河、南到□(这个字漫漶不清)、西至树林、北至山脚,对这块地永远免收赋税。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②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材料一: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在明代传入中国,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
材料二:蔓延极速,节节有根,入地即结,每亩可得数千斛,胜种五谷几倍。 ——《金薯传习录》
玉米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甘薯
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棉花
甘蔗
药材
④经济作物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表现:
①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纺织、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手工业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织工人数 佛山镇棉纺织业的织工超过5万人
织机数量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分工情况 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
特点:
人数多、规模大、分工合作。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
户
机
工
雇 佣
被雇佣
早期资本家
早期雇佣工人
资本主义性质的早期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
①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表现: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繁荣的
商业网
②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吴江县盛泽镇、湖北汉口镇)
盛泽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出现了“舟辑塞港,街道肩摩”的繁荣景象。
汉口镇是武汉三镇之一,地处两江之滨,居四大名镇之首。发展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大都会。
③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基本上集中在苏州,且绝大部分系徽商所开,其中明代中后期既已存在的徽州汪氏益美字号营业额最巨大,一年销布百万匹,益美布遍行天下,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工商业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
晋商:
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徽商:
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三、人口的增长
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示意图
清朝前期人口数
清初 1400万
康熙 达1.5亿
乾隆末年 达3亿
消极影响
时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顷) 人均耕地(亩)
雍正1734 1.0942 820.35 7.50
乾隆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1784 2.8633 700.94 2.45
嘉庆1812 3.3370 727.08 2.18
①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
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②开荒垦田,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积极影响:
本课小结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措施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人口的增长
原因: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影响:消极、积极。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现、影响
商业:商业网、工商业市镇、大的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