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8 10:2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什么是“社戏”
新课导入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南宋·陆游
“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作者简介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者简介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
读准字词
dàn

絮 叨
dài
怠 慢
cuān duo
撺 掇

凫 水
chán
潺 潺
弥 散
xù dāo
家 眷
duó
cuān
xiàng
旺 相
jiù
桕 树

cuō

纠 葛
juàn



蹿
jiū
zhào

字形辨识
gāo
竹篙
hāo
蒌蒿
péng
船篷
péng
蓬松
péi
陪伴
péi
赔钱

舟楫

编辑
作揖

读读记记
初读感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并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归省住在平桥村的生活,突出“乐土”之乐。
第二部分(4—30):写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略写)
(详写)
第一层(4-9)
写看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
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14-21)
写去赵庄看社戏的经过。
第四层(22-30)
写看社戏后月夜归航以及偷豆的经历。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看社戏的怀念。
(略写)
分析情节
1. 学习第一部分(1-3)(自由朗读)思考: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我”为什么称平桥村为“乐土”?
(3)小住平桥村的生活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分析情节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01
离海边不远
极偏僻的
临河的



分析情节
“我”为什么称平桥村为“乐土”?
02
在平桥村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每天又有钓虾、放牛等乐事
还可以看社戏
所以“乐土”一词反映出平桥村在“我”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同时也扣住一个“乐”字展开下文情节。
分析情节
小住平桥村的生活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03
这一部分着力表现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写了平桥村这一偏僻小村庄淳朴的风俗人情
展现了充满友爱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为后面写看社戏做铺垫。
分析情节
2. 学习“看社戏前的波折”(4-9)
①本村和邻村都叫不到船;
②小船不合用
③母亲不准“我”和别人去,怕外祖母担心。
这些波折渲染了“我”盼望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同时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我”去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这样写有何作用?
01
分析情节
双喜的出现,给“我”看社戏带来哪些转机?这些转机的出现表现了双喜怎样的性格特点?
02
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②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这些转机的出现表现了双喜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
分析情节
第⑤~⑨段写看社戏前遇到的波折和转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
03
兴高采烈
焦急
后来的失望
沮丧
转忧为喜
开始的盼望
细读探究
学习“看社戏途中的感受”(10-13)思考:
(1)第10段写少年们开船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妙处。(指名朗读,小组讨论)
“点”
“磕”
“上前”
“架”
“退”
一系列动词连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质,也折射出“我们”去看社戏时的愉快心情。
细读探究
(2)第11到12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月夜行船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自由朗读,小组讨论)
从四个方面着笔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细读探究
(2)第11到12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月夜行船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自由朗读,小组讨论)
视觉方面
写了“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
嗅觉方面
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触觉方面
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方面
写了“宛转”“悠扬”的笛声。
细读探究
(2)第11到12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月夜行船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自由朗读,小组讨论)
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静谧美好。
从侧面烘托出“我”轻松愉悦的心情。
细读探究
学习“看社戏的经过”(14-21)
先写远处月下露天戏台的朦胧美,“仙境”一词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胡”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由远及近的顺序
“红红绿绿的动”既与“仙境”的说法相切合,又表示位置比之前更近了一些。
第14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戏台的?描绘出怎样的场景?(要求齐读)
戏剧知识
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
是扮演女性的角色,分青衣、花卫、武卫、老卫等。
旦行
净行:俗称“花脸”,一般扮演男性角色 。
净行
又称“三花脸”,多演伶俐幽默或阴险狡猾的角色。
丑行
细读探究
不好看。
(1)侧面表现
自由朗读(15-21),思考:“我”所“第一盼望”的社戏好看吗?文章是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
孩子们 “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哈欠”等动作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细读探究
(2)正面表现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没翻。
自由朗读(15-21),思考:“我”所“第一盼望”的社戏好看吗?文章是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但他不停地唱着。
不好看。
细读探究
学习“看社戏后归航以及偷豆”
自由朗读(22-30)思考:1.月夜归航与前文写的月下出航有何不同?
月下出航
月夜归航
景色特点
人物心情
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
“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
开始是留恋不舍,
后来是欢快。
急切、兴奋的心情。
2.如何理解“偷豆”?
细读探究
“偷豆”和平常我们所理解的“偷窃”不一样。
“偷窃”是偷别人的东西,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而小伙伴们“偷豆”,是因为返回途中大家肚子饿了,于是罗汉豆便成了“偷”的对象。
细读探究
这次摘豆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偷”;但“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反映出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2.如何理解“偷豆”?
这“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细读探究
1.联系小说具体内容,说说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31-40)
学习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看社戏的怀念
六一公公是淳朴农民的形象。
细读探究
对于孩子们偷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 可见他并不是吝啬的人;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
"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他老实厚道农民本色。
细读探究
2.联系上文,看戏时“我”昏昏欲睡,归途中吃的豆也很普通,为什么那夜却令“我”如此怀念呢?
“我”所怀念的不仅仅在于“好戏”和“好豆”,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的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还有平桥村人的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聪明伶俐的办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这是“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很少再遇到的,所以那一夜的戏和豆令“我”念念不忘。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童年时 “我” 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激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 “我” 对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布置作业
1.完成“积累拓展”五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深化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2.模仿月夜行船一段(第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3.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做好笔记,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