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8 07: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古代史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时空观念: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识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
01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史料,分析明朝科技名著的特点;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了解明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
02
家国情怀: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03
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朝文学艺术的特色。
2022年课程标准
目录

科技名著

明长城和北京城

小说和艺术

科技名著

科技名著
01
《本草纲目》:
(1)
作者: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
内容:
(3)
外传:传入日本和朝鲜,之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记载大量药物、药方和药物形态图,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4)
影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李时珍像
相关史事:李时珍在行医时,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无论来看病的人是否出得起诊费, 他都一样细心治疗。他在用药上常用药味简易、能就地取材的药方,使病人既能治病又能省钱,受到患者的欢迎。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中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02
《天工开物》:
(1)
作者:明代科学家宋应星
(2)
内容:
(3)
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宋应星像
相关史事:《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
灌溉图
纺车图
治丝图
冶铁图
挖煤图
炼水银图
史料实证
03
《农政全书》:
(1)
作者: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2)
内容:
(3)
地位:《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徐光启像
相关史事: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史料实证

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和北京城
01
明长城:
(1)
背景:为了防止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
概况:
(3)
影响:①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②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①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②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将驻军与屯田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山海关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在此构筑。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史料实证
金山岭长城(河北滦平与北京密云之间)
慕田峪长城(北京怀柔城北)
八达岭长城(北京延庆境内)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在山西代县城西北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关城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所建,被人称作“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嘉峪关为明长城西端的终点,始建于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东西城垣开门,均筑瓮城,城楼对称。西门外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
(1)
概况:①1406—1420年,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
②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2)
构成:
①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②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建有坛庙、宫苑等。
02
北京城:
(3)
特点:平面呈“凸”字形,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左右对称,均衡布局。
奉天殿(太和殿)
奉天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故宫的中心部位,为故宫三大殿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高35.05米,宽63米,面积2377平方米。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殿中设有金漆雕龙的宝座,为皇权的象征。太和殿为明、清两代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如皇帝即位、节日庆典、出兵征讨等活动的场所。
中极殿(中和殿)
皇帝去太和殿先在此休息、批阅奏章等
建极殿(保和殿)
宴请亲贵族大臣、殿试的场所。
故宫内铜狮
故宫内铜鹤
故宫内铜龟
故宫华表
故宫日晷

小说和艺术

小说和艺术
01
小说:
(1)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作者是罗贯中,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各种矛盾冲突。
(2)
《水浒传》:
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3)
《西游记》:
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02
艺术:
(1)
书画: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
董其昌书法
徐渭绘画
史料实证
(2)
戏剧: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汤显祖
①艺术特点:曲文流利,人物内心描写细致。
②主要内容: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海神奇的爱情故事。
③思想主旨: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丹霞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知识拓展:《徐霞客游记》
课后练习
1.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18世纪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封建文化走向衰落 B.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C.政府坚持闭关政策 D.文明交往具有双向性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18世纪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传教士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同时将中国的文化传入欧洲,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互相借鉴互相交流,并未封建文化走向衰落,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排除B项;政府坚持闭关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课后练习
2.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绘有 120 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了明代( )
A.文人艺术造诣高 B.印刷技术的成熟
C.百姓审美标准高 D.求真务实的风尚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绘有120多幅插图”可知,这些书籍图文并茂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药物和工具等,体现了明代科技求真务实的风尚,D项正确;“文人艺术造诣高”无法在书本图文并茂中体现出来,排除A项;“印刷术的成熟”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这些图画不一定是印刷的,没有体现大量的印刷发行,排除B项;图文并茂的形式并无法直接反映出百姓的审美标准高,排除C项。故选D项。
课后练习
3.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随着明长城的修筑,在长城沿线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表明,明长城( )
A.抵御了蒙古贵族南扰 B.促进了各民族交往
C.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D.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题意,在长城沿线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可见明长城促进了各民族交往,B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明长城抵御了蒙古贵族南扰,排除A项;题意未体现明长城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排除C项;题意中未提及旅游业,排除D项。故选B项。
课后练习
4.明中叶以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越来越多的作家认识到小说的文学语言只有更民,才会更富有表现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文学作品体裁多样 B.底层民众独爱小说
C.通俗小说逐渐兴起 D.国家放松思想控制
【答案】C 【详解】由材料中“小说的文学语言只有更民,才会更富有表现力”可知,此时的小说逐渐通俗化、平民化,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排除A项;“独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此时,政府强化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