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我国北方地区(课件40张)-2024年地理中考一轮复习一本通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8:我国北方地区(课件40张)-2024年地理中考一轮复习一本通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20 10:0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北方地区
专题18
复习要求
1、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
2、认识华北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3、描述东北三省与黄土高原、北京的位置,自然环境
4、分析东北的工业结构、北京的城市职能。
5、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考点 自然特征与农业
01
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一淮河以北,东临 渤海和 黄海2、地形和地形区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有面积广阔的 东北平原和 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 黄土高原3、土壤 ①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 ②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自然特征与农业
4、气候
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5、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①有利条件: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
②不利条件: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6、河流水文特征
水量较小,汛期短,结冰期长
自然特征与农业
7、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主要农业区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主要农作物 春小麦、玉米、水稻 冬小麦、玉米 冬小麦、谷子
主要经济作物 大豆(油料作物)、 甜菜(糖料作物)等 花生(油料作物) 棉花(纤维作物)等 核桃、棉花等
自然特征与农业
8、华北春旱
(1)主要原因:
①春季降水较少,降水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
②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此时正值华北平原冬小麦反青和玉米棉花出苗, 农业用水量较大
(2)应对措施:
①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②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③发展节水农业: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棚种植耐旱作物
④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考点 东北三省
02
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位置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北部、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
东南部与朝鲜接壤东北三省范围 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吉林省(长春)和 辽宁省(沈阳)
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西倚大兴安岭,北部为小兴安岭。在山地之间分布着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自北向南依次是三江平原(右图①)、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东北三省
河流
大、小兴安岭北部的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长白山地东南部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气候
①特征——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东北三省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②原因——冷:东北三省纬度较高,又紧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的发源地
湿:气温低,蒸发量少, 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区 ,冬季降雪较多,植被覆盖好
东北三省山河大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中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寒温带),只有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暖温带)
东北三省
历史上的北大荒
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曾经人烟稀少,沼泽遍布,呈现“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的景象
如今的北大仓
(1)农业发展条件
①有利条件: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②不利条件: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开发成果: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
东北三省
生态保护
①存在问题: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②解决措施: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目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
③湿地---“地球之肾” 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平原
④湿地功能: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
⑤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自然条件:①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②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工作;
③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人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
②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③机械化程度高。
东北三省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三省(辽中南工业基地)
(1)工业布局特点:靠近矿产地和铁路线
(2)发展重工业的主要(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品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3)问题及解决措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① 产业结构单一——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②设备老化 ——更新设备, 加快技术改造,培养科技人才
③资源枯竭 —— 调整能源结构,资源型工业转型
④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加强环境治理
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哈尔滨发展工业交通优势:铁路和河运
大连发展工业的交通优势:铁路和海运
工业中心——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
考点 黄土高原
03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黄土高原
主要所跨省区:
自西向东为——甘肃(甘或陇)、
宁夏(宁)、陕西(陕或秦)、
山西(晋)
黄土风情:民居—窑洞,
民歌—信天游,
白羊肚头巾,
革命圣地—延安
黄土高原
黄土“风成说”
内容——黄土是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吹来的
证据——①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②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黄土高原
多样的黄土地貌
①黄土塬——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②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③黄土峁——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④川 ——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其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两个川。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表景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原因: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长期的过垦过牧(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
境恶化 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毁林毁草等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带走肥沃土壤,破坏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破坏。②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③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的治理——水土保持。
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过度放牧牲畜数量等。
③缓坡建梯田,陡坡种树、种草,坡脚建挡土坝护坡
考点 北京
04
北京
点击添加标题段落
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您可以复制文字到这里进行替换或者删除文字进行重新输入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您可以复制文字到这里进行替换或者删除文字进行重新输入
北京
北京的地理位置 北京大致位于(40°N,116°E),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面向 C渤海,与河北省(冀)、天津市相邻北京自然环境 ①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属暖温带、半湿润区 ②地形、地势——东北、西、北三面环山,东南是伸向渤海的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③河流——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等 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流
北京
城 市 职 能
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
北京自然地理条件优势
①海陆位置: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
②纬度位置:地处暖温带,位于半湿润区,冷热干湿适中。
③战略位置优越:三面环山,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
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④地形地势: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这样的地势有利于湿
润气流深入内地。
⑤交通位置:京杭运河起点 ,向东出山海关可进入东北地
区,从西北出居庸关可进入内蒙古高原,向西可联系黄土
高原,向南可进入华北平原
北京
《世界遗产名录》: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
北京旅游名胜
①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②颐和园: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③前门大街:老北京城最繁荣的商业街
④南锣鼓巷: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是拆除还是保护?—— 有选择性的保护和改造
北京
北京符号
①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是首都北京的符号
②北京故宫、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号
③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北京的符号
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
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旧城呈现独特的“凸”字形轮廓作为皇宫的紫禁城居于旧城的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帝王思想。北京旧城方方正正,街道纵横交错,全城布局均衡对称。
北京的发展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真题演练
(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地区发生关联。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下图示意京津冀位置及要素关联,完成下面小题。
1.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劳动力输出 B.资源输出 C.产品加工 D.技术引领2.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河北的影响有( )A.城镇人口数量减少 B.城镇建设用地变小C.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D.医疗服务水平降低
(2023·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图为我国北方地区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北方地区共同的自然环境特征有( )
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秋季
B.平原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C.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D.年降水量少于800mm,耕地以旱地为主
(2023·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图为我国北方地区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①②两地地理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为暖温带.②地为寒温带
B.①地种冬小麦,②地种春小麦
C.①地是黑土地,②地是黄土地
D.①地属半湿润区,②地属湿润区
7.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①地区的民居特点为( )
A.房顶坡度小,墙体厚、窗户大
B.房顶坡度小,墙体薄、窗户小
C.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
D.房顶坡度大,墙体薄、窗户大
(2023·江西·中考真题)某骑行爱好者5月初从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骑行,用时半个月到达北京。下图示意京杭大运河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以下天气适合户外骑行的是( )
A. B. C. D.
9.骑行经过的河流中,属于南、北方地区分界线的是( )
A.长江 B.淮河 C.黄河 D.海河
(2023·江西·中考真题)某骑行爱好者5月初从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骑行,用时半个月到达北京。下图示意京杭大运河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骑行者在④路段可看到的主要农业景观有( )
A.青稞地 B.橡胶园
C.甘蔗园 D.小麦地
11.骑行者在北上途中,很可能遭遇到的困难是( )
A.①段—春雨淅沥,路面湿滑
B.②段—寒潮来袭,积雪封路
C.③段—雨林茂密,骑行受阻
D.④段—山高路陡,颠簸难行
(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除夕夜,北方包饺子迎新年,南方年糕扑鼻香,我国南北方地理差异显著,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考虑的是( )
A.地形的不同 B.气候的不同 C.方言的不同 D.植被类型的不同
13.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B.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北方主要种植小麦
C.同一种农作物,在南方生长期长,在北方生长期短
D.南方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北方只能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14.关于南、北方人文风情差异的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民间体育—南骑马北滑雪 B.饮食习惯——南米饭北面食
C.传统民居风格——南尖顶北平顶 D.传统交通工具——南乘船北骑马、
(2022·辽宁辽阳·中考真题)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分布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关于甲、乙两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B.甲—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农田类型以旱地为主
C.乙—1月均温低于0℃,油菜种植广泛
D.乙—海拔较高,粮食作物喜温凉
(2018·辽宁阜新·中考真题)读某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根据图中气候资料图,与其相符的气候特征描述是( )
A.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B.全年温和湿润
C.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D.全年高温多雨
18.上图所示气候类型可能分布于我国的地区是( )
A.北方 B.南方
C.西北 D.青藏
(2022·吉林长春·中考真题)2022年3月18日,黄河内蒙古封冻段全线开通,凌汛洪水安全进入万家寨水库,标志着黄河2021~2022年度凌汛期结束。图为“黄河水系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自然原因是( )
A.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B.开发历史悠久,长期过垦过牧
C.修路、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
D.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
(2022·吉林长春·中考真题)2022年3月18日,黄河内蒙古封冻段全线开通,凌汛洪水安全进入万家寨水库,标志着黄河2021~2022年度凌汛期结束。图为“黄河水系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黄河下游流经的华北平原,“水荒”问题一直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合理措施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大量开采地下水
③禁止工农业用水
④节约用水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