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单元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单元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19 21:52: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核能、可燃冰 B.太阳能、石油 C.地热能、天然气
2.绿色生活不包括(  )。
A.节约用电 B.随地扔垃圾 C.低碳出行
3.下列的变化中,(  )生成了新物质。
A.把石块砸碎 B.把鸡蛋壳放进醋中 C.磨碎小麦
4.以下不属于铁锈特点的是(  )
A.容易脱落 B.不易导电 C.能被磁铁吸引
5.在做白糖加热实验时,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白糖由固态变为液态
B.变成黑色固体物质
C.出现白糖结晶颗粒
6.奇奇将铁锈和铁片接入电路中,探究它们的导电性(如图),灯泡会发光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甲、乙都会发光
7.下列过程不需要氧气的是(  )
A.动物呼吸 B.铜生锈 C.光合作用
8. 在脸盆等铁制品表面烧制陶瓷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厚度,防止磨损
B.增加硬度,防止撞坏
C.防止铁生锈以及更美观
9.下列关于我国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举措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政策
B.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站
C.新能源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可随意使用,不用节约
10.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制作蜡像、食物变馊
B.白糖烧焦、冷藏食物
C.白醋浸泡贝壳、咬过后的苹果放久颜色变深
11.在做蜡烛燃烧的实验时,我们应该(  ),观察玻璃杯内壁的变化。
A.用玻璃杯完全罩住蜡烛
B.用玻璃杯悬空罩住蜡烛
C.用玻璃杯压在蜡烛火焰上
12.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  ).
A.我们吃的所有东西都能够被点燃
B.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会燃烧并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
C.食物蕴含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
二、填空题
13.物体会发生各种变化,有的只是物体的形状、大小、   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   并没有改变。
14.低碳生活中的“碳”指的是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尽量控制它的排放。
15.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为   ,这是   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白醋浸泡   ,也能产生同样的气体。
16.真空环境中的铁钉   生锈(填“会”或“不会”)。
17.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源,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能源,   、   、   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
1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   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   。
19.我们的生活世界是由   构成的,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地有   地变化着。这种变化可以划分为   和   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   。
三、判断题
20.天然气是一种新能源。( )
21.纸燃烧后,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新物质。(  )
22.煤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  )
23.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  )
24.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  )
25.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天然气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
26.埋在深处的植物,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需要亿万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煤。(  )
27.把鸡蛋壳或贝壳浸泡在白醋里,能观察到鸡蛋壳或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
28.把沙子放入水中,有沉淀物出现,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  )
29.虽然我的身体从出生到现在长高了变重了,但我还是我,因此身体的生长是一种物理变化。(  )
四、连线题
30.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些变化对人类有益,有些则有害,请分析以下变化,并完成连线。
五、简答题
31.简述”将白糖磨成粉末”和”将白糖熬成焦糖”本质上的不同。
32.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减少“白色污染”,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做?
33.在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并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34.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请你写出三个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化学变化。
六、综合题
35.阅读材料,了解煤的形成。
运古时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由于地质变化,湖泊、海边有大量植物堆积并被沉积的泥沙覆盖。时间久了,泥沙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经过几百万年变成了煤。
(1)阅读分析上述材料可知,煤是古代   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2)煤炭是人类18世纪以来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下列不是煤炭的主要用途的是(  )。
A.发电 B.汽车燃料 C.冶金
(3)下列()被誉为“黑色的金子”。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4)下列()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下到处都可以找到煤炭和石油
B.煤炭价格较低,为节约成本,我们更提倡使用煤炭这种燃料
C.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形成都与太阳能有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状态;物质
14.【答案】二氧化碳
15.【答案】二氧化碳;化学;鸡蛋壳
16.【答案】不会
17.【答案】煤;石油;天然气
18.【答案】生活;物质的变化
19.【答案】物质;规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否生成新物质
20.【答案】错误
21.【答案】正确
22.【答案】错误
23.【答案】错误
24.【答案】错误
25.【答案】错误
26.【答案】正确
27.【答案】正确
28.【答案】错误
29.【答案】错误
30.【答案】
31.【答案】“将白糖磨成粉末”和“将白糖熬成焦糖”本质上不同,焦糖已经不是白糖了,而是变成一种新物质。
32.【答案】减少塑料制品的应用,比如去超市使用布袋,少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重复使用等
33.【答案】涂油、烤蓝、喷漆,这样可以隔绝氧气,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34.【答案】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化学变化有生产药物,治病救人;制造矿泉水瓶,方便我们带多饮用水;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通过化学变化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利用燃烧产生的煮熟食物;冶炼金属;煤炭、石油的形成,给我们提供能源;用面粉炼制成食物等。(其它合理的事例也可以)
35.【答案】(1)植物
(2)B
(3)A
(4)A
(5)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核能、可燃冰 B.太阳能、石油 C.地热能、天然气
【答案】A
【知识点】新能源
【解析】【分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选项A属于新能源,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绿色生活不包括(  )。
A.节约用电 B.随地扔垃圾 C.低碳出行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绿色生活包括节约用电、低碳出行等,不包括随地扔垃圾,选项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下列的变化中,(  )生成了新物质。
A.把石块砸碎 B.把鸡蛋壳放进醋中 C.磨碎小麦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把石块砸碎、磨碎小麦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把鸡蛋壳放进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4.以下不属于铁锈特点的是(  )
A.容易脱落 B.不易导电 C.能被磁铁吸引
【答案】C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所以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因此,能被磁铁吸引不属于铁锈特点。
5.在做白糖加热实验时,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白糖由固态变为液态
B.变成黑色固体物质
C.出现白糖结晶颗粒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在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熔化,这是物理变化。但很快白砂糖颜色会变黄,然后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有颜色的新物质。最后白砂糖变成了黑色的固体物质,我们也会闻到特殊的气味。黑色的固体是新物质,气味是散发到空气中的新物质。所以在做白糖加热实验时,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出现白糖结晶颗粒,因为白糖最后变成黑色物质了。
6.奇奇将铁锈和铁片接入电路中,探究它们的导电性(如图),灯泡会发光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甲、乙都会发光
【答案】A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的原理是在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下,铁生成氧化铁的过程。铁和铁锈的颜色、硬度、导电性、手感、光泽等都不一样,它们属于不同物质。铁会导电,铁锈不导电。所以甲图会发光。故选A。
7.下列过程不需要氧气的是(  )
A.动物呼吸 B.铜生锈 C.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空气中含有氧气,所以支持燃烧,能提供呼吸条件,动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动、植物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铁生锈与空气、水分有关。
8. 在脸盆等铁制品表面烧制陶瓷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厚度,防止磨损
B.增加硬度,防止撞坏
C.防止铁生锈以及更美观
【答案】C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隔绝空气和水与铁制品的接触,破坏生锈的条件,就能有效防止生锈。常见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在铁制品表面镀锌、涂油、刷漆、搪瓷等,都可以防锈。在脸盆等铁制品表面烧制陶瓷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铁生锈以及更美观。故选C。
9.下列关于我国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举措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政策
B.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站
C.新能源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可随意使用,不用节约
【答案】C
【知识点】新能源;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A.制定一系列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政策,正确。
B.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站,正确。
C.新能源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可随意使用,错误。目前新能源(电)车也会污染环境,制造电池时污染环境,使用时用着煤发的电再次污染环境。合理的利用新能源,是我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0.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制作蜡像、食物变馊
B.白糖烧焦、冷藏食物
C.白醋浸泡贝壳、咬过后的苹果放久颜色变深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食物变馊、白糖烧焦、白醋浸泡贝壳、咬过后的苹果放久颜色变深等变化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制作蜡像、冷藏食物只是物质的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11.在做蜡烛燃烧的实验时,我们应该(  ),观察玻璃杯内壁的变化。
A.用玻璃杯完全罩住蜡烛
B.用玻璃杯悬空罩住蜡烛
C.用玻璃杯压在蜡烛火焰上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蜡烛的燃烧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在做蜡烛燃烧的实验时,我们应该用玻璃杯悬空罩住蜡烛,观察玻璃杯内壁的变化。用玻璃杯完全罩住蜡烛或压在蜡烛火焰上,都会让燃烧条件不充分,导致蜡烛灭。
12.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  ).
A.我们吃的所有东西都能够被点燃
B.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会燃烧并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
C.食物蕴含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食物蕴含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需要经过比燃烧更复杂、更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身体的能量。
二、填空题
13.物体会发生各种变化,有的只是物体的形状、大小、   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   并没有改变。
【答案】状态;物质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糖块磨成糖粉,冰融化成水等等只是物体的形状、大小、状态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14.低碳生活中的“碳”指的是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尽量控制它的排放。
【答案】二氧化碳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即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尽量控制它的排放。
15.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为   ,这是   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白醋浸泡   ,也能产生同样的气体。
【答案】二氧化碳;化学;鸡蛋壳
【知识点】化学变化;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有新物质产生,这是化学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白醋浸泡水垢,也能产生同样的气体。
16.真空环境中的铁钉   生锈(填“会”或“不会”)。
【答案】不会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所以铁钉不会生锈。
17.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源,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能源,   、   、   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
【答案】煤;石油;天然气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能储藏和提供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被称为能源,如木材、煤、石油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源,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
1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   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   。
【答案】生活;物质的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19.我们的生活世界是由   构成的,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地有   地变化着。这种变化可以划分为   和   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   。
【答案】物质;规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否生成新物质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三、判断题
20.天然气是一种新能源。
【答案】错误
【知识点】新能源
【解析】【解答】类似于风能、太阳能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属于新能源,煤炭天然气等物质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分析】太阳能、风能等都属于新能源。
21.纸燃烧后,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新物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纸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新物质。
22.煤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人们把煤、石油、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目前尚未被人类大规模利用,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合理利用的能源,叫做新能源。生物质能是指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及其废弃物提供的能量,通常包括木材、森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油料植物、动物粪便等。生物质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全球第四大能源,具有低污染性和可再生性。
23.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能为京津冀 地区抵御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题干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24.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洄游通道。题目说法正确。
25.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天然气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煤、石油和天然气是我们的化石燃料,用完不可再生了,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煤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题干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26.埋在深处的植物,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需要亿万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煤。(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 在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地带,死亡的植物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推移,有更多的泥沙堆积,更多的植物被掩埋。埋在深处的植物,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慢慢变成了煤。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煤是由古代植物形成的,煤的颜色、状态相比之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一种新物质。所以埋在深处的植物,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慢慢发生化学变化变成了煤。
27.把鸡蛋壳或贝壳浸泡在白醋里,能观察到鸡蛋壳或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学变化;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白醋与鸡蛋壳或贝壳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因为鸡蛋壳和贝壳中都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把白醋涂抹在鸡蛋壳或贝壳上,能够观察到鸡蛋壳或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8.把沙子放入水中,有沉淀物出现,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沙和黄豆混合,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它是物理变化,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
29.虽然我的身体从出生到现在长高了变重了,但我还是我,因此身体的生长是一种物理变化。(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四、连线题
30.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些变化对人类有益,有些则有害,请分析以下变化,并完成连线。
【答案】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石墨制成铅笔芯、南极冰山消融都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铁生锈、米煮成饭、植物的光合作用、燃放烟花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其中石墨制成铅笔芯、米煮成饭、植物的光合作用都属于有益的变化;南极冰山消融、铁生锈、燃放烟花都属于有害的变化。
五、简答题
31.简述”将白糖磨成粉末”和”将白糖熬成焦糖”本质上的不同。
【答案】“将白糖磨成粉末”和“将白糖熬成焦糖”本质上不同,焦糖已经不是白糖了,而是变成一种新物质。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将白糖磨成粉末会加快白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但是将白糖熬成焦糖本质上就不同了,焦糖已经不再是白糖了,而是一种新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与白糖是不同的。
32.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减少“白色污染”,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做?
【答案】减少塑料制品的应用,比如去超市使用布袋,少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重复使用等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减少“白色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减少塑料制品的应用,比如去超市使用布袋,少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重复使用等。
33.在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并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答案】涂油、烤蓝、喷漆,这样可以隔绝氧气,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或氧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比如涂油、烤蓝、喷漆。
34.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请你写出三个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化学变化。
【答案】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化学变化有生产药物,治病救人;制造矿泉水瓶,方便我们带多饮用水;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通过化学变化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利用燃烧产生的煮熟食物;冶炼金属;煤炭、石油的形成,给我们提供能源;用面粉炼制成食物等。(其它合理的事例也可以)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其中最重要的特征还是产生新物质。自然界的矿物质是经过高温高压以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生活中燃放的烟花,使用的各种人造纤维、涂抹的各种油漆,颜色多样,色彩缤纷,非常美丽。
六、综合题
35.阅读材料,了解煤的形成。
运古时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由于地质变化,湖泊、海边有大量植物堆积并被沉积的泥沙覆盖。时间久了,泥沙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经过几百万年变成了煤。
(1)阅读分析上述材料可知,煤是古代   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2)煤炭是人类18世纪以来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下列不是煤炭的主要用途的是(  )。
A.发电 B.汽车燃料 C.冶金
(3)下列()被誉为“黑色的金子”。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4)下列()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下到处都可以找到煤炭和石油
B.煤炭价格较低,为节约成本,我们更提倡使用煤炭这种燃料
C.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形成都与太阳能有关
【答案】(1)植物
(2)B
(3)A
(4)A
(5)C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1)运古时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由于地质变化,湖泊、海边有大量植物堆积并被沉积的泥沙覆盖。时间久了,泥沙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经过几百万年变成了煤。
(2)煤的用途包括燃烧发电、烧水取暖、制造焦炭、冶金等;汽车燃料一般是石油。
(3)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也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其中石油被誉为“黑色的金子”。
(4)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也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其中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的是煤。
(5)A:地下到处都可以找到煤炭和石油,错误;煤炭和石油并不是到处都有;
B:煤炭价格较低,为节约成本,我们更提倡使用煤炭这种燃料,错误;煤炭虽然价格低,但是污染环境,所以要合理使用煤炭;
C: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形成都与太阳能有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