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 孟子 鱼我所欲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
代表,被人们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
著作之一。作者简介 教学目标1.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 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一箪食 蹴尔
不辟也 所恶
妻妾 弗受
苟得 不屑dāncùbìwùqièfúgǒuxiè读准下列字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 可以得 生 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 疏通课文1.参考注释翻译课文
2.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集体解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 得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 使人
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同时 连词,表承接,不译 生命 正义超过 比 因此 做 苟且 偷生厌恶 祸患 躲避 假如 假使 助词,无意,取消句子独立性 没有 那么凡是 可以用来求得 生存 ...的手段 采用 假使 厌恶 死亡连词,表承接,不译 则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 勿 丧 耳。
通“避”,躲避 祸患 干 因此 却 因此不仅 这样 本性不 丧失 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 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 得
我 与? 乡 为身死而不
饭 汤 吃 活 连词,不译,表修饰 给 过路的饥民 接受 用脚踢合乎礼义 为了 的 华丽 侍奉 熟识 穷人 感激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吗” 为了(礼义) 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停止 叫做 天性、天良 这样看来 接受 为了 做、干
1、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译:但我所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翻译下列文句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那么一切能够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4、非独 贤者 有 是 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 有道德的人 有 这种 本性,而且人人都有这种本性,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即: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为何从鱼与熊掌写起?以鱼与熊掌设喻,引出论点:舍生取义;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 可以得 生 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舍生取义的具体表现是?1、不为 苟 得也(则生而有不用也)。
2、患有所不避也。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这一个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
子都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
哉?不得已也!”
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
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
实在各有千秋。”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1、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2、?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
3、常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1、孟子在文中论述了什么观点?舍生取义——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2、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又是怎样
论述观点的?先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观点,再正反对比论述,最后用事例进一步论述观点。深入探究舍生取义鱼和
熊掌
设喻正面:不为苟得
患有不辟
反面:何不用也?
何不为也?事例一: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事例二:见利忘义中心内容: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应选择“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写作特点:
1、说理深入浅出,层层深入。 2、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富有论辩性。
拓展延伸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巩固练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⑨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参考答案
1.生,义,舍生取义。生,死,生,义;死,不义。 2.B 3.C作业:
归类整理文中重点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