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8 16:31:40

文档简介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根据要求默写
(1)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相对应的句子是 ;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 ; 与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 ;最后邹忌得出结
论 :
(2)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所下命令中“受上赏”的是 ;“受中赏”的
是 ;“受下赏”的是 c
(3)在齐王勇于纳谏后最初收到的效果的描绘语言中留下的一个成语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jiàn )
B. 遂逐齐师 (suí) C. 望其旗靡 (mǐ)
D. 小信未孚 (fú)
牺牲玉帛(bó)
下视其辙 (zhé)
肉食者谋之 (móu)
公将驰之 (chí)
5.“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表并列, B.表修饰,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序号字母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联丽( )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4)暮寝而思之( )
6.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先介绍邹忌是一个美男子,为下文写与徐公比美做铺垫。
B.妻、妾、客的回答从不同角度真诚赞美了邹忌的美丽。
C.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真言不易的道理。
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
能力提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联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请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朝服衣冠:
(2)闻寡人之耳者:
(3)今齐地方千里:
(4)王之蔽甚矣: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9. 小凤同学在听老师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时,有一处理解错误,请指出他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 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详写了比美的对话以及比美的反思,略写了“王之蔽”。 B. 文中的齐王是一位开明而明智的君主,具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C. 写燕、赵、韩、魏朝拜齐国,从正面写出齐威王纳谏成效之大。
D. 本文结构为“三叠法”,依次为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前呼后应上下关照。
10. 选文和【链接材料】都是关于“劝说”的文章。邹忌和唐雎劝说的方式有什么相同 他们劝说的
目的各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
拓展延伸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 乙 】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 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
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据,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
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 丰收。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时时而间进:
②故夙夜我拨:
12.“下别句子中“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13翻译下列语句。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14.出自甲段的一个成语是 ,意思是:
15.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_;乙文
中唐大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根据要求默写
(1)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相对应的句子是 ;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 _ ; 与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 ;最后邹忌得出结
论:
(2)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所下命令中“受上赏”的是 _; “受中赏”的
是_ : “受下赏”的是
(3)在齐王勇于纳谏后最初收到的效果的描绘语言中留下的一个成语是:
【答案】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王之
蔽甚矣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闻寡人之耳者
(3) 门庭若市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 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
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廷、蔽、寡、谏”等字词容易写错。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答案】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1)参与 中间
(2)目光短浅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3)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正义事业而死
(4)案件 监狱
【详解】考查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①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②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③句意: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正
义事业而死。
④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答案】
①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②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
重点词有:
(1)谤讥:指责饥刺;市朝: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2)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欲:想要。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jiàn)
B. 遂逐齐师 (suí)
C. 望其旗靡 (mǐ)
D. 小信未孚 (fú)
【答案】B
【详解】B. “遂”应读 “suì”。
牺牲玉帛 (bó)
下视其辙 (zhé)
肉食者谋之 (móu)
公将驰之 (chí)
故选B。
5.“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序号字母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联丽( )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4)暮寝而思之( )
【 答 案 】ACBB
【详解】题目考查虚词“而”的用法
(1)A. 表并列 “而”字连接的是递进复句中的分句,即“修八尺有余”和”形貌联丽”
(2)C. 表承接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
(3)B. 表修饰又照镜子审视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4)B. 表修饰 邹忌晚上躺着思考这件事
6.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先介绍邹忌是一个美男子,为下文写与徐公比美做铺垫。
B.妻、妾、客的回答从不同角度真诚赞美了邹忌的美丽。
C.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真言不易的道理。
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
妻子是因为偏爱,妾是因为害怕,客人是因为有求于我,不是真诚赞美。
(
能力提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联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请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朝服衣冠:
(2)闻寡人之耳者
(3)今齐地方千里:
(4)王之蔽甚矣:
【答案】 (1)穿戴 (2) 使…听到 (3)土地方圆 (4)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2)句意:使我听到的。闻:使……听到。
(3)句意: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4)句意: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①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②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解析】
8.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美:美貌;
②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
9. 小凤同学在听老师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时,有一处理解错误,请指出他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 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详写了比美的对话以及比美的反思,略写了“王之蔽”。 B. 文中的齐王是一位开明而明智的君主,具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C. 写燕、赵、韩、魏朝拜齐国,从正面写出齐威王纳谏成效之大。
D. 本文结构为“三叠法”,依次为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前呼后应上下关照。
【答案】9. C
【解析】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 写燕、赵、韩、魏朝拜齐国,从侧面写出齐威王纳谏成效之大,并非“正面”。
故选 C。
10. 选文和【链接材料】都是关于“劝说”的文章。邹忌和唐雎劝说的方式有什么相同 他们劝说的
目的各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
10. 都采用委婉劝谏的方式。邹忌是为了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现齐国大治。唐雎是为了
劝说信陵君在赵王面前不要居功自傲,要谦虚低调。
【解析】
1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需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抓关键词、关键句分析概 括作答。文中邹忌和唐雎都没有直言进谏,而是采用委婉劝说的方式。两人劝说的目的不同,需要根据文
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由甲文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 地方千里”“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等内容可知,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 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
“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实现齐国大治。
由乙文中“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 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等内容可知,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时,不是用直 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 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 四种态度,最后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目的在于劝说信陵君做了
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
参考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 对他的妻子说: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他的妻子说: “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 “我和徐公 相比,谁更美丽 ”妾说: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 话。邹忌问客人道: “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 前来拜访, (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
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 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
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 “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
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 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
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
拓展延伸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 乙 】
(唐)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 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
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据,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
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 丰收。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时时而间进 :
②故夙夜我拨:
【答案】
间进:偶尔进谏。
夙夜:早晚,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
【解析】
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
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进:偶尔进谏。
②句意为: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夙夜:早晚,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
12.“下别句子中“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徐公来,孰视之
B.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答案】B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之”的含义,然后总结
归纳得出答案。例句:句意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之:的。
A.句意为:徐公来了,部忌仔细地看着他;之:代词。
B. 句意为: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之:的。
C.句意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 句意为: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之:代词。
故选: B。
13翻译下列语句。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答案】
①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②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此,这。谓,是。于,在。句意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②句中重点词:何,怎么。安乐,安居乐业。句意为: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14.出自甲段的一个成语是 意 思 是 :
【答案】
14. 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解析】
14.本题考查理解成语及意思的能力。结合甲文内容,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句话中可
以提炼成语:门庭若市;意思是: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15.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_;乙文
中唐大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案】1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乙: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1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 析。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主要是写齐威王纳谏后广开言路的结果,从而“战胜于朝廷”,因而第一空可以概 括为: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结合乙文内容从“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据,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中可知,唐太宗认为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