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系列指导之记叙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记叙文写作系列指导之记叙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8 19: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记叙文写作系列指导之
记叙文人物的
动作语言描写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
(要揪妙,所谓螳臂当车。)
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著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著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郑关西’!
(先叙自己一句,使之有珠玉在前之愧。)
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
(恐其居之不疑,便连自家亦已忘却,故明白告之。)
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郑关西’!”
(还他等级。)点评:
评点,评论;对文学作品评论的话语。
例如:
金圣叹对《水浒传》人物点评: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别的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 都写出来。
——金圣叹
我们得出结论是:
个性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征。
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把人物写活呢?这就离不开描写的手法。
下面我们就要来讲一讲怎样进行描写。
写人是记叙文的基本内容。写人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一百八十个人性格一、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准确地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 ,不要 ,写什么“他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让 。
空洞地叙说你去下评语人物自己行动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争夺梳妆匣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奥,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跟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贪婪爱财 贪得无厌 守财奴 吝啬鬼1、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
《水浒传》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武松打虎”:“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晴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这里写虎亦即写人,虎越厉害,越显武松勇猛。打折哨棒直叫人惊出汗来,直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叫人松下一口气来,看见武松的勇猛无比。
2、人物行动对比着描写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两相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华老栓胆怯、麻木、和善的神态,康大叔凶顽横暴、贪婪的嘴脸。 3运用特写镜头
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中对懒惰成性的奥的特写:“他足足躺了半个钟头,为这个打算而苦恼,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样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他就这么办了。喝了茶,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中途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令人发笑的懒汉形象就这样定格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4、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谓写得有声有色,却只写了三拳。第一拳从味觉方面设喻:“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从视觉方面设喻:“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从听觉方面设喻:“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罄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个比喻贴切、生动,鲁达的力大勇猛和嫉恶如仇淋漓写出。 5、矛盾冲突中写行为
何九叔处于西门庆和武松两大力量的夹缝间,谁也不敢得罪,所以他给武大验尸时:“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他胆小、事故、机智、善变,关键时刻他不惜忍痛咬舌来装病避祸,其性格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展露无遗。6、侧面烘托写人物
  《三国演义》写关羽斩华雄时,避开刀光剑影,先写华雄败孙坚、斩祖茂、便涉、潘凤,及关羽出战时,写关内诸侯的听闻、惊恐等,而关羽提着华雄归来时“其酒尚温”的细节,使关羽顶天立地起来。 二、写好语言,凸显性格。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即具有人物的个性特征,符合人物独特的身分、地位、年龄、职业等,使读者闻其言而如见其人,这样才能彰显人物的性格。 一个佩戴红领巾的少年给一位农村老奶奶让座。老奶奶激动地对旁边的乘客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天下大雪,秀才、财主、县官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
﹍﹍﹍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 ﹍﹍﹍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
﹍﹍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
这时,来了一个﹍﹍﹍,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心理状态等
秀才是读书人,语言讲文采;
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
财主不愁吃、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
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骂人。
秀才县官财主穷人只言片言尽显人物精神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本身即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靠语言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生活的。文学语言本来包括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我这里谈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方法。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1、只言片语勾轮廓
  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如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笔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这里,通过他和佣者的对话,寥寥几笔,就把他的“鸿鹄之志”表达出来了。 2、间接描写人景物
  有时写人物,不从正而或直接描写,而通过他人的言语,现出人物形象。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为应付太守的企求,尽情夸耀勾勒出一位风度翩翩,地位显赫的夫婿形象。罗贯中《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四擒孟获后,放回了孟获。孟获求救朵思大王。朵思献计的一大段话,间接而全面地介绍了山阴洞的地理环境:山险岭恶,道路狭窄;毒蛇恶蝎,烟瘴毒泉遍布。因而鸟兽俱无,人迹罕至,这是借人物的语言在描写诸葛亮五擒孟获的险恶环境。
 3、一样言语多样说
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如《水浒传》中写众人拥护宋江做寨主时各自的语言就极富个性。卢俊义:“兄长枉自多语,卢某宁死,实难从命。”吴用:“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右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的心。”李逵:“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会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样将起来,各自散伙!”武松:“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庭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鲁智深:“若还兄长推让别人,酒家们各自撒开!”这些人,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显露火暴,即使鲁莽也各不相同。
4、用叙述的方法写语言
  这种间接手法笔墨经济,省却烦琐对话,用精炼语言突出人物特征。如鲁迅《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此外,还有与其他描写配合运用进行语言描写的方法,辅以说话人的语调、神态、肖像等,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语言描写中,有三种引用的形式,不可总是“某某说”、“某某说”地一说到底。下边举个例子,一并注意标点的变化。
1、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2、“这可不行。”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3、“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儿就晒爆皮了。”小战士批评似地说。
  请你学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灵活说话。 那年夏天,我们全家去西坡收麦子,那时还没有机器,我们用架子车拉,您、母亲和我一起拉。我们拉了很的路。我很累。您让我喝干了最后一滴水。最后一个坡了,把水壶递给我让我打水去。我看见您流汗了。
我打来水,您喝完后,又拉上最后一个坡,我们终于到场地了。怀念您,父亲 还有那年夏天,我们全家去西坡收麦子,那时还没有机器,我们用架子车拉,您掌着车把,我在前面拉着牵绳,母亲在后面推车。过了一坡又一坡,十几里地的西坡,走得我口干舌燥,两腿发软,您晃晃水壶,让我喝干了最后一滴水。
最后一个坡了,您停下了。您看看水壶,递给我:“孩儿,去水文站上打点水来!”我看见您豆大的汗粒顺着黑瘦的脸滴落在土沫里。我记得您当时的样子,许多年后,我突然觉得,那是您一生的缩影。那次,我给您打来了水,您“咕咚咕咚”喝完后,一抹嘴,一口气拉上最后一个坡,您看着远处堆着麦子的场地说:到了!场地到了,几年后,您拉着我们这个家却在半路上倒下了,您没有看到那片场地。为了翻过最后一道坡看到那片场地,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整整拉了十年。经典回放《背影》 你有没有发现,这,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特写镜头:着装的色彩十分明确,动作的方向十分清晰,画面感觉极强;而且,又实在是个太煽情的镜头,难怪作者很适时地写道,“这时候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多愁善感的读者,也多半会控制不住了。——这是朱自清在艺术性上的追求起到的效果,作为“文眼”的“戏剧动作”要么不发,一发便中,立竿见影。又比如,文章的末尾一句,“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既注意了为文的起承转合,又嘎然而止、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