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汨罗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汨罗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8 13:1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岳阳县、汨罗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周初文诰中彰显出周人的天命转移思想。周初统治者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之所以择成汤“代夏作民主”,是因为夏代的统治者不懂得保护人民。同样,因为殷商暴虐所以上天将天命转移到周,因此周初统治者提出了“慎罚”“保民”等思想,这主要反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崇德尚贤 B.天人合一 C.厚德载物 D.以人为本
2.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由他综合记录,讨论结果。有时一人轮十天,也有时一人轮一天。执笔大臣综合记录大家的意见,也有最后的文字决定权。政事堂会议这种议事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B.防止了丞相擅权加强皇权
C.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正确性
D.有利于决策人员的稳定性
3.在《列那狐的故事》一书中,列那狐拥有贵族身份的男爵,不过和一般的贵族不一样,他不会以自己身份高贵为优越感去欺负底层人,反倒是敢于捉弄国王、权责,嘲笑教会,诛杀朝臣,所以这个“离经叛道”的列那狐看上去是一个“逆臣”,列那狐的形象反映了(  )
A.封建王权的加强 B.民族国家的兴起
C.市民阶层的需求 D.宗教改革的影响
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惩治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该纲领的颁布(  )
A.推动了执政党党风建设
B.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与工作重心转移相适应
D.加速了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
5.黄遵宪曾说过“前为旧金山领事时,查沿海汇票,华民每年汇银至广东者,多则一千六百万元,少则一千余万元,四年扯算,每年洋银入中国者可一千二百万元”。关于目额侨汇的产生原因,库尔普在《华南的乡村生活》中提到“在中国的每一阶层中,孝是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海外华人严格遵守孝道的最明显证明,莫过于每年大量的汇款回国”。由此可知(  )
A.华侨投资推动文化转型
B.美国华工待遇有所提高
C.世界殖民体系不断扩张
D.侨汇行为暗含文化心理
6.1835年英国《市政法案》出台,规定地方事务由全体地方居民自主决定,建立经选举产生的地方议会。议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为民众提供生活安全保护、教育卫生服务,办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事务。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地方自治不再接受政府监督
B.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机构
C.地方议会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
D.君主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7.1814年,拿破仑倒台,在反法联军和法国国内拿破仑军中的新贵的奉迎下,流亡英国的普罗旺斯伯爵返国即位为法王路易十八,法国保守主义思想家约瑟夫 德 迈斯特却对此评论道,“如果认为法国国王是重新登上了他祖先的宝座,那就错了。他不过是重新登上了拿破仑的宝座。”这表明(  )
A.法国保守势力仍旧强大
B.法国政治文化得到重构
C.欧洲封建制度被彻底推翻
D.拿破仑推动了帝制的恢复
8.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 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
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经济功能增强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保护了民间财富
9.为有效保护文物资源,五一假期期间,在平区文物保护中心邀请省内壁画保护专家指导河西片区(焦庄墓地)元代壁画墓内砖雕彩绘壁画的提取工作,对出土壁画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信息提取和保护,在专家指导下,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顺利将壁画整体提取并迁移到博物馆。这说明(  )
A.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B.科技手段积极运用于考古研究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具价值
D.文物保护需加强国际之间合作
10.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1.东汉初年,面对人口与田地十分混乱的状况,刘秀下令“度田”,官吏上书日“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原因在于“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制,不可为准”,有些地方在“度田”政策实施后甚至出现“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的事件。这种态势(  )
A.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管控
B.为豪强地主的壮大提供经济基础
C.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形成
D.有利于限制土地菱并之风的盛行
12.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该著作(  )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C.倡导积极的健身学说
D.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
13.三省之名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尚书省,自曹魏时始设,“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书省,曹魏时为分尚书省之权而设,权力益重;门下省,西晋时始设,为分中书省权而设,有“宰相便坐”之称,南朝时,中央权力又多集中在中书省下的中书通事舍一个小官手中,三省的发展历程反映了(  )
A.中枢机制发生混乱 B.三省体制最终确
C.专制集权日益加强 D.门阀士族垄断朝政
14.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
B.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
C.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
D.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
15.对货币发行的控制,是现代国家权力控制最为严密的领域,但唐代初年即曾把铸造货币的部分权力赐给秦王、齐王等王公大臣,到开元年间,宰相张九龄与信安郡王李祎甚至建议允许民间铸造钱币,到宋代,就连货币也未能统一,形成了铜钱区、铁钱区与铜铁钱兼行区,甚至纸币的发行也是由成都民间富商首创。这一现象(  )
A.导致了国家经济秩序的混乱
B.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C.反映出国家管理能力的退步
D.造成了地方势力的急剧膨胀
16.《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丈夫打算使用妻子的婚前财产来还债时,妻子在此问题上拥有两次表示同意的权利,这是因为妇女可能会被丈夫的阿谀奉承所蒙骗。这一规定反映了(  )
A.罗马法重视保护弱势群体
B.罗马法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C.罗马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D.罗马妇女获得了较多的公民权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苏格拉底: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你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希腊先哲分别是如何看待“人”的?
材料二:东西方部分思想对比
中国部分思想 西方部分思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把自己交托给上帝,服从圣灵的召唤。——加尔文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我的自由绝不能被人滥用。——卢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人非工具。——康德
(2)材料二中“中国部分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基本内涵?
(3)材料二中“西方部分思想”反映了欧洲哪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4)根据材料概括中西方思想的共同点。
18.棉花与历史。(12分)
分析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棉花背后的世界史”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材料二:如表所示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情况。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贩卖黑奴约为1500万人,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 4800万人,1834~1941年 亚洲移出1200﹣3700万人 1960年迁移人口325万人,1974年为947.5万人,1985~1990年迁移人口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20.“唐宋变革说”的提出与发展(12分)
唐宋之际,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取士不问家世、家族谱牒寝废、社会风气不同于前代等现象,有学者就此提出了“唐宋变革说”。这学术命题迄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最早明确提出“唐宋变革说”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他在1910年发表的《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但是刁培俊在《“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一文中指出,“唐宋变革说”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研究范式。虽然有变化,但并非所有事物均在“唐宋之际”发生了断裂式“变革”。实际上,唐宋之际有三个根本性的领域是延续和深化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史领域着眼,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下,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是延续和发展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吃喝穿住等家庭日常生活,变化无多。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等级授职制总体上是走向深化的;政治系统内虽因科举大盛而产生了社会流动,但就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而言,由荫补人官者(官僚世袭)依然占据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两朝并无本质的区别。第三,在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独尊儒术的状况也不曾在根本上发生改变。传统的儒家纲常理念,或在南北朝、唐、五代时期受少数民族影响较多,礼崩乐坏。入宋后,经过儒士们的努力,传统的儒家纲常理念基本返回到中唐以前的传统之中,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经两宋不断增多的读书识字群体的传布而更加深入民心。
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提炼要明确,论述要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5:DCCCD 6-10:CBBBB 11-15:BBCDB 16:A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7.(1)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2)基本内涵:诚信正直、奋发图强、修身养德、为国为民。
(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4)共同点:重视人、尊重人、有追求、有品德、有思想。
18.
题目:棉花背后的世界史。
论述: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及亚欧大陆之间。由于欧洲本土不是产棉区,欧洲人对棉花缺乏具体认识,以至于出现将棉花误认为是长成羊的树的状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棉花的种植得到广泛传播。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棉纺织业获得极大发展。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得欧美国家需要寻找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沦为原料产地的印度,棉花被大量种植,导致了粮食风险增高,19世纪末遭遇了严重饥荒。
随着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殖民地半殖民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斗争。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甘地倡导纺车运动以此表明与英国侵略的对抗,棉花的纺织被赋予了民族自主与反侵略的色彩。
19.
故答案为:
(1)原因: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
(2)主要方向:工业革命之前,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期间,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以欧洲人数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亚非拉地区迁移至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数逐年增长。
趋势:人口迁入方向逐渐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变;迁移方式由被迫迁移向自愿迁移转变;国际间人口移动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20.
观点:“唐宋变革”不是断裂式“变革”,是前后的延续与深化。
论述:由唐到宋,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断裂式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延续和深化。
政治上,中枢权力机构在唐朝“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形成了宋朝的“二府三司”,实质上是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与深化;科举制度是在唐朝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扩大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官僚构成中,荫补入官者占据多数,与唐朝无本质区别。经济上,宋朝在唐朝出现曲辕犁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进一步发展;宋朝在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下进一步深化,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到宋朝时市坊界限逐渐被打破,出现大量的商业市镇。思想上,儒学不断发展,到宋朝时出现理学,使儒学进一步的哲学化思辨化等,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没有改变。
所以,唐宋变革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文明积累下的不断延续与深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