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及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讨论、撰写论文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二、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投影课题)
1、近代的起止时间及标志事件和社会性质变化。
2、近代史上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上有过哪些尝试和探索?
3、伴随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探索,西方一些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入我国,是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
生答:1、交通通讯的出现:轮船、火车、有线电报
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该称呼、费跪拜
三、依据子课题,教师精讲,学生思考、回答、记忆(借助多媒体展示)
第一子课题:
①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
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电车、飞机。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得出结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或内燃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为何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 “无不充满好奇”了。
②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喇叭、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号旗、信鸽、灯塔等。
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在此,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新式通讯方式有何优点,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是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其社会进步观。
2、第二子课题: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
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处,我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请学生评价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
3、第三子课题: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重点指导:“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倡女权,改称呼,废跪拜”这些从头到脚,从言到行的变化,与辛亥革命息息相关。回忆辛亥革命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社会封建落后,之后文明进步。
四、小结提升:
1、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局限性: 生活方式、习俗朝进步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相适应;但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着重强调:有限的、缓慢的、不平衡的、代价是昂贵的)
3、最后,教师指出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为:
①变化有限,且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这些变化却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②火车、轮船的传入,使交通更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照相、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这些科技成果的传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起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向着民主、自由、平等的方向不断迈进。
本探究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大显身手(投影配合以抢答的方式巩固本课所学)
1、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2、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3、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4、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5、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6、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8、判断对错:假如你是生活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初的青年学生,你可能会遇到的事:
1).与好友照相留念。 ( )
2).出门前编长辫很是麻烦。 ( )
3).路上遇到官员也可以称其为“某某先生”。 ( )
4).看有声电影。 ( )
六、课后延伸:
1、观看你感兴趣的电影。
2、采访老人了解家乡过去和现在社会生活的变化。
3、上网搜索感兴趣的相关知识。
《中国历史》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素材
一、电影传入中国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影。
中国的民族制片业,开始于外国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像馆的天庭里主持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无声影片,片场约5分钟,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正式的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中国电影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凭藉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从1905年开始,中国电影就这样在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好恶与思索、苦难与奋争、光荣与梦想。
二、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于1897年。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西方的印刷技术已很普及,曾在报馆当排字工人的夏瑞芳、鲍咸昌等几个人,于1897年以集资入股形式,成立了“商务印书馆”,主要印刷学校所用的课本。
商务印书馆集编译、出版、发行为一体,在其百年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商务印书馆以编译介绍国外重要学术著作而闻名海内外。清末,他们就出版了我国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推动了哲学界的变革维新,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此后,相继推出严复的一系列译著,介绍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30年代,他们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印行两百余种,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全为全国首屈一指。在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方面,商务印书馆数十年来,成绩卓著,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他们于解放前出版的《辞源》、《新华字典》等辞书,经多次修订,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工具书。解放后,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大俄汉词典》、《现代日汉大辞典》、《新汉德词典》等数百种辞书,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成为我国最权威的辞书。
1932年,商务印书馆曾遭受侵华日军的轰炸,使总务处、编译所、印刷厂及“东方图书馆”等,损失很重,元气大伤。解放后的1954年,商务印书馆由上海迁至北京。根据国家统筹安排,为发挥商务印书馆的传统优势,确立了以翻译出版外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等学术著作和各类大型词典、工具书等书为主的方针,成为我国具有翻译、编辑、出版特色的重点出版社之一。进入90年代以来,商务印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经营范围,翻译出版了当代外国名著《西方的智慧》、《挑战风险》等。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日文版)、《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中外文工具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7年举办了诞辰110周年庆典。百年老书馆,正跨入一个新时期。
三、照相术的发明和传入中国
1837年,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1839年,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今天司空见惯的照相馆,清末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称为: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照相寓等。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
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象当时的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有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照相术特别受到皇室和达官贵人的追捧。慈禧太后酷爱照相,第一次请日本摄影师照相,赏赐竟达2万金,后来还聘了专职的摄影师;末代皇帝溥仪也非常喜爱照相,留下了许多生活照片,但是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照相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享受。
四、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报刊《中外纪闻》。戊戌维新时期,光绪皇帝倾向变法,对报刊的出版持宽容的态度,因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涌现了《强学报》、《务实报》、《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报》等一大批著名报刊,从而迎来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以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宣传“民主”、“科学”,执中国南北报界之牛耳。
外国商办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为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邀约友人投资,在上海创办的《申报》,该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停刊,出版长达7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久的报纸。为吸引读者《申报》的新闻内容办的非常丰富,体现出较强的信息观念。以《申报》为标志,中国近代报刊的四种基本形式新闻、论说、文艺、广告被确定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申报》的创办掀开了中国新闻史的崭新一页。1909年该报因营业不振,产权由华人经理席子佩收买,1912年转让给近代著名的报人史良才,从此业务大兴,成为旧中国屈指可数的著名大报之一。 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
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评测练习
(新人教附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B.书信 C .有线电话 D.互联网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C.??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3.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A.《民报》??? ?B.《申报》 ?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4.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材料二?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参考答案一、CDBBA二、6.(1)“自强”;创办军事工业。(2)“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困难:缺资金、缺技术;政府官员态度冷淡。(3)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男子可以穿新式服装——中山装、女子可穿旗袍。
课件58张PPT。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上有过哪些尝试和探索?温故知新洋务运动经济近代化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近代化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变在古代社会,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哪些?
主要利用什么作为动力来源?
人力、畜力、 风力这些交通工具存在哪些弊端?费力、费时、受自然条件限制。想一想:轮船、火车的出现马力大、速度快、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利用蒸汽机制造了第一艘汽船。
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弛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他们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申报》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丰南区),长9.7公里。于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直至1882年始改用机车牵引。 唐胥铁路上骡马拖拉的车辆唐胥铁路上的运煤列车近代交通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影响?1、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2、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3、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探究磁悬浮列车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喇叭 、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灯塔、信号旗你知道吗?莫尔斯及其发明的早期电报(有线电报,1844年)天津电报总局——中国最早的电报局(1880年)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想一想:19世纪70年代,有线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便利信息传达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早期电报机1881年。当时上海英商瑞记洋行在上海租界内开办华洋德律风公司,架起市内电话线路。从此中国出现了电话。1900年,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当时只有16部,这是中国自办市内电话的开始。中国的长途电话也开始于这一年。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变比一比 1839年,照相技术在法国出现,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王妃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后来,照相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逐渐在社会中流行起来。
照相技术的出现溥仪剪辫装婉容偷袭珍珠港
1895年,电影诞生,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无声电影)。1926年,有声电影传入中国。你知道吗?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是?《定军山》剧照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说一说:你认为照相和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保存成长过程中美好的记忆,是珍贵的人类历史资料,也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从报纸上能得到什么?《申报》—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72年) 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大。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说一说:探究:现在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在欺骗读者呢?
举出下列各时期创办的报刊杂志的名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民报》《新青年》、《每周评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时间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二、文化生活的变迁三、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变选自鲁迅《阿Q正传》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 ,
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了。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剪辫变礼仪易服废止缠足改称谓 跪拜礼→鞠躬、握手老爷、大人→先生、君出现于辛亥革命后1、剪发辫、易服饰2、禁缠足、倡女权3、改称谓、废跪拜辛清末剃发图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近代男子发式清朝官员的翎顶补服长袍马褂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中山装西服 你 知 道 吗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清末民女民国少女废止缠足有什么社会意义?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改称呼
当时普通百姓拜见清朝官员时的情景——跪拜行礼,口称“老爷”或“大人”。对这种“见面礼”你有什么看法?
这种“见面礼”就是具有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改称呼:孙中山下令革除带有封建色彩的“大人”“老爷”等称呼,一律改称官职,并规定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目的是为了表明政府的职员是人民的公仆,不是特殊的阶级,不应有非分的名称。
想一想“改称呼”体现什么思想?
称呼的改变实质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追求政治上民主、平等的权利。这也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思想。
总结: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二、文化生活的变迁三、社会习俗的变化变 生活方式、习俗朝进步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相适应;但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局限性缓慢的不平衡的代价是昂贵的有限的大显身手1、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2、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九铁路 D 京广铁路3、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4、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黄鹄”号轮船
A《定军山》
商务印书馆
CBC准确判断
假如你是生活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初的青年学生,你可能会遇到的事:
1.与好友照相留念。 ( )
2.出门前编长辫很是麻烦。 ( )
3.路上遇到官员也可以称其为“某某先生”。
( )
4.看有声电影。 ( )对错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