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初步感受辩论,能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能知道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4.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两小儿的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大胆质疑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受辩论,能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能知道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2.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两小儿的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大胆质疑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猜“辩” ,揭课题、引文本
(一)猜“辩”字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文言文二则》,这节课要学习的小古文跟这个字有关。(出示①“辩”象形图片)猜猜它是谁
生:是“辩”字。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个字中间是嘴巴,旁边像两个人,他们可能在争辩。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答案吗?那他猜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②-⑤ )
师:猜对了,你真会观察。
师:由“辩”字的演变过程,你大概能知道“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辩”是争辩、争论的意思。
师:你对辩字理解得真透彻!
师:认识了辩字,还要会写。
师:孩子们举起右手,和我一起写(板书辩)。
师:“辩”,辛在左,竖变撇;言在中间要变短,辛在右,竖要直。
(二)提出质疑
师:学会了写辩字,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看着标题,你有什么疑问?(指2-3人)
生1:他们为什么辩?
生2:他们是怎么辩的?
生3:他们辩的结果是怎样的?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这个故事,去一探究竟。
(三)了解作者
师:这篇文章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谁?请看大屏幕。(出示ppt列子简介)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列子简介。
师:这些作品大家都学过而且家喻户晓,列子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大思想家。
二、初读,正字音、明节奏
1.学生自读
师:名家出名篇,而名篇在于多读。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出示ppt学习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稍后我来考考大家!
师:哪些同学愿意来挑战读读这几个句子?(指名读)
生1: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预设1:生读得效果较理想)
师:你在朗读的时候,停顿、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请你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听他是在哪些地方停顿的。
师:所有同学跟着他读
(预设2:生读得声音太小。)
师:孩子,其实你读得非常好,就是声音小了点,再来自信地把这句话大声地读一遍。生再读句子。
师:你看你自信地读得多好啊,掌声鼓励。
师:大家一起读
(预设3:生读的停顿、节奏不明显。)
师:勇气可嘉,第一遍你就能读成这样了,很不错,我读第一遍的时候还没有你这么流利呢。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大家听着他读的节奏是不是好多了?来,跟着他读。
生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预设1:生读得较理想)
师:掌声鼓励。这个句子比较长,他不但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反问的语气,还把多音字为读正确了,真厉害!你能带着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再读句子,全班跟读。
(预设2:生读得效果不理想。)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要读好可不容易。大家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看看能不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师范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你能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4再读
师:有进步,同学们跟着他读。(全班齐读。)
生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老师有个疑问,你为什么把这句话中的“为”读成了“谓”,“知”读成了“智”呢?
生:“为”同“谓”,意思是说;“知”同“智”,意思是“智慧”
师:你从哪里发现的?
生:旁边的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是学好古文的必备方法。
大家来齐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2.师生合作
师:琅琅读书声,让我忍不住想要加入到你们朗读中去。接下来,老师来读旁白,你们读两小儿的话。
三、再读,理大意、知故事
师:孩子们,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味道了,还要读懂!这更有挑战性!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边读边理解,看看谁能把课文及字词理解得又快、又牢,等会的抢答游戏期待你的挑战。开始吧!(生对照注释,自读理解课文)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抢答马上开始。第一关:看到标注红色的字,谁先举手且回答正确,谁就获胜。(分别出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生举手抢答。)
抽生回答
师:实力不容小觑!加大难度,第二关:完整的翻译一个句子。谁来试试?
生: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师:正确,挑战成功!
师:这句有点难度,谁来挑战?
生: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师:你真是翻译小天才,太厉害了!
师:继续下一个挑战,第三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师:谁敢接受这个挑战?(指名一生讲故事。)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师:你不仅理解了大意,还用自己的语言如此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真了不起!掌声
师:老师也整理出了故事的大意,请看屏幕,我们再来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悟读,梳观点、明理由
师:课文读顺了,意思也明白了,现在我们来探究两个小孩儿争辩的问题,和各自的观点及理由。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自主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争辩的问题
人物 观点 理由 角度
小孩儿甲
小孩儿乙
师: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交流汇报?
抽生汇报
师:你表达的很清楚,不仅正确梳理了两小儿的观点(板贴),还找准了各自的理由(板贴),孩子们掌声送个他。
师: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他们争辩的问题是?
生:太阳距离我们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
师:一小儿的观点是?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师:他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中午太阳离我们远(板贴:日始出时近)
师:另一小儿。他的观点又是: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他的观点和第一小孩恰恰相反(板贴:日初出远)
师:两小儿这么自信、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源于他们都有充足的理由。
师: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这就是书中的车盖和盘盂。一大一小,所以说这个孩子是从哪个角度得出的结论呢?
生:从太阳的形状、大小,视觉角度
师:对,这是他用眼睛所观察到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同一事物距离我们近,看起来就大,距离我们远看起来就小(板贴:近大远小),这是生活中的常理,也是他得出结论的依据。
师:他的理由充分吗?
生:充分
师:再来看第二个孩子,他的理由是?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他的结论又是从哪个角度得出来的?
生:事物的冷热、触觉(感觉)
师:第二小儿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现象是早冷午热,依据是远凉近热(板贴:远凉近热)。
师:在生活中,距离某一种事物越近,感觉就越热,距离远了就感觉不到热了。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烤火的时候距离近就感觉热,距离远就感受不到热。
生:用手靠近热水壶感觉烫,距离远就感觉不到。
师:你们向文中两小儿一样真善于观察!(板贴:善于观察)
所以,这个孩子的理由也很充分。
师:他们通过把观察到的现象与依据结合起来,用具体的事例做为理由,说明自己的观点,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的观点和理由用表格梳理出来。
五、演辩,融场景,知要求
(一)演“辩”
1.师生辩斗
师:既然他们观点截然不同,理由又都很充分,那么,这将会是一场怎样的辩斗呢?让我们分角色辩斗来感受一下吧!(出示ppt演“辩”的要求)请大家根据演辩要求,同桌之间先面对面试着来辩一辩(同桌练习)。
师:看你们辩的这么精彩,谁愿意和我分别扮演两小儿来辩斗辩斗?
师:我们俩这样,我是第一个小儿,你是第二个小儿,你准备好了吗?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语速适中)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非也非也,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语速加快)
生:非也非也,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也。(句子缩减)
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速较快)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加动作)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不不不,远者小而近者大、远者小而近者大 (句子缩减)
生:不不不,近者热而远者凉、近者热而远者凉
师:掌声送给他。孩子们,看到了吗?辩斗不是吵架,也不是胡说八道。首先我们要向两小儿一样自信的亮出观点,然后再找到合理的理由,进而阐明观点,有理有据(板贴),让别人信服。
2.穿越辩斗读
师:相信大家都还沉浸在这场辩斗之中,那我们为何不来一次穿越,一起见证两千多年前这场辩斗?请大家起立,你们是一小儿,你们是二小儿,面对面站好。
注意听:时光把我们带到了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在一个小村庄的路边,两个小孩儿正在争辩不休。只见,
一儿双手叉腰,理直气壮曰——一二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使劲跺脚,不服气曰——三四组:“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放开嗓门,头头是道曰——一二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上前一步,据理力争曰——三四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掌声送给自己。你们都是辩论小高手。
探究,明真相,知是非
(一)知原因
两小儿辩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以至于博学的大圣人孔子都不能决断了,为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呢?(板贴:孔子不能决也)
生1:“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
生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说的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知道。“
生3: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
生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就是渊博的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师:从你们的问答中,我们能够看出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板贴),虚心好学的人,不愧是一个大圣人!
(二)探究“辩日”真相
师: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大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师:关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问题,你们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
生:我认为太阳早晨和中午的距离是不变的,因为根据现代雷达的测量和计算,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师:既然是这样,你们敢和文中的两小儿辩一辩吗?我们把《两小儿辩日》改编为《三小儿辩日》男生当一小儿,女生当二小儿。在座的同学,你们都可以是
生:三小儿
师:付老师周游,见三小儿辩论,问其故。一小儿说 (配乐)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二小儿说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三小儿反驳说
生1:我认为太阳早晨和中午的距离是一样的,因为根据现代雷达的测量和计算,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说完整)
师:第一小儿有理有据地说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三小儿解释说
生2: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是因为早上的远山有参照物·····
师:第二小儿有条有理地说。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三小儿又解释说。
生3:早上的太阳凉是因为太阳照射的角度是斜射的,中午是直射·····
师:付老师已能决也。
师:孩子们,为你们的精彩表现鼓掌。
(三)说启示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仍然很有意义。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生1:我们要学习两小儿那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说话要有理有据。
生2:面对困难我们应该要有敢于质疑,有不服输的精神。
生3:我们要像孔子一样做一个谦虚、实事求是的人。
生4: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师:本节课大家都收获满满,你们很了不起,为你们点赞!
七、总结延伸
师:两小儿争辩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是一个难题。而今天在我们看来,却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文中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实事求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却像每天升起来的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的太阳,也需要智慧的太阳! 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大千世界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的知识。老师希望你们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勤思考、勤发现,大胆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吧!正如单元导读中所说:
生: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八、板书设计